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9 有声书到底能为我们带来什么?

不谈太深的历史,说说近几年的事儿。

其实最早的有声书 ,应该是曲艺大师们做的事情。还记得我们很多人那个时候在车上拿着用着MP3的东西,可以直接接在车上去听。我记得当时经常作为自驾的,我愿意听的是郭德纲的丑娘娘。那种单口长篇的相声一讲起来四五十分钟左右也就奠定了今天有声书的雏形。

再后来呢,很多曲艺爱好者包括播音主持的爱好者都进入了有声书的大军。

并不确认,但是印象中比较早,出现有声书的应该是蜻蜓。一下子直接告别了那种大家用光盘5块6块钱买盗版光盘,直接插在汽车里面听的那个时代。

在3G时代一个月500兆的流量基本上可以拿来在线听在线广播了。

一时间呢,还有很多评书台有声书电台,专门的调平台在从事这一行业。

好像还是有不少人在那个时代认认真真的做有声书,把有声书当作一种精品节目在做。

其实有声书是一种最接地气的,做服务大众的一种文艺产品。你可以不识字,但你一定听得懂话。你可以不愿意看,可以因为老花眼种种的原因不愿意看屏幕。但是处于伴随状态,你可以听着推剧情找点儿事儿做。


对,后来一段时间或者说目前仍然是这个样子,有声书和电视节目一样成为了一种伴随状态的媒介。

我们不一定讨论五g时代以后有声书的发展趋势。因为也没得讨论。可是我们不妨考虑一下未来的应用场景和用户使用习惯。

谁在听有声书,谁有有声书使用的需求。我想大概有两种分化方向。一个分化方向是有声书,将会作为有声漫画或者二次元的一个高度的负载产品。也就是成为配音产品。另外一个方向就是有声书将成为大家快速推动剧情的一种有效方式。那么我想后者更接近于有声书的根本。

那么在制作上,我想也会分为两个方向。关于推动剧情,一种方式就是现在以央广为代表的高度细致化细腻化的音效呈现的广播剧。还有一种就是以极其粗犷的干声快速清楚高校的表达文字信息的一种工具。

不能说二者谁对,也不能说谁错。只能说生产产品不同,生产趋势不同。今天的市场或者说以喜马拉雅等大的平台方为代表所定义的有声书。越来越趋近于这种暴力的简单粗陋的干声演播。

作为重要IP,我们拿他先睹为快拿来听一听倒也无妨。

如果作为艺术产品,嗯,我想那么以央广为代表的制作方式,其实是一个更好的选择。

换句话说与其说这是有声书,不如说它是广播剧的制作。

总结一下上述观点。有声书的发展趋势应该是两种。一种是精密加工后,形成广播剧的产品。另一种是求速度,不求质量,在满足基本需求以后的一种信息传递工具。

那么在两种产品的相继分化的情况下,对这两种产品的市场定价也应该发生调整。不能拿生产工具的预算来衡量艺术产品。也不能拿艺术生产产品的要求去衡量生产工具。

你可能感兴趣的:(29 有声书到底能为我们带来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