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书推荐-《解深密经》从什么相得解脱

本书简介:《解深密经》共有五卷八品。《序品》为全经大纲,以佛土庄严、如来功德,展现智识双运。《胜义谛相品》说的是智境。《心意识相品》详述的是识境。《一切法品相》施设三自性相,从而说明识境之三层次,即遍计自性、依他自性、圆成自性。《无自性相品》阐述了“相无自性”。《分别瑜伽品》说实际观修的次第,即止观之实际修证。《地波罗蜜多品》说十地菩萨别别之观修与现证,及“转识成智”之次第差别。《如来成所作事品》说如来法报化三身,法身即为佛内自证智境,报身化身即智境上随缘自显现面成的识境。

作者简介:笔名王亭之,原名谈锡永,广东南海人,是香港的佛学家及专栏作家。二十八岁得机缘修习西藏密宗,随刘锐之上师及其上师敦珠仁波切修习藏传佛教。三十八岁得阿闍梨位,法名无畏金刚。著有《王亭之谈佛家名相》、《王亭之谈佛家宗派》等书。

今天分享两个问题,一是除十种相后,从什么相得解脱,二是涅槃有几种。

一、除十种相后,从什么相得解脱

经中慈氏菩萨问佛两个问题:除遣十种相时,遣除的究竟是什么?把它们除遣之后,从什么相得解脱。

佛答曰:“除遣三摩地所行影像相,从杂染缚相而得解脱,彼亦除遣”。即是除遣禅定时所得到的影像相。修法的人总是觉得修止观要有一个止观的相可得,以此相当作是自己的证量。

例如小乘人修四禅八定,将心识状态慢慢压服下来,压到不动,然后入到非想非非想定,于是觉得超越了灭尽定,心识得到调伏。其心识不能说动,亦不能说不动,觉得自己这个境界是很高的证量,由此得到一个相,这个相就是非想非非想相。以为此相离有无二边,是故得到解脱。

然而他们以为得到的相,正是佛所说要除遣的相,如佛于《金刚经》所说:“凡所有相皆是虚妄,若见诸相非相即见如来”。是故无一相可得,然后才能见到真实。

如何才能见到真实?

见如来。

如何才能见到如来?

那就必定是一切止观所得的影像都要除遣。

既然诸相要除遣,为何还要观修?

修定是一个层层超越的过程。当修定得到一个证量时,则有一个心行相生起。现在是要将此心行相除遣,所以不是否定观修,而是除遣观修所得的行相,这是一个进修的次第过程。

就好比在学校读书,学习的过程即是层层超越的过程。中学超越小学,大学超越中学,硕士超越学士,博士超越硕士。

凡所有学皆是虚妄,若见诸学非学,才是学者,才是大学者,才是大师。

书是要念的,然而小学的书念完即可除遣,进而念中学的书、大学的书,不要被先前的书所缚。

学佛亦是同样的道理,不能被种种名相所缚,不落名言句义相,一落相则落到虚妄。

如何才能得到解脱?

“从杂染缚相而得解脱,彼亦除遣”。杂染相即是烦恼杂染、业杂染、生杂染。离杂染相则得到解脱,倘若落在名言与句义,则受杂染所缚,不得解脱。

然而,这解脱相亦要除遣。因为无所得才能解脱,亦即无一解脱相可得。也可以这样说,无所得相便即是解脱。若能实现观修,对无所得相便能现证,否则,便只能这样去理解。

修止观的五种束缚是什么?

指顾恋身、顾恋财、于诸圣教不得随欲、乐相杂住、于少喜足。

顾恋身财是止的障。凡有顾恋,即使能止,亦不能寂。

于诸圣教不得随欲,是观的障。不能通达一切圣教,只知别法言说,则不能通盘作观。

乐相杂住,于少喜足,是止与观的障。修止观时,住于所欣欲的所缘境而不能离,或于所缘境中稍得证量,便生喜足,既不能寂止,也不能由观察而得决定见。

什么是盖、掉举、恶作、惛沉、睡眠?

盖是烦恼的别名,因为烦恼能覆盖行者心性,使之不生善法。

掉举、恶作是止的障。掉举即是胡思乱想,心不定。恶作是恶的作意,譬如观修时,要求一定见光,一定要见种子字,一定要见金刚萨埵的眉毛,这就是恶作。

惛沉、睡眠、疑是观的障。惛沉即是思想模糊;睡眠即是欲入睡;疑是怀疑自己的观察,不敢作抉择与决定,是故整个观察则不能现证。

二、涅槃有几种

共有四种:自性涅槃,有余依涅槃,无余依涅槃,无住处涅槃。

自性涅槃乃证悟诸法本然具有之真实本质,此本质不假外求,法尔具足。一切有情皆是此本质,只是能证悟者便是圣者。圣凡之别,仅在于此。

有余涅槃与无余涅槃,所谓“依”是指物质身而言。虽证涅槃,而物质身犹在,就是“有余依”。倘若连所依的物质身亦灭,其后亦不更取物质身,就是无余依涅槃。

无住处涅槃,是既不住于生死,亦不住于涅槃,是故不常不断。但前者乃就本体而言,后者则就功能而说。本体不常而功能不断,所以涅槃仍有生机,其所显现,即是大菩提。

所以说涅槃是“死”是大谬,死即再无功用;若谓涅槃仍“生”亦谬,生即永恒,违佛所教。

所以,涅槃实为一不生不灭,非生非死的境界,此境界唯佛能证。

在无余依涅槃中,所有受永灭,永灭的是什么受?

佛说有两受种受无余永灭:一者所依粗重受。粗重即是一切心理负担,心理状态不得自在,不得自在所以粗重。此粗重受永灭,否则不得涅槃。二者彼果境界受,无余依涅槃即是果,领受无余依涅槃的境界,即是果境界受,此亦须永断,否则亦不能涅槃。

佛说不生不灭,并非说不能灭一个受而成佛,灭受亦不是生灭的现象,是故无余依涅槃,对粗重受与境界受皆须永灭。

本次分享两个问题,一是除十种相后,从什么相得解脱:离杂染相则得到解脱,这解脱相亦要除遣,因为无所得才能解脱。二是涅槃有几种:分自性涅槃、有余依涅槃、无余依涅槃、无住处涅槃四种。

你可能感兴趣的:(好书推荐-《解深密经》从什么相得解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