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家要学会接受“争议”

书籍是人类进步的阶梯,而作家则是“阶梯”的创造者。

作为终日与文字打交道的人,作家比普通人更擅长用文字记录下身边的人事物,在这些素材的不断积淀中生成自己的独特感悟,然后将这些感悟整理归结,架构起与读者沟通的桥梁,以自己的价值观念去影响读者。

那么这又产生一个问题:作家以一己的价值观念影响读者的做法是否合适呢?

“一千个人心中有一千个哈姆雷特”,但怎么敢肯定一千个人中不会有相同观点相同看法的人存在呢?所谓“英雄所见略同”,以上面的观点来看,这句话岂不是不合理了?如此看来,作家以自身价值去影响读者这件事,是值得肯定的。只有这样才能更好的保证作家浸透在书中的思想,寄托在书中身上的情感表达能最大程度地被读者接收,从而达到身为作家对于读者的教化责任。

但一味跟从作家的思想,造成读者少掉思考,盲目崇拜的事情也不少。以至于许多在当年看来无可置疑的名著在今日也饱受争议。以《白鹿原》为例,书中人物白灵在全书中是以古灵精怪机智勇敢形象存在的,但现在也有不少人提出不同看法,认为白灵身上存在一些负面,比如自私自利等。这些方面也许作者在创作时也没有意识到,但却被读者提出来并引发讨论,这实在算不得一件坏事。阅读的目的,不仅在于增长见识,而且在于在阅读中与伟大的灵魂对话,从而达到引发思考的目的。当书中出现有争议的人物或情节时,作为作家应该欣然接受虚心改正,从读者激烈的讨论中吸收合理之处,以便于在进行下一次创作中引以为戒。唯其如此,一本书的价值才能最大限度地在读者与作家间发挥。

为什么中华文化典籍浩如烟海,却只有四大名著蜚声海外?答案是肯定的,四大名著的成功就在于它们身上自带的“争议”。正是这些争议让四大名著历久弥新。在现代人的眼里,《西游记》不仅是西天取经,还蕴藏着团队分工的智慧;《水浒传》不仅是草莽英雄替天行道,也是一本实用的“职场处事手册”...四大名著的价值于现代人的“争议”中逐渐显现,从历史尘埃中透出智慧的光芒。这就是一本好书该有的价值。

一个好作家,必然是优秀作品的创造者,是正能量的传播者,也应该是“争议”的接受者。作家学会接受争议,不仅充实作家自身,也是身为读者的我们的幸事。

你可能感兴趣的:(作家要学会接受“争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