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对称风险》——小心身边狂热的干涉主义分子

身边有位年轻的MM(暂且称呼她为S小姐)来找我诉苦,因为她现在年龄越来越大了(也不过25岁),家里父母时不时地催促她该找对象了,父母催也就罢了,关键是逢年过节回去,还被三大姑八大姨催,更甚者有些热心过头的邻居也时不时说上两句,令她头疼不已。

她本来也没觉得自己单身有什么不好,现在搞得她单身好像是一份罪过。如今一过节也不太想回家了,想到回家要面对这些“狂热的干涉主义分子”,把她弄得特别郁闷。她问我是不是她应该凑合的找一个?

在《非对称风险》里,在作者看来,如果你不去插手别人的事情,那么参与“风险共担”的人考虑问题时会脚踏实地,反而会从实际出发,现实地解决自己的问题。若有第三者来教育和指导他们应该怎样,这对当事人来说不是一种帮助,而是一种羞辱。

回到S小姐的烦恼,首先这位MM以及她将来的恋爱对象才是她“恋爱”事情的“风险共担者”,其他人并不是,甚至父母也不是。

而不管是父母、亲戚还是邻居,都是从自己过往的生活经验出发给予的意见。不管这个意见对当事人是否有帮助,她们都好像是一位不会做饭的美食评论家对着美食评头论足。并且,在大多数情况下,这些所谓的意见不仅解决不了问题,而且还会让情况变得更糟。

我的另一个朋友L和她老公恋爱时,遭到家里的父母极力的反对,家里曾经一度为此要与她脱离父女关系。

但越是这样,我朋友越坚定和她老公结婚了,但结婚不到两年两人的相处就出现了问题。朋友来找我哭诉,她说,其实当年和她老公结婚更多的是一份赌气。父母的强硬反对,令她从对恋情的留恋,慢慢变成了对父母的反抗。而父母的反对,更是激发了两个小情侣之间的激情。

结婚后,随着激情褪去,现实的问题便慢慢地显现出来。其实两个人是不合适的,很多生活习惯上她和老公并不合拍,但一切都在与父母的反抗中被掩盖而变得盲目。

她反思若当初父母不那么反对,给她一些时间与她男朋友去相处,也许在相处中便会发现彼此的不合适,也许也就不会走入婚姻,也许也就不会有如今的追悔莫及。

我用朋友L的经历回答了年轻MM的疑惑,我们一定要分清楚,谁才是参与你幸福的“风险共担者”,你的父母不是,三姑六婆和邻居就更加不是。

她们就是《非对称风险》里所说的“白知”,总是将那些自己无法理解的行为定义为反常、特例、病态和非理性,却没有意识到可能是自己的理解力有限。

只要这些人没有参与当事人“风险共担”,那么所给出来的意见听听就好了,甚至有时根本不用听。因为这些干涉主义者本人根本不需要去面对、承受或解决这些糟糕的干涉后果。

只有真正地参与“风险共担”中,才有最终的决策权。

你可能感兴趣的:(《非对称风险》——小心身边狂热的干涉主义分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