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她,不是语文老师。
她,甚至也不是老师。
但她对语文湿地相当熟。王君、尹东、艳平、忠玉、凌鸽、晓东……
不仅知其名,还知道他们的特点和研究方向。
最后,在一干人里,她盯上了我。
于是她深入到了我的QQ,隐身在我的朋友圈。
2
她不常打扰我。
只是偶尔会问一两个问题,比如:
郝老师,有事请教您。儿子月考语文80分,阅读理解和作文扣了16分,我可发愁,语文到底要怎么学?其他科几乎都是满分。
郝老师,您好!马上孩子就要期末考试了,因为模考不太理想被老师召见了,本来老师的意思是要给孩子鼓劲,但是,孩子回家后更烦躁不安了......老师,我想请问您:如何给孩子解压放轻松呢?谢谢您!
我呢,每次就是三言两语说说自己的看法,再就没有多余的话了。
偶尔她也会留言:
郝老师,谢谢您了,每次我在孩子的教育上需要求助,第一个想到的就是您呢!
郝老师,我刚才在语文湿地上看了您的佳作,我发现我越来越喜欢您了。
可是有一次,她的留言把我吓到了。
3
她说,郝老师,我想请你帮孩子指导一下作文。孩子小学文章写的特好,老师还说让我联系地方发表,但上初中作文就不行了,不会写事写人。
我一口回绝。
我有五年不教语文,几乎是啥啥都不知道了,哪里还能指导得了孩子?
她说,那你帮我在湿地找个老师吧。
可我看看湿地这些小伙伴,每个人都忙得团团转。早两年的时间,艳平妹妹还有可能满足她的这个愿望。可此时,艳平已经流浪到浙江,正自顾不暇呢。
最后我还是建议她在本地找找老师。
不知道她是没找到合适的,还是压根没找,过了几天,她又来磨我,还是想让我帮她。
我实在被她磨的没办法,便让她把儿子的作文发来我看。
孩子在一些细节描写上还是蛮到位,善于去刻画,但是在整体布局和构思上明显缺少章法。
我同意跟孩子聊聊,给他一些建议,仅此而已。
第一次,我让孩子看王君的文章《把一棵草笑开花》,读完后再通过转换视角进行改写。一篇从旁观者的角度,一篇从保安的角度。然后针对他的改写文做了一番交流。
第二次我让他读的是凌鸽的两篇文章《开学第一节课,我走神了》《鸡蛋侠引出了魔术师》,让他思考这是以谁的视角在写,这样写的好处在哪里?最后以两文为素材,以“我的奇葩同学”为题进行改写。
第三、第四次只让他读两篇文章——柴静写冯唐的《火炭上的一滴糖》和孔庆东的《遥远的高三八》,看看别人如何写人,找找自己的感觉。
之后孩子的功课越来越忙,我也忙,这个妈也终于不再叨叨我了。
4
6月底,我在朋友圈转发了语文湿地年会的通知,并加了句话“其实这样的学习,不仅仅是专业上的提升,更是生命的一种成长方式。”
刚发完,这个妈立即微信留言:郝老师你会去吗?我说我去。她说我也去,带着儿子。
我一时没反应过来。
可别强迫儿子啊,我叮嘱她。
这次年会,由于时间长,专家多,费用不低。许多语文老师都还在掂量中,这个不是老师的妈带着儿子参会,让我吃惊不小。
谁知,这个妈做事极为麻利,第二日便与儿子商量妥,定了三张去台州的机票。那一张是孩子爸的。
我把故事讲给艳平听,艳平说家里条件好,不奇怪吧。
可实际上不是这样,孩子父亲是军人,这个妈曾经为照顾孩子,多年并不工作,只是近两年孩子大了才重返职场。
临到出发时,孩子爸爸有事,退了一张机票。又因为台风,儿子建议改签为提前一天,母子俩便和我同一天到达了浙江温岭。
5
第二日,这个妈把儿子交给我,让我把他放到湿地里当志愿者。我便把孩子托付给晓东,在门口接待前来报到的老师。报到这一天,他时而接待,时而成为老师们的摄影师,时而也和大家一起合影,忙的不亦乐乎。但这个即将参加中考的,高高帅帅的男孩,始终笑眯眯的,一丝不苟的,温和的做着事情。这让我不由得喜欢上了这个男孩。
大家也因为我的关注,把他当成了我的儿子。
湿地年会三天,这个男孩坐在座位上,认认真真的听了三天课,认认真真的做着笔记。他的妈成了志愿者,帮助接待晚到的老师们。
临走的那一晚,我们聊了会天。他向我提了俩问题:
一是顾之川老师倾向语文的工具性,而张丽钧老师似乎更倾向语文的人文性,我该怎么理解。
二是我听了这些课和报告后,我似乎明白了什么是语文,回去再面对那些语文课是不是会听不下去了呢?
我说,工具性和人文性的观点都没错,只是角度不同罢了。顾老师是在对语文老师进行谆谆教导,提醒语文老师要让学生学习规范、丰富的语言,培养他们准确理解和运用语言的能力。而张老师一直持“生命写作”的主张,由写作到做人,关注学生的审美情趣、价值观和积极的人生态度。
我说,这次年会你听到的差不多是顶尖高手的授课了,而且这些课也都进行了打磨,想要求普通老师每节课做到,那是不可能的事。这次回去,你将进入中考倒计时,课堂上应试的情况要多些,这其实也是在提高你对语言文字的运用能力。既然你明白了什么是语文,那么你再来学习就能站到更高的层面上,不会出现对现有课堂的排斥。
6
返家的一个周后,男孩把年会学习感悟发给我。看此文,就知道这一趟孩子没白来。思想深邃了许多,写作也有了章法。妈妈说,感觉好神奇,孩子思想有变化,进步很大。
两个周后,这个妈留言:
姐,想你了。
我一乐,心里想,我想那个孩子了。
但我对这个妈却充满敬意。
当别的孩子都在补习,奋战中考之际,她把孩子带出来,参加了一个会。一个关于语文的会。一个只有热爱语文的语文老师才会参加的会。
后来我看了一下她加我QQ的时间,是孩子上初中的那个暑假。
想来是她在孩子成长的每个阶段到来前,她都会关注了解最前沿的信息。
也因此她才会关注了王君,又找到了语文湿地。
于是,在语文湿地,我遇到了这样一个妈:
智慧,勇敢,大气,执着,善良……
而这样的妈,培养了一个让人见了便心生欢喜的孩子。
这样的孩子,未来看得见。
这个夏天,我看到了语文的真面目
文 / 李孟涵
这个夏天,炎炎七月,我们跨过千山万水,躲过台风暴雨,只为与语文湿地的家人们相聚在这山海温岭,诗意三中,一同走进语文的殿堂。
我作为一个“学生”,却有幸参加到“老师”们的年会中来,甚为荣幸,同时自己也学到了关于语文,教法,学法和活法的一些知识。
我明白了,语文是一门很灵动的学科。在应试教育的背景下,语文课往往被冠以“枯燥乏味”“千篇一律”的“罪名”,在有些老师的课堂中,语文课就是简单地背诵生字词,古诗文注释。当然,这些固然是要有的,毕竟语文知识是一个人领悟到其美感和灵动的基础。不过语文课所应该包含和教授远不止于此。语文知识是基础,但语文的灵动和优雅也更是应该被教授给学生,以及被传扬的。比方说王崧舟老师执教的《记承天寺夜游》课,读着那些神奇的文字,闭了眼,仿佛就能看见亭下澄澈如水的月光,那月光中竹柏影化作的藻荇,仿佛能感到夜晚月光下,空气中弥漫着安静,寒冷而微妙的气息。这都是那些灵动文字所营造出来的呀!
我品味到了,语文是人们真实情感的忠实写照。就像那句反复被老师们提起的“一切景语皆情语”一样,读一个人的文字,就像是与他本人切身交谈。例如肖培东老师执教的《美丽的颜色》。课上,肖老师让学生们朗读课文中居里夫人与居里先生的三段对话。边读,边停下来,从当时的情景,人物的形象和性格中来分析人物说这些话时的心情、语气。通过这些文字,就可以体会居里夫妇发现镭时的喜悦和身为科学家所固有的镇静、理智。这,也只有文字能体现。
可以想到,作者在写下这些文字时,一定是用心在写的。他自己首先就要怀着情感,而不是思想麻木地“胡言乱语”,他要将自己的情感,以文字的形式,用笔镌刻在纸上,是文字与情感一起像被刻入岩石上一样永垂不朽。但同时,它也可以像黑胶唱片一样,只要被放入留声机,情感就会乘着文字的小舟,从纸张中流出,流向读者心中。
我还看到了,语文是真实的。有时,可能提起语文,人们想起的都是“诗和远方”,感觉“诗和远方”是一种梦想,灵魂和精神上的事物,与现实生活距离有些远,显得虚幻而不是很真实。但是语文还有更为真实的一面。比如王君老师执教的群文阅读,通过中外各种文体文段的对比阅读,并分析文中主人公的感受,以及其形象的变化,来看待现实生活中出现的问题。从相对虚幻的内容,来回归生活,再用生活中的实例,将学过的东西学以致用,这是真正的好课呀!如果说语文是一个人的话,那么“诗和远方”是他的魂,而“俗世凡尘”就是他的身,只有将“诗和远方”与“俗世凡尘”合二为一,它才是一个真正有血有肉,活灵活现的人。
好一个灵动,传情又真实的语文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