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向就混不好职场,这只是错觉而已。实际上根本不是那么回事

有没有这种感觉,看着别人都能人前人后谈笑风生,而自己却经常几句话没说完,就不知道该说什么了。

会不会被人调侃:“三棍子打不出一个屁来”。弄得自己很是没面子,却也无言以对。

有些内向性格的人,觉得自己这样的性格,是不是觉得这样在单位里混不开,没什么朋友?也不会更好地进行沟通,所以没办法混好职场。

实际上,性格只是一种性格特点而已,并不是一种缺陷,根本就不是妨碍职业发展的关键因素。

一、性格特点。

有的人天生不喜欢说话,啥事喜欢自己琢磨。当你看到单位里有人在发愣发呆的时候,他很可能是在心里想事。

有的人天生就是话痨,像郭德纲说候震似的,饭馆里点盘宫保鸡丁,就这盘菜自己能说40分钟。根本不用别人搭话,自己就在那说起来没完了。

这就是性格内外和外向的表面最明显的区别特征。

对此,有很多人有过误区,认为内向性格天生不如外向性格,甚至认为内向性格不利于职业发展。但现实上,是成功者中内向性格所占比例高于外向性格,很多名人,如,爱因斯坦、比尔•盖茨、沃伦•巴菲特、斯皮尔伯格等,都是内向性格。

关于内向外向性格类型,最著名的理论是由瑞士分析心理学家卡尔·荣格,于1921年详细阐释了内向和外向的性格类型理论。总的看,人是需要能量的,能量的来源决定了性格类型。

各种各样的社交活动、不同的场合和事物,为外向性格的人提供了能量,他们喜欢社交、性格活跃、享受着外部环境带来的变化。

而注意力一直在自己的内心,从内心世界获取能量的人就是内向性格。他们重视思索、喜欢内在,常沉浸在自我欣赏之中,享受独处之乐。对外部世界表现得缺乏自信、易害羞、难适应环境的变化。

二、遗传影响。

1996年,由以色列和美国的科学家组成的研究小组,通过大量的实验、研究,发现了性格与遗传的关系,首次把人的性格特征与一个具体的基因明确地联系在一起,研究表明:

人的第11号染色体上有一种叫D4DR的遗传基因,能够在大脑中构成许多受体,它分布在人的神经元表面,接受一种叫做多巴胺的化学物质,多巴胺在人脑中起到化学信使的作用,可使人产生情感和欢乐,能持续地激起人们敢于冒险、寻求新奇的欲望。

讲点人话,对外向性格来说,就是较多的刺激,才能满足外向性格对能量的需要。

对内向性格来说,一点点多巴胺就已经满足感受神经的刺激,甚至为了保护感受神经,只能关闭一部分的感受器官,避免接受过多的刺激。

三、性格优势。

内向性格的特点,决定了内向性格的人,更多地专注自身,这反而更有利于深入思考,对于需要专注思考的职业来说,内向性格更有明显优势。

一是更善于独立思考。

医学家通过脑部扫描结果显示,内向性格在思考的时候有更多的血液流向大脑,这意味着能得到源源不断地补充,以致更容易觉察到自己的情绪、思维过程。所以内向者在很多需要独自思考、觉察内心的工作领域如鱼得水,比如写作、艺术等。

二是更容易掌控自我。

大脑前额叶皮层被称为“新生代大脑”,它主要负责理性、批判性思考,内向性格的大脑前额叶皮层更容易活跃。它就像一个旁观者一样,经常向大脑发出信号,提醒大脑要控制自己,做事要冷静。

三是更擅长单兵作战。

心理学家研究表明:内向性格的人最喜欢的方式是独自作业。一些专业技能往往需要独自练习,才更有效果;一些攻坚课题经常是在独自思考时,才能迸发灵感;一些创意只有在独处时,才可能瞬间涌现;一些广告文案只有在单独进行时,才会文如泉涌。

四是更注重挖掘深度。

外向性格喜欢宽度,对任何事情都知晓一点,是一个通晓多方面知识的人。从外部世界了解的事物并不一定就能扩展其内在世界。相较而言,内向性格的特点是更喜欢深度,他们乐于向纵深发掘,喜欢深入地钻研问题,获取他们想要得到的信息。

总结:当内向者独处的时候,他们感到重新充满活力,精神焕发。许多科学家、艺术家和作家都是内向者,他们享受孤独时的愉快时光,独自享受,独自探索,独自思考,独自创造。在很多领域都是比较高深的,需要人持续地、专注地、长期地保持钻研,才能有所收获,这正是内向者所擅长和乐于做的,他们很可能因此而逐渐成为一个领域的专家,有更大的概率做出更好的成绩,相比之下,更容易成功。

你可能感兴趣的:(内向就混不好职场,这只是错觉而已。实际上根本不是那么回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