从琴岛到“旅游集散地”

曾经,我在客居异国引颈远眺时,这样怀念它:洁净无尘的岛屿/盛在翠玉波纹果盘/发出鲜柠檬香味······

                          ——舒婷《真水无香》


我们是从内厝澳码头上岛的,我们一开始跟着前面的一个旅游团拐进了内厝澳路。

那应该是一条小吃街。

因为已近中午,店里的人都出来拉客,菜单板也被拉了出来,把本就狭长的路挤得更加水泄不通。不同的店员说着相同的话,一点一点扬起来的音量让人如同置身于三百六十度无死角的音响环绕下。就连每家店的招牌和菜单板上的菜肴都长得相似,有着批发生产流水线的痕迹。

简直可以生生磨灭想吃饭的欲望。顺带把我对鼓浪屿的美好记忆和无限憧憬一起扼杀在摇篮里。

我上次去鼓浪屿大概是四年前。那时候它还没入选世界遗产名录,虽然也有人群熙攘,但在大部分时间里它还是一副岁月静好安抚人心的模样。能慢慢地走,慢慢地拍照,能像寻宝一样七拐八拐进一家小店,一边和老板唠嗑一边等云吞面。

而四年后再上岛,只能被三五拨旅行团裹挟着走,拍的照片永远会乱入别人的衣角,拍照前要等前面的人打完卡才能再拍。

就像那个传说中的“最美拐角”,作为一个网红打卡点,拍照的人可以排出好长,最前头拍照的是三个女孩。作为一个旁观者,我看着她们以排列组合的方式互相拍照,变化各种姿势地拍了整整半个小时。

还有那个商业中心。

大概是太阳太大导致我们脑子不太清醒,我们竟然进了那条商业街。人很多。完全是被后面的人推着往前走。各种声音从四面八方透过来,我丝毫没有置身鼓浪屿的感觉,就像是来到了一个再平凡不过的步行街。

不过也有有趣的地方。

在一条偏僻的巷子的角落,我们发现了一家很有时光回溯感的店面。

图片发自App

大概是一家修理家电的店。有生活的气息扑面而来,像是那种发黄易脆的老照片,照片的边缘会蜷起毛绒绒的边,照片的面上也许会有一些水渍和小孩拿起来玩时不小心沾上的痕迹。正午的阳光从屋顶不要钱地倾洒下去,把那些小器件琥珀似的裹起来。

真的是,被阳光镀上了一层金边。

我发现,那些真正美好的景物大都很适用于小时候背诵的那些写景用的好词好句。背的时候觉得很恶俗,但真正看到的时候却只能惊叹于写那些东西的人的想象力。

以及龙山洞。

图片发自App

在龙山洞里走,是那种类似于在大热天喝一瓶冰汽水的舒爽感。而且它会屏蔽外面的声音,再多的人群熙攘也会被洞口自动降噪和过滤,在里面的人大都也会受这种静谧的影响,不自觉地降低声音,就连最活泼爱动的小孩也会自然而然地放慢脚步。

当然,前提是洞里没有旅游团此起彼伏的惊叹还有极具求知欲的询问,没有导游喋喋不休不停介绍龙山洞的由来的传说的形成原因还有它的故事的大喇叭。


“曾经的鼓浪屿,经常能看到孩子们拿着小画夹在路边写生,岛上也时时飘扬着美妙的钢琴声。现在,学校搬走了,曾经美好的景象越来越少,小岛变得越来越嘈杂,随处可见的烧烤摊让鼓浪屿弥漫着一股油烟味儿。”

舒婷曾说过,她写的诗里,有一半说的是鼓浪屿,现在的鼓浪屿却让她没了写诗兴致。

我不曾见过鼓浪屿的琴岛风雅,那些洋派的风雅被凝固在了名家的文字里。

我只是在以个人经历目睹它从人文之岛到“旅游集散地”的转化。

我个人一直有一种错觉,申遗仿佛只是为了开发利用和GDP的增长。那些知名景区,比如黄山、张家界、九寨沟等纷纷在申遗之后涨价。仿佛申遗是为了更好更有理由地涨价,而非更好的保护相关文化遗产。

似乎所有的旅游景点都是一个样,人们奔着返璞归真回归真我放松身心的目标而来,结果却是披着湖光山色动人景致的另一种买买买。

你可能感兴趣的:(从琴岛到“旅游集散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