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卷的救赎》读后感

一、什么是内卷化?

        内卷化是指一种社会或文化模式在某一发展阶段达到一种确定的形式后,便停滞不前或无法转化为另一种高级模式的现象。这一概念最早是用来研究爪哇的水稻农业。在殖民地时代和后殖民地时代的爪哇,农业生产长期以来原地不动,未曾发展,只是不断地重复简单再生产,不能提高单位人均产值。

二、公司内卷化的现象

       1. 无意义的精益求精是内卷。

       2. 将简单问题复杂化是内卷。

       3. 为了免责,被动的应付工作也是内卷。

      4. 与预期的目标严重偏离的工作也是内卷。

      5. 低水平的模仿和复制是典型的内卷。

     6. 限制创造力的内部竞争是制度性的内卷。

     7. 在同一个问题上无休止的挖掘研究是内卷。

三、内卷化带来的坏影响

   1、诱导过度的精细化和高级感。日常工作汇报、晨会、夕会,写思路和总结,追去形式上的管理,看起来管理高级感上来了,但实则意义不大。浪费了许多时间和精力。

   2、成为打压新人,扼杀团队成长的手段。这种现象有时候是无声无息的,让年轻人日复一日重复的简单的工作,并逐渐侵蚀他们的思想,让他们渐渐习惯。

   3、助长山头主义,与创新变革为敌。山头主义让沟通起来费力,推动重要工作变得困难,资源配置处处掣肘,成为变革与创新的主要阻力。

四、内卷化的自救方法

        1、切实开展批评与自我批评。批评与自我批评的目的可能在于改进工作,树立新的团队与个人风貌,有一定的议事规则,通过红红脸、出出汗,集思广益,发现问题与解决问题。不能浮于形式,避重就轻。

        2、跨领域/学科思维。内卷的组织与个人有一个特点,那就是自我强化地闭合而日渐封闭。比如,从组织与社会学角度来说,传统科层制组织越来越精细化,臃肿、庞大,并自证其合理性,它是一个闭合的系统;

        个人也是如此,很多程序员醉心于一个个小bug的改进(以体现其专业水平),而对客户的要求置之不理;很多顾问痴迷于ppt的精美绝伦、逻辑严谨,而对能不能真实对客户产生价值置之不理;很多专家陶醉在自己构建的理论体系中反复把玩、沾沾自喜,而对实践能否产生价值置之不理,这也是陷入了内卷。

        陷入内卷(或者叫专业深井),跳脱出来是必由之路。我们说人无法在原来的那个维度解决那个维度的问题,升级维度或者扩展维度成了常挂在嘴边的词儿。

        在VUCA时代,芒格提的跨学科思维显得尤为迫切,专业的边界逐渐模糊,这合乎升级维度和扩展维度的说法。具体一点,比如产品经理多少要知道研发的工作内容,人力资源要了解业务,事业部老总多少要知道如何管理等等。组织与个人要在做深做专的同时,也要呼吸一下外面的空气。

       作者提出,构建跨领域/跨学科思维,要“与我有关”,而不是为了学而学,比如你做人力资源的,可以学习财务的(至少三张报表你要看得懂),学习组织与行为学、心理学等等,这叫“与我有关”,当然天赋异禀或有追求的除外。

         3、灰度与妥协。任正非关于《开放、妥协与灰度》的讲话,任正非指出,“一个领导人重要的素质是方向、节奏。他的水平就是合适的灰度。坚定不移的正确方向来自灰度、妥协与宽容。一个清晰方向,是在混沌中产生的,是从灰色中脱颖而出的,方向是随时间与空间而变的,它常常又会变得不清晰。并不是非白即黑、非此即彼。合理地掌握合适的灰度,是使各种影响发展的要素在一段时间内和谐,这种和谐的过程叫妥协,这种和谐的结果叫灰度。”

        作者提出个人对自我的妥协,是接纳自己,和自己达成和解,是留力。留了力,我们才有力气去解决所面临的困境,才能说有破局的可能,避免陷入内卷的死循环。

         组织中的妥协,团队中的妥协,是组织/团队客观地审视所处的阶段、主要矛盾和事情的轻重缓急采取的权宜之策,组织的大变革是由一个个小变革积累的而促成的质变,过程中需要耐心、坚韧和适当的妥协。

五、自我理解

       内卷化就是重复去做一些没有意义的事情,我们要通过开展批评和自我批评,跨学科思维学习,和合理践行灰度与妥协来让自己做的事情变得有意义,比如说让复杂问题简单化提高工作效率、为了提升自己,实现自身价值而主动去工作,精益求精的方向是能够解决实际且必需的问题等等。

你可能感兴趣的:(《内卷的救赎》读后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