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营工商业的传统历史

看新闻,要开始试点社区食堂的经营模式了,不太看好这种非市场经济决定的产物。不过,官营工商业的传统其实历史悠长。

早在周代,中国就实行“工商食官”(《国语·晋语四》)制度。什么意思呢?就是手工业和商业要国家来经营。当时的政府建立了大量手工业作坊,并设“工官”管理。工匠的吃住由政府提供,所谓“官廪之”。要按政府的要求生产各种东西,“物勒工名,以考其诚,工有不当,必行其罪,以究其情”(《礼记·月令》)。制造出来的东西上要刻上工匠的名字,如果质量有问题,就要治罪。市面上见过不少明长城的城砖,上面也刻着工匠的名字或编号。至于商人,“府藏皆有贾人,以知物价”。官府有专门的官商负责采买等事。

关于周代的这些制度描述过于规整细致,显然是经过了后世的加工,不见得完全可信。但是至少从春秋战国开始,政治家们就不断论述通过国家垄断经济控制民众的意义。管仲除了“利出一孔”理论外,还提出了“官山海”的思路(完全的官方控制形成垄断托拉斯),即由国家来垄断和经营自然资源(“山海之利,主要是矿藏、盐铁和运输等自然产业”)开发的理论。他开创了盐铁专营制度,目的一是“塞民之羡,隘其利途”,即通过垄断堵塞民众致富之途,以控制国民经济。因此他规定,所有食盐都必须由政府统一收购,统一运输,统一定价销售,即“官收、官运、官销”。据说齐国由是富强,称霸诸侯。

到了汉武帝时期,经过文景之治的休养生息,汉武帝为了更好地控制社会,再一次实行大规模“铁盐官营”政策,将原由豪富占有的矿山和产盐滩灶收归国家,由官府直接组织盐业和铁器的产供销。

汉武帝在长安设了一所“国立贸易局”,网罗天下货物,“贱则买,贵则卖”,叫作“平准”。大体而言,就是凭借强大的国家资本,介入商品的流通买卖,既要打击富商囤积居奇,以稳定物价,“万物不得腾跃”,又要赚取差价发大财。

政策一出,官员权贵纷纷自告奋勇来为国家服务,为朝廷敛财。他们跑到街上,“坐市列肆,贩物求利”,“因乘富贵之资力,以与民争利于下”,不惜自降身份来当商人,凭借自己的地位和财力,与民争利。结果“豪吏富商积货储物以待其急,轻贾奸吏收贱以取贵,未见准之平也”,物价越来越高。本想缩小两极分化,但结果反而是权力与经济相结合,官吏利用手中权力经商致富,促使社会分化更加严重:“公卿积亿万,大夫积千金,士积百金”,“今欲损有余,补不足,富者愈富,贫者愈贫矣”。再好的初衷,如果没有合理的制度设计,最终得益的总是官僚权贵,受损的总是老百姓

你可能感兴趣的:(官营工商业的传统历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