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7柴桂姜、归芎芍治疗心悸 - 草稿

患者,女,30岁反复惊悸发作2年,患者诉2年前出现惊悸,心慌,失眠,难以入睡,在我院门诊就诊,症状改善,但依然反复发作,惊悸发作的时间,持续时间不长,胸闷,头晕,与晕沉感为主,无恶心呕吐,无天旋地转,头痛,以前额痛为主,无恶风怕冷,无四逆,口干口苦,早起为甚,纳可,能入睡,大便2-3天一次,月经量少,舌淡苔白,脉沉细,细弱。

中医辨证:厥阴病,血虚水饮。拟方:柴桂姜、归芍散、瓜蒌薤白枳实汤。

柴胡15g,桂枝12g,干姜10g,生龙牡45g,天花粉10g,黄芩10g,当归10g,川芎10g,茯苓15g,白术12g,泽泻12g,全瓜蒌20g,薤白15g,枳实15g,厚朴15g,7剂。

8月22日:二诊,症状改善,生气时有胸闷,头晕减轻,口干口苦减,能入睡,早醒,易受惊吓,舌淡苔白,脉沉细,加龙牡60g。

8月29日:三诊,症状改善明显,舌脉同前,守方7剂。

9月10日:患者各项症状好转,睡眠改善,因为要出差,不愿在服药。

按语:患者病史,虽然有两年,但是从中医辨证的角度来说,还是比较简单的,柴桂姜、归芍散,是我在临床中常用的一首方子,学习经方后,可以治疗很多的疾病,可以从中参考:

柴胡桂枝干姜汤合当归芍药散是胡冯理论体系的神合一方,在临床中运用广泛,特别是认识到厥阴病的本质后。

厥阴病病位:半表半里        病性:阴证

本质:上热下寒,虚实夹杂,寒热夹杂

厥阴病的概念的主要特点,应该是:①“寒多,微有热,或但寒不热”;②上热下寒。

厥阴病的治则:和解半表半里,温下清上。

《伤寒论》第147条:伤寒五六日,己发汗而复下之,胸胁满微结、小便不利、渴而不呕,但头汗出、往来寒热、心烦者,此为未解也,柴胡桂枝干姜汤主之。

冯老认为:伤寒五六日,虽已发汗,病不解则常转入少阳柴胡汤证。医不详查,而又误用下法,因使邪热内陷,虽胸胁满未去,但已微结。津液不下,故小便不利。津液虚少,热更伤津致燥,故渴而不呕。气冲于上,故但头汗出。往来寒热、心烦,为柴胡证还未解,宜以柴胡桂枝干姜汤主之。此微结是对大陷胸汤证说的,即是说此结轻微,与大陷胸汤证结如石硬者显异。

《伤寒论》第148条是专对阳微阳注释,故胡希恕先生认为,该条是柴胡桂枝干姜汤方证,而不是小柴胡汤方证,参见专篇论述。

《金匮要略•疟病》附方(三):柴胡桂姜汤方,治疟寒多,微有热,或但寒不热,服一剂如神效。

当疟发作时,若寒多微有热,或但寒不热者,宜本方治之。

病欲自表解则恶寒,疟发作时寒多热少或但寒不热,亦病有欲自表解之机。

本方含有桂枝、甘草,有致汗解外的作用。

试看方后初服微烦、复服汗出便愈的注语可证。

厥阴病,上热下寒,血虚水饮,从临床症候反应,舌脉,可以辨别出来,患者头晕,考虑的是水饮冲逆,方子合了苓桂术甘汤、泽泻饮小方,胸闷是为水饮冲,浊阴窃机阳位,合了瓜蒌薤白枳实汤,开胸阳降气,这个小的方子,不起眼,在合方的时候,能单刀直入,直捣黄龙。

柴胡桂枝干姜汤治疗失眠

马某,女,27岁,失眠1月余来诊。

自诉1月前无明显诱因下失眠,难入睡,口干不欲饮,心烦,怕冷,周身乏力,觉脐动如豚,大便稀烂,月经量少。无口苦、汗出、胸闷、腹痛等。舌红苔黄腻,脉沉细。既往有“神经衰弱”病史。PE:神清,萎黄貌,精神差,对答切题,声低气微,手脚冰凉。N·S(-)。

诊为:不寐-少阳阳明太阴合病(属厥阴)

柴胡18g, 黄芩15g,桂枝10g,干姜10g,牡蛎20g,天花粉15g,当归15g,白芍12g,川芎10g,泽泻12g,茯苓40g,白术30g。

本例为明显上热下寒的医案,热扰于神故失眠,口干、心烦、腹部跳动都是上热的表现,又有怕冷、大便溏烂、月经量少、手脚冰凉等下寒的症状,予柴胡桂枝干姜汤合当归芍药散原方。

患者服用五剂后,能够慢慢入睡,可以入睡4小时左右,嘱其调整生活方式,调整心态,养成好的睡眠习惯。

心身疾病的治疗,涉及的因素很多,作为医生,有时你会觉得很多时候无能改变,家庭、环境、经济等等,一切在于内在的觉醒及改变。

你可能感兴趣的:(1.17柴桂姜、归芎芍治疗心悸 - 草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