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的形势,比想象中还要严峻。
宏观经济环境就不用说了,大家有目共睹。站在通信行业内部的角度,情况也不容乐观——5G大规模建设进入尾声,目前,除了广电5G、5G室分、传输网扩容之外,较大金额的运营商集采会越来越少。
换言之,通信行业的周期性投资已经从波峰走向波谷,行业企业的营收将受到不可避免的影响。
在运营商市场逐渐趋冷的情况下,整个通信行业开始转型,将政企(政府企业)市场作为新的增长点,投入资源进行布局,以求维持未来的生存。
然而,政企市场的经营难度丝毫不亚于运营商市场。复杂的定制化场景,加上对成本的极度敏感,决定了这是一个“更难啃的骨头”。而且,在宏观经济低迷的情况下,这个市场的局面更加难以打开。
毫无疑问,对于通信行业来说,凛冬已至。
凛冬之下,所有通信人的工作和生活都将受到冲击。裁员和失业,将会越来越多地出现在我们身边。每一个通信人,都应该做好最坏的打算。
今天这篇文章,小枣君作为一个过来人,一个曾经失过业的通信中年人,和大家认真聊聊失业的应对和准备,提一些个人建议。如果不幸的事情万一发生,也可以有个参考。
█裁员概率的差异
通信行业很大,企业很多。不同类型的企业,裁员的概率远远不同。
作为行业的上游,作为国企,三大运营商的裁员概率很低,最多也就是减薪。而设备商,包括国企、民企、外企,未来几年的裁员概率就非常高。分包商就更不用说了,一直就没低过。
通信行业的几大设备商,目前都有各自的苦恼。
华为作为最大的设备商,受美国制裁的影响,增长势头被遏制,情况不是太乐观。未来,华为的经营压力越来越大,不排除部分产品线存在规模裁员的可能性。
除了华为之外的几个国内设备商,市场份额相对较小,受益于华为市场收缩导致的真空,反而短期内会有获益。但是,从稍微长远的角度来看,通信整体市场的疲软,最终会导致这些设备商的营收下滑,只是时间早晚而已。
更严重的是,在地缘政治的影响下,里面的出不去,外面的进不来,已经逐渐形成了“划地而治”的市场格局。这种局面是双伤的,既不利于国内企业,也不利于国外企业,既不利于设备商,也不利于客户。长期缺乏公平自由竞争的市场,很难有健康的发展。
作为外企设备商的中国雇员,这几年的失业风险是最大的。
虽然外企设备商反复强调坚守,但国产替代的大趋势下,市场占有率下滑不可避免,企业营收肯定会下降。长期的入不敷出,肯定会导致裁员或者是规模缩减。所以,外企设备商同事需要引起特别注意。
█ 拒绝成为“螺丝钉”
规模越大的公司,越容易形成企业内部的“小型社会”。
员工如果身处大公司,因为被公司“保护”得很好,反而对外部环境变化反应迟钝,缺少风险意识。
“自己公司的产品是否受欢迎?是否有销量?在和对手的竞争中,处于什么状态?整个行业的趋势,是否有新的变化?……” 很多员工对此并不了解,只知道埋头做自己的事情。
有的公司又特别喜欢报喜不报忧,每天没事就群发宣传邮件,说公司中了什么什么标,拿了什么什么奖,获得了什么什么客户的表扬。这就更让内部员工缺乏危机感,以为公司整体形势一片大好。
小枣君以前就说过,现在的公司用人很“聪明”,尤其是大公司,喜欢把一个员工“往小里用”——让他做特定的岗位,嵌套到公司的整个流程中,做一颗“螺丝钉”。
这是一颗“专用螺丝钉”。他也许业务能力很强,但一旦离开了公司,就没地方可以用。这反向导致了员工对公司产生依赖,减少了离职率。
对很多公司来说,使用员工是一种平衡术,既不想让员工太弱,也不想让员工太强。将员工打造成“专用螺丝钉”,对公司来说,最为有利。
站在员工的角度来看,公司可以把你当作螺丝钉,但你自己千万不能把自己当成螺丝钉。一个优秀的员工,不能只干眼前的事情,更应该具备把事情端到端做好的能力,能够主动协调各个部门的资源,能够胜任多重角色,带脑子去工作,把事情搞定,做到尽善尽美。
█ 裁员不分你我
对于裁员,很多人认为,自己部门的业绩不错,自己又是部门的老员工或骨干,裁员怎么都不会轮到自己。
这种想法,非常危险。时代抛弃你的时候,是不会打招呼的。
现在的企业裁员,越来越多地出现“整建制”裁员,就是整个部门或整个产品线裁掉。所谓“覆巢之下,焉有完卵”,如果遭遇这种情况,任何人都无法幸免。
科室业绩好,不代表部门业绩好。部门业绩好,不代表公司业绩好。分公司业绩好,不代表母公司业绩好。总之,公司高层在业绩压力下,需要考虑的是整个公司的安危。每个部门或整个产品线,都可能成为牺牲的对象。
在裁员决定做出后,公司领导和HR需要面对的是成百上千甚至上万人的去留,不可能为每个人都做出妥善安排,只会是一刀切。
现在公司裁员,讲究的是“短平快”——突然喊你面谈,当场宣布,当场签字,然后一小时内,你就要打包走人,封你的权限。这是一个非常残酷的过程,它有可能发生在任何人的身上。
其实别说中层或基层,即便是高层,现在失业风险也很高。
高层的失业,更多是由于激烈的权力和派系斗争所致。有的时候,高层在斗争中失败离开,会连带底下一堆人员的变动。所谓的“一朝天子一朝臣”,每天都在上演。
█ 需要做哪些准备?
公司是否裁员,不是员工所能决定的。但员工面对潜在的失业风险,可以提前做好相应准备。
员工的价值,归纳起来,就是两个词——能力和资源。
能力这块,很多人会认为,我都干了十几年了,能力肯定没问题。其实这并不一定。很多人的能力,并没有想象中那么强。公司之所以用你,多半只是因为你熟悉而已。
现在的年轻人很厉害,他们只需要很短的时间,就能熟悉你的工作。他们的学习能力和精力都比你强,职场的竞争力也远胜于你。
如今,通信行业之所以会出现大量的薪资“倒挂”(新员工的工资比老员工高),就是因为技术更新太快,年轻人肯加班、肯学习、肯出差,对新事物接受能力快,更容易被洗脑。所以,企业更喜欢用年轻人。超过35岁的员工,往往成为公司的累赘。
国内职场有一个普遍的现象,就是很多人不太愿意持续学习和知识更新。
我们中的很多人,从小到大都习惯于突击式的学习方式。为了升学和求职,他们可以拼命地努力,看书、熬夜。但是,一旦成功,他们很快就放弃了学习习惯,将学习强度从200%降低为10%。
换句话说,很多人学习是短期目标驱动的,而非长期目标下的人生习惯。如果没有非常明确的目标,他们不会学习,不愿主动接受新知识。他们进入舒适区的速度很快。
现在很多企业只管用人,不管培养人,也是问题的原因之一。
正如前面所说,格局小的企业,不希望员工获得全方位的能力提升,而只希望员工把手头上的事情做好。所以,他们刻意限制了员工的成长。
而且,有的企业给员工设置了很大的工作量,故意让员工非常辛苦、疲惫、麻木,从而剥夺了员工学习的时间和激情。
其实,给员工留20%的空闲时间是很有用的。员工有了空闲时间,才会去总结和复盘,去思考工作如何改进,提出合理化建议。
就能力提升方向而言,很多人因为焦虑,所以什么都去学,感觉好像花钱报名了就是学了,听了就是懂了。这显然也是不对的。
一项知识,如果你长时间不用,学了也会忘记。一个人的学习方向,也是需要经过自己审慎思考的。要么是出于自己的兴趣,要么是出于自己对行业趋势的判断,要么是出于自己的职业规划,反正不应该出于焦虑,更不应该出于跟风和炫耀。
再说说资源。
中国是典型的关系型社会,所以,在大部分情况下,资源比能力更重要。
国内的体制并不是彻底市场化的体制。在大部分行业,都是以国企为主导力量的架构。这就决定了,企业的生存好坏,并不是完全由产品和服务决定,而是由其它复杂因素决定。
企业为什么不尊重技术人才?因为一方面中国长期的人口红利带来了劳动力红利和工程师红利,所以供大于求,造成了人才成本的廉价。另一方面,在企业市场竞争中,技术人才往往没有办法带来商务资源型人才的同等价值。
这是企业内部市场往往比研发强势的主要原因,不是因为用户需求,而是因为市场人员在资源上、在项目成败上,有更大的作用。换句话说,产品其实大家都大差不差,就看谁和客户的关系更硬。设备解决不了的问题,往往酒桌上统统都能解决。真正决定份额的,往往不是产品好坏,甚至不是报价高低,而是其它因素。
国内对知识产权的保护意识很差,法律也不能给予有力的支持。小企业辛辛苦苦做出来的东西,大企业很容易就可以利用人力或资金进行复制,这种氛围和环境,无法孵化真正有竞争力的创新。没有创新的商业环境,是没有长期竞争力的。关系大于技术、大于需求,技术人才就会永远被压制。在核心竞争力上,我们永远赶不上国外的对手。
扯远了,我们回来继续说失业。
站在现实的角度来看,通信人如果要应对失业风险,一方面要进行能力更新和储备,另一方面要使劲挖掘资源。走出自己的小圈子,走出舒适区,克服社交恐惧症,努力和更多的圈子形成交集,扩充自己的知识体系,刷新对事物的认知,这是我能给出的建议。
当然了,小枣君并不是让大家到处交朋友。其实,大家都会发现,现在社会上存在很多基于资源互换的社交过程,功利性非常明显。这种社交应该是你整个社交的一小部分,而非全部。
你现有的能力和资源,是你融入别人圈子的资本。认识别人,不代表别人会帮助你。如果别人发现你没有能力,没有资源,他们会很快把你排除在圈子之外。基于共同兴趣、共同价值观、信息分享的社交,会更加有价值,更具生命力。
█ 万一被裁,怎么办?
最后说说,如果真的被裁员了,到底该怎么办?
如果真的突然被裁员,首先要稳住心态,不要慌。然后,应该迅速评估一下自己的当前情况。
任何人,都应该具备应对“6个月零收入”的能力。半年时间没有任何收入,你和你的家庭能不能扛得住,这很关键。
失业的最大衍生风险在于断供。
35岁以上的通信人,基本上都有一定的资产和积蓄。如果抛开贷款因素的话,即便当场失业,大部分人的中短期生活是不会有问题的。
主要是怕贷款,贷款断供非常可怕(现在市场上出现了大量的法拍房,还有很多断供新闻,大家应该都有看到),会造成很大的经济损失。所以,如果有贷款的话,一定要提前准备好现金流,以防万一。必要的话,各个银行的信用贷额度开起来,备用。
楼市目前的情况也比较微妙,各地都有出现政策的松绑。需求肯定是有的,但并不一定有想象得那么高,主要还是集中在一线城市。人们买东西都有一个习惯,那就是“买涨不买跌”。越是降价,人们反而越是不买。
房产是否还是资产保值的第一选择,是需要观察的。我个人不是太看好,人口拐点出现的情况下,供大于需是必然的,好房子还会继续涨,一线城市之外就很难说了。
如果没有贷款断供的压力,那就好多了,至少不用那么慌了。如果遭遇裁员,一方面要极力给自己争取最合理的补偿,另一方面,可以根据自身情况,选择休整一下,或尽快找下家。
以前我还会建议考虑创业。现在的话,我已经不太敢这么说了。宏观经济形势太差,创业的成功率太低。搞不好,自己的一点积蓄都会赔进去。
即便是打算做自己的事业,我觉得还是应该先跟着朋友干,少投点钱,趟趟水。后面等条件合适了,再自己单干。
我个人觉得,男同胞到了40岁之后,一定是要有自己的事业。一辈子打工,40多岁了被比你年轻的领导指着鼻子骂,这种人生还是有点那个。
如果是找下家,就是时候发挥自己的资源优势了。
我个人建议,这个时候找下家,不要太过挑剔,可以本着“骑驴找马”的心态,有合适的先做着,然后再看是否有更好的。尤其是经济压力大(有房贷)的话,先有一份合适的工作,还是比较稳妥的。
至于要不要换行业,还是要看个人职业规划。行业是死的,人是活的,有机会就不要放过,不要让行业限制住自己。
通信行业比较狭窄,发展空间本来就不大。行业里的大公司,就那么几家,选择余地很小。信息业相比之下就大了很多,中小企业也比较多,海绵效应明显,适合去占个坑。现在针对政企数字化的机会还是比较多的,门槛很低,有通信行业背景的人去做,也算是轻车熟路。
█ 结语
好了,以上就是小枣君今天想说的全部内容。
人生在世,最重要的是未雨绸缪。想要自己在危机时期不那么被动,最好的选择就是提前做好准备。
工作和生活是枯燥的,很容易让人麻木。温水煮青蛙,是现在很多通信人,尤其是中年通信人的状态。我身边很多前同事都是这样的状态。我是一个特例,一时冲动选择了“主动失业”,也算是因祸得福。这几年,我的收获是远远大于失业前的,我不后悔,反而很庆幸。
很多人觉得自己无法承受失业。其实,这是太小看自己了。每个人的能量都很强,有时候,倒逼一下自己,反而把能量激发出来了,走出一片新天地。所以,即便是失业了,也真的没有什么关系,人生长路漫漫,此处不留爷,自有留爷处。
加油!通信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