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退而求其次”,并不是妥协

马克思主义学院18思政本潘红叶

      王小波就曾说:“人在年轻时,最头疼的一件事就是决定自己这一生要做什么。总而言之,干什么都是好的,但要干出个样子来,这才是人的价值和尊严所在。

    三天前,见到了同专业不同校的小森,见面第一句便问我:你真的决定跨考了吗?尽管过去我们已经探讨过无数次有关“跨考”的问题,然而他关于未来要如何抉择,在这之前,至始至终没有找到一个准确的答案。考研潮越来越汹涌,持续几年人数指数般增长。一心想要考取名牌大学研究生的人在大三开学就随身带起了“考研”单词本,在我们刚准备拿起“红宝书”背第一个单词时,小森已经拿起“黄皮书”刷起了题。早在他大二的时候就已经把“跨考”这个词放在来人生路途的一个重要转折点。

      可是一个寒假之隔,小森却从目标坚定变成了改口放弃。伴随而来还有躺在他半年可见的朋友圈的那句“还好我的优点就是健忘。小森的父母并不支持他选择跨考,理由仅仅觉得现专业比较好找工作,即便是以后回到县城也可以有口饭糊口不饿肚子。小森辗转反侧到天明后,看着有些皱纹的父母上班前仍在厨房进进出出,只为给熟睡的他准备早餐,他决定不走了,留在这个小县城。

      如果“跨专业”这个想法从未出现在他的脑海里,小森不会知道那种看到梦想的痛快,他也无法体会到如今无法与自己的“兴趣”共度一生竟是这样的失落。求而不得的苦,也无法等量齐观,他已经抚摸过希望之鸟的羽毛,便再也忘不掉它的丝滑触感。临别时,小森严肃地对我说:“千万不要轻易妥协,带着我的那份一起走下去。”

    我在小森的眼里看到的是肯定的向往,或许在很多岔路口我们无法做出自己想要的选择,但至少不论做那条路都不要选择将就一生。当你将就得越多,能让你喘息的空间就越有限;你表现得越无所谓,一些幸福的东西就会离你越远。

    那么你呢?是不是也做过“退而求其次”的事情呢?高考前,志愿墙上写着数一数二的一流的大学,后来没成功,那就勉强上个二、三流吧,可心里有了最向往的学校,其它的就变成了将就,怎么也弥补不了内心的遗憾。进入大学,你在职业规划课上写着不去放弃,不去将就,大三就要结束,你连考研还是考公都没决定,你决定跟随大流一起考研,可结果或许并不如意。错过了一个让自己心动的人,便找了一个差不多的人凑合,可心里住着念念不忘的人,再遇见的人就变成了“将就”,“将就”的再怎么好,也填平不了心中的空缺。

    毕业后,你想选择自己最喜欢的工作岗位,可是同期应聘者优秀的比比皆是,在公司急缺人的情况下你选择其他部门的空缺职位,你觉得至少找到了份工作,可是你并不快乐。

      你一直以为选择妥协、将就,或许这个世界就会为你让出一席之地,实际上,每一次妥协的背后,都有一个真实的目的:或是害怕失去,或是息事宁人,或是不愿付出努力…当你以为降低标准可以更容易地得到自己想要的结果时,或许就注定你讲得不到。你所设定的底限决定了你不会失去什么。一旦你失去了底限,你想要的东西,也会跟着一样样失去,溃不成军。

      在2008年的哈佛毕业典礼上,校长福斯特对毕业生们说过这样一段话:我听过你们谈论未来,知道你们的烦恼。我也知道你们担心收入,担心职业选择,担心人生的意义能不能实现。我要对你说的是,只有试过了才知道。不论是绘画、生物还是金融,如果你不去尝试做你喜欢的事,如果你不去追求你认为最有意义的东西,你会后悔的。人生的路很长,总有时间去实施备选方案,但不要一开始就退而求其次。

    她还将“退而求其次”的心理比喻为“停车位理论”。大意是说,不要因为觉得肯定没有停车位了,就把车停在距离目的地20个街区远的地方。直接去你想去的地方,如果车位已满,再绕回来。

      成长就是一个不断升级的过程,你不打倒面前的小妖怪,你可能就会被这场游戏淘汰,因为现实就是这么残酷。但与此同时,你不能总是打些小妖小怪,而避开那些厉害的大妖怪。因为你身边的每个人都在拿出吃奶的力气去拼,去克服大难关。





图片发自App




就算人生八九不如意,或许这不是最好的安排,可我们应该也依然相信所有的殚精竭虑总会换来一场梦寐以求,所有的从前所选都将指引着我们更接近最好的当下,也总有那么一刻,宇宙间的一切力量都会处心积虑来帮我实现更美好的人生,到那时,我们便可真心真意对从前的自己说一句,你在那时那刻并不惋惜,你已经做出了最好的选择。

    我们走过了这一路,总是要做出点儿什么样的选择来对我们的人生负责,有的时候,真正考验人的不是无路可走,也不是别无选择,而是在没有最好的选择之时,硬着头皮走下去的那一步,而当你最终从低谷里把自己一点点生拉硬拽出来,那种力量感,足够温暖你的一生。

你可能感兴趣的:(“退而求其次”,并不是妥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