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来是这样(1)——读方帆《细说美国教育》

      我知道方帆老师是在十多年前的K12在线教育教学论坛上。那时在这个网站上有我敬佩的王晓春老师的专栏,我常常浏览阅读,也会向晓春老师请教,都能得到晓春老师及时的回复和指点。正是从晓春老师那里引发了我对教育教学一些浅薄的思考。

      方帆老师是常发帖参与问题讨论的一员。他1987年毕业于中山大学,1988年赴美任教,在美国加州旧金山非常有名的公立高中——林肯中学担任高中生物和中文老师。那时他已经获得“加州最卓越教师奖”。方老师常从比较的角度谈两国教育的优劣,因为他亲历了中国的整个教育过程,又已在美国执教多年,很有发言权和说服力。我当时很渴望了解美国真实的教育情况,几乎阅读了方老师所有的帖子。后来方老师写成了《我在美国教中学》一书。

      如今十年的时间过去了,不论是中国还是世界教育都发生了一些变化。方老师写成了他的第二部书《给学生无限的可能——细说美国教育》,我是因为读王晓春老师的《平视美国教育》知道了方老师的这部新书。这部书中方老师从美国学校管理、教师、学生生活、中美教育比较、美国教育改革、对中国教育的看法六个方面更全面细致地介绍了美国教育以及自己的思考。

      在我们的印象中,美国中学似乎没有班级,学生的教室不固定,也没有班主任,其实不然。在第一章“美国的公立高中如何管理学生”中,方老师告诉我们美国中学并没有取消班级,虽然从中学开始他们的学生以走班为主,是老师等在不同学科的教室里给学生上课,但每一个年级会有一个固定的教室,称之为“家房”,我理解的意思是“如同家一样的教室”,给学生以归属感。既然一个年级有一个家房,那应当每个班级学生不多,就算一个年级八个班可能也就一百多学生。每个家房一个家房老师负责学生的日常事务,比如发课程表、收作业、指导学生选课等。

      国内有些学校仿照美国的走班制,学生任意选课,似乎就是一种创新的课程改革,似乎实施的就是素质教育。但方老师说的很清楚,美国的中学之所以实行走班制,并非为了实施什么“素质教育”,是因为美国的大学都是自主招生,他们招生主要是看学生在高中修了哪些科目的课程,成绩如何。虽然美国也有统一的学业水平测试,但不像中国的高考“一考定终身”,他们的学业水平测试对自主招生的美国大学尤其是一流大学没什么作用。

      采用什么样的教育制度和形式,一定是和这个国家的历史演变、社会环境、文化背景等各种因素相一致的,如果强行生搬硬套,结果就是东施效颦而已。我知道的国内是北京十一中最先采用走班制,据说效果也较好。但北京十一中的硬件、软件不是别的学校可比的,他的生源质量那更是好极了。我侄子就读的一所地州重点学校,分层走班制坚持了没几年就取消了。这所学校根据孩子的成绩将各科分为ABCD四个层次走班,一个孩子语文可能在A班,但数学可能在C班,物理在D班,不一而足。后果一是太乱,每节课的教室、教师、学生都不固定,学生每天每节课在乱糟糟地跑;二是因为学生来自不同班级教师无法对薄弱的学生实施跟踪辅导;三是不便于更好地培养学生的集体荣誉感和归属感;四是家长对将自己的孩子分入层次低的班级也不满意,觉得越是差班孩子越学不好。

      面对人口众多、素质还不够高的中国教育现状,尤其是高考这根指挥棒,想像美国一样实行学生自主选课的走班制,条件不足。而且,我们的学校目前的目标还是以管理和控制为主,不出乱子这是主要目标,人的全面发展努力中而已。

你可能感兴趣的:(原来是这样(1)——读方帆《细说美国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