风从何处来-究竟是谁写了诗经

风,有很多含义。自然界的风,无形无相无所不至。由此引发很多意象,风俗风化就是表示民众的行为可以受到力量的引导,这种力量有与风类似的属性,看似微弱实则强势,一旦积聚则不可抗拒更不可逆转。

周王朝的采诗官可能采纳了以风土之音呈民情之声的意蕴,来实践周人“天视自我民视天听自我民听”的为政思路。

但也有观点认为,诗三百并没有什么平民的作品,反而都是显赫公侯所写的书简,被颁布国野以化民风,所以称为风。

两种观点的分歧在于诗歌的作者身份,而这种分歧在我看来纯属误会一场。因为周的平民与后世并不等同,斗大的字不识一箩筐的民众创作了国风,这可谓是一厢情愿,因为即便是后来开启文人创作的屈原,也是出自楚国王族公室,真正的最底层民众接受文化,来源于孔子的教育推广,在这之前是另一种文化形态。

周族打败殷商部落取得共主地位之后,带给中原大地是完全崭新的文明形态。周公在平定以殷商残余势力作为主导的叛乱之后,在周部落原始社会形态之上创立了封建制度。这是一套非常庞杂的社会体制,孔子说周因袭商有所损益,这不过是出于对自己祖先的感情,实际上周完全推翻了殷商部落根据纯粹暴力建立起来的共主制度。

征伐自天子出

商部落统治的中原存在无数的部落势力,只不过摄于殷商强大的文明和武力才屈服,但整个中原是分散的文明,到处是部落战争。如果取代她的文明采取同样的方式,那周部落将疲于奔命劳而无功,就像周克商以后武王一死立刻发生三监之乱,无论是殷商部族尝试卷土重来还是其他部落野心发作,都能彻底破坏周王国的架构。

正因如此周公开始改变制度,或者说建立体制。

封建制度的核心是宗法制,一夫一妻制和嫡长子继承制是宗法制度的核心。有人认为中国自古就是一夫多妻制,大丈夫三妻四妾是常态。其实古代中国享齐人之福确有其事,但这与欧洲中世纪情人私生子遍地是类似的,并非来自体制,而是现状与体制的妥协,是男权社会不可避免的常态,这种形态与阿拉伯社会的一夫多妻制是截然不同的。

封建制的爵位只能由嫡长子继承,成为大宗,各子分封成立小宗。

周天子继承的天下共主地位由每一代嫡长子继承,天下所有的土地和民众在法律上都属于天子,而天子万世一系。

周天子将自己嫡长子以外的儿子和叔父伯父分封出去,划定土地和民众作为他们建国的基础。

划出去的王子按照亲疏和功业分为各等爵位,建立大小不同规格的国家。

诸夏封国

为了弥补部落间的裂痕和纷争,在王子之外分封古帝后代。周天子由于继承了天下共主,所以形式上扩大为古帝世系的大宗,而古帝的直系后代则获得爵位土地建立宗庙分祀古帝,比如微子是克商和东征的盟友,获封宋国,宋即是商的意思,为殷商后裔,封最高的公爵,原来的殷商贵族划给微子,建立祭祀商汤的宗庙。

包含宋国在内,爵位最高的七个公国,都是古帝之后。虢国乃文王两个弟弟的封国,两个弟弟分别封东西二虢,可以认为是古公亶父后裔的封国。蓟国奉祀黄帝,焦国奉祀炎帝,祝国奉祀尧帝,陈国奉祀舜帝,杞国奉祀禹帝为夏朝之后,宋国奉祀商汤为商朝之后。这些占据礼法高位的小国最后都被一一灭国,令人不甚唏嘘。

还有一类是盟友,包括周部落内部的姜姓和外部的嬴姓熊姓,姜太公是周的三公之一,地位崇高,肩负征讨天下的使命,封齐国,公爵。芈姓和嬴姓都属于古帝旁支,都因战功获封子爵。


诸夏春秋

在血亲封国制度下,用姻亲结盟来整合诸侯国,周人有同姓不婚的制度,且凭借姬姜联姻凝结为团结而强大的部落。现在周公要推广这种做法,最大限度弥合部落制留下的血统分割。

比如晋国是姬姓,而秦国是嬴姓,血脉不同,但世代联姻,历任秦侯都是晋侯的外甥,而大部分晋侯也有个秦侯外公,这样一来就紧密联系在一起,虽时有和战却血脉相连,所以有秦晋之好和甥舅之盟。其他诸侯国类似,终于把中原大地上各个部落彻底整合,华夏民族开始成型。这种结盟关系还必须采用严格的一夫一妻制度巩固,因为只有母系同样强大,才能巩固嫡长子的继承地位,所以对等的结盟关系才能稳定。

熟悉了这套封建制度,才能理解为何国风中会有如此多赞美婚姻和贵族子嗣的篇章,因为国人大部分就是生活在这套制度下面,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权力和职责,肩负国家兴衰荣辱。相比于居住在山野的野人,国人是城邦的主体。封建制度下,封邦建国即是建造城邑聚居。只有在战国时期,列国毁弃这套制度,开始吸收野人进入政治生活,才打破这种生活形态。

历代注解诗经国风,都是按照公室王族的日常生活来解释诗歌中的意象,这是贵族作诗的有力证据。但诗经的内容又多有下层民众的辛劳抱怨,所以也不排除存在大量底层士族的作品。但由于士族同属国人,对于国族有极强的归属感,所以才有怨诽而不乱的风格。

我们今天固然纠结于国风的作者,认为如果这些诗歌出自最底层民众,则是人民群众创造历史的有力佐证。所以我们一般倾向于认定国风是山下田间山野村夫的质朴歌谣,并和《离骚》对立起来,证明中国文学创造有着贵族和平民对称式的起源。但了解了祖先的生活,我们也就明白,这些王公贵族并非后世的腐败寄生阶层,而是文化的播种者和国族的开创者。在中国文明的晨曦中,是武王战胜了嗜血暴乱的东方各部落并用武力整合他们,是周公创立了礼乐制度和封建制度缔造了华夏的雏形,是诸夏的通婚联姻催生了华夏民族。他们带着剑与犁,征服土地建造城邦,把文明撒向整个东方世界。

是这样一群人,创作了诗经。把他们爱情萌生的浪漫,田猎宴游的畅快,保家卫国的勇武,披荆斩棘的辛劳,缔结婚姻的庄重,祭祀祖先的神圣,宗庙隳灭的无奈,国破家亡的痛苦,四处征战的抱怨,祸殃丧乱的斥责,把这一切华夏文明曙光中的经历,都化作了一腔轻巧音韵,吐露给风,演绎成雅,呈现于颂。诗三百,一言以蔽之,思无邪。只有真情实感,有感而发不平则鸣,开创了诗言志的先河。

你可能感兴趣的:(风从何处来-究竟是谁写了诗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