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封后展览(42):宅兹中国——河南夏商周三代文明展

今天看完病后又去了一次上海博物馆,想是就在医院附近,顺便打卡了吧!一开始没有约到,好难约,后来不断刷机,好不容易跳出来一个名额,就约了。下午三点一刻,还有一个多小时咋办?我走过去碰运气,工作人员不肯,上次不是不看预约时间吗,唉,真随性!没办法,只好附近转圈吃点东西,顺便手机充满电。

到了时间点,扫了一阵码后,什么随申码,健康码,预约码,才给我进去。天哪!展厅的人头数不过来,我是来看上博的新展 “宅兹中国——河南夏商周三代文明展”的,原来那么多人感兴趣。

何谓“宅兹中国”,语文老师也要度娘啊!它指的是一件西周的青铜器何尊铭文。何尊铭文的开篇便是:“唯王初壅,宅于成周。”周成王就在“成周”,即洛邑。所以他居天下之中,说“宅兹中国,自之乂民”,意思是“我安居在这天下之中的京师,统治四方臣民”。因此埋藏它的泥土和这泥土连接的1045万平方公里的土地,都被命名叫做中国。这也是“中国”一词到今天为止发现的最早的来源。

可莫要小看了这四个字,凡大国都想用实物来证明自己的传说或者记录的真实性。比如日本,日本就很郁闷呀,因为他的国名,最早并非出于自己的记录,目前最早的“日本”国号,出现在西安出土的日本遣唐使井真成的墓志铭上:“国号日本”。这事虽然让日本挺兴奋的,但是内心其实很不爽。

再比如以色列,“以色列”三个字的国名最早记录,居然是出在一块埃及石碑上:麦伦普塔赫石碑。这块公元前13世纪的埃及石碑上只出现了一次“以色列”的名字,说“以色列惨遭蹂躏,几乎灭种”。石碑的发现,让以色列人极度亢奋,但也是让以色列人极度尴尬的事情。

跑题了跑题了,我也是网上搜罗而来的知识。今天不想写很多,我大概拍了五百多张照片,自己也吓了一大跳,手机要爆了。

其实展厅里的东西都是河南借来的,河南嘛,中原之中,所以以“宅兹中国”为题,主要是夏商周时期的出土文物,青铜器是主打,还有一些玉器,石器、陶器、兵器、刻辞卜甲、铭文之类…

看过上博的青铜器,已经觉得很震撼了,再看河南来的,嗯,更加精美秀气,几乎每件青铜器都泛着绿幽幽的光泽,偶尔还露些蓝色微光,上面的铭文清晰,花纹复杂,美哉妙哉!看完就是感觉,古人比今人聪明多了,甩十几条大马路不止。古人的审美,古人对于器物的细致分类,古人的匠心,做事态度的认真,非凡的想象力,啊呀,再说下去,感觉人类是在倒退。

老规矩,基本是复制粘贴搬来学习的展品介绍,没有时间在展馆仔细瞧,回来再对精品仔细研究:

1.猪首形陶器盖(夏早期):

后羿射日是神话,但后羿此人历史上真实存在,他来自海岱地区东夷人中擅长射箭的一个部族。夷人与华夏族关系密切,当夏朝的帝王太康德行很差,导致政权混乱时,后羿就带领东夷“有穷氏”攻入王都夺取了政权。

这件猪首形陶器盖,盖的顶部塑造成仰头长

啸的猪头形象,鼻子、嘴、眼睛、耳朵、舌头、鼻孔,还有鬃毛都雕塑得惟妙惟肖。猪是农业发达地区的先民喜爱甚至崇拜的动物,以猪的形象为主体的器物,在新石器时代的中原地区、黄河下游、江淮流域等都出土过不少,根据学者的研究,这件器盖的猪首形象比较接近东夷人的风格。

2.束腰爵(夏晚期):

位于偃师的二里头遗址,是一座经过缜密的总体规划设计的大城市,被认为是夏代晚期的都城。绿松石在世界上多个古代文明地区都被用于权威或奢侈礼仪品制作,是一种比较珍贵的矿石。这件牌饰出土的时候是放在墓主人的胸部位置,牌饰的两侧有对称的穿孔,推测它应该是系在主人的胸前。

3.镶嵌绿松石兽面纹牌饰(夏晚期):

此牌饰穿缀系于墓主人胸前,是沟通天、地、神、人等的重要载体。以数百片绿松石拼合镶嵌出兽面纹,加工精巧,丝丝入扣,虽历经三干余年而无一松动脱落。绿松石原石薄而小,不易单独成器,所以早期大多镶嵌在具有神性的牌饰、礼仪性兵器上。此次的大量展品都镶有绿松石,可见文物的贵重。

4.网格纹鼎(夏晚期):

此鼎是我国考古发现最早的青铜鼎。鼎为食器,用以烹煮或盛放肉食,后来成为了祭祀、宴飨等场合中使用的礼器。此鼎造型和纹饰风格与河南龙山文化晚期的陶鼎形制一脉相承。二里头青铜鼎的出现,是王权礼制萌生的象征。

5.兽面纹方鼎(商中期):

方鼎腹部呈斗形,口沿上有两个对称的圆拱形竖耳。承托器身的四根鼎足粗壮浑厚,为上粗下细的圆柱形。器壁四面与四隅各有兽面纹一组,四壁的两侧及下部用乳钉纹带装饰,足有兽面纹及弦纹。

该方鼎出土于郑州商城遗址中,结合窖藏坑规模、同出器物以及与同时代青铜器的比对,可以判定该鼎是王室重器,是商人置都于郑州的实物依据。

6.跽坐人形玉佩(商晚期):

玉为青玉制,玉质莹润。玉人的额头宽阔,臣字眼,蒜头鼻,口部微张,头顶留短发一周。着衣,长袖窄口,后领较高。玉人颈下与后脑有一小孔相通,身下两腿之间也有一孔用于带或插嵌。

人物呈跽坐状,双手扶膝,两臂略内弯。所谓跽坐,即两膝及小腿贴地,脚跟托承臀部,上身直立,是商代非常重要的坐姿模式。目前出土的商周时期的人物形象中,圆雕器物大多都采用了这一姿态。

7.白陶象尊(商晚期):

此器为象形,象鼻高翘,嘴露出剑齿状门牙,象背平直,有椭圆形口,缺盖。象尊通体布满纹饰,主体部位饰凤鸟纹、夔龙纹,鼻耳上饰鳞纹,额上有蛇纹,纹样均呈浮雕式。材质为白陶,质地细密。商代后期是白陶器高度发展时期,主要用作敬鬼神的祭祀。

8.司母辛觥(商晚期):

觥为一种盛酒器。商代重酒,因此出土了大量商代青铜酒器。司母辛觥的造型为立兽状,兽嘴前倾,头上有卷曲犄角一对,圆目外突,后部呈鸟状,足为两蹄两爪,尾部有兽首状。器表通体饰以精致繁复的纹饰,以雷纹衬底,饰有兽面纹、夔纹、羽纹等,盖内与器身内均有“司母辛”三字铭文。此器是商王武丁的子辈为其母妇好所作的祭器。该器造型雄奇,纹饰细腻精致,具有较强的时代特征。

9.妇好鸮尊(商晚期):

鸮是中国古代对猫头鹰一类鸟的统称。妇好鸮尊整体为一昂首挺胸的鹗形,站姿,挺胸收翅,两足粗壮,与宽尾共为支撑。首饰兽头状,通体满花,饰有兽面纹、夔纹、蛇纹等,并以雷纹衬底,盖前端有一尖嘴立鸟,后有一拱身卷尾的立龙。器身口下内壁有铭文“妇好”两字。

妇好墓出土鸮尊两件,形制、纹饰、大小近同。鸮尊栩栩如生,融写实与夸张为一体。鸮形器物从新石器时代开始出现,殷商时期盛行。有观点认为,鸮是勇武的战神,有避兵、克敌制胜的作用,或是认为鸮是商的图腾崇拜等。鸮尊的器表纹饰纷繁复杂,使整个器物显得凝重、威严,同时又展现出作器者丰富的象形カ和高超的构图能力,是这一时代青铜艺术审美观念的集中体现。

10.司母辛方鼎(商晚期):

方鼎为长方形口,有四条圆柱形空心足。口下饰八组饕餮纹,每组由两条对称的夔纹构成,以扉棱作鼻梁。腹部四面右侧和下侧分别饰有排列规整的乳钉纹各三行。足上端外侧饰饕餮纹。口下长边一面的内壁中部有铭文“司母辛”三字。

司母辛方鼎出土于妇好墓。“辛”为妇好的庙号。妇好墓出土有青铜器、玉器等随葬品近两千件,其中有不少国之重器。妇好是商王武丁的王后,同时还是主持大型祭祀的祭司,以及带兵出征各地方国、战功卓著的巾帼英雄。

11.金腰带饰(西周晚期):

这组金腰带饰有12件,根据形状可分为四类,分别为三角龙形带饰(1件)、兽首形带扣(3件)、圆形环(7件)、方形环(1件)。这组金饰出土于上村岭虢国墓地的M2001号大墓,根据同墓出土青铜器上铭文可知墓主人是虢季。虢季是虢国的一代国君。这组金饰出土时位于墓主人虢季腰身周围,背面皆有丝织品遗留纹理,因此推断应是腰带上的饰物。金腰带饰的使用并不广泛,仅在高等级贵族阶层使用。



12.牺尊(春秋早期):

牺尊为一种礼器。这件牺尊为虎头麒麟身,椭圆口,鼓腹平底,三兽足。前两足外侧饰重环纹延伸至上腹部呈卷尾纹。除头和颈外均饰鳞纹。背上开椭圆形口,口上有盖,有一系。颈、尾有桥形钮,连接提梁。

13.镶嵌绿松石神兽(春秋晚期):

神兽为龙首,虎颈,虎身,虎尾,龟足。龙张口,吐舌,龙首上又有六条龙。其脊背上有一方座,座上又有一只奔驰状的兽,卷尾,口衔一条蛇形龙的尾部。蛇形龙昂首,头上有三只角,吐舌,躬身。神兽身上镶嵌绿松石,图案有龙、凤鸟、虎、云纹、涡纹等。龙、凤鸟、虎的形象生动。神兽造形奇特,制作精致。

14.王子午鼎(春秋晚期):

王子午鼎器身周围攀附着六条浮雕夔龙,兽口咬着鼎的口沿,兽足抓着鼎的腰箍,作探水状,动感十足。该鼎气魄雄伟,结构复杂,装饰优美,冶铸技艺高超,反映了楚文化特有的艺术之风。

鼎的内腹与盖上铸有铭文,铭文为鸟篆,书体纤秀隽美。铭文大意为:王子午自铸铜鼎,以祭先祖文王和进行盟誓,施人民以德政,垂范后世。“王子午”即文献所载楚庄王之子,楚康王时为令尹。

15.四联璜玉组佩(春秋晚期):

该组玉佩由玉、玛瑙、绿松石等88件不同质

地、形状的饰件相间联缀而成。顶部以红玛瑙管为中心,两侧以筒状红玛瑙、鼓状绿松石等饰件相连接。四件玉璜,均为半圆形,阴刻谷纹、卷云纹等,将组合玉分为四层。该玉为春秋时期许国十五世国君许公宁所陪葬。

周人的玉是服饰的组成部分。玉组,指由数件形状不同、名称固定的玉器组成一套,带在身上以表示某种礼仪,是周代服饰用玉中结构最复杂、颜色最鲜艳的一种,是周代贵族男女的常备之物。

16.齐侯盂(春秋晚期):

器物的腹上部有四个对称的回首卷尾龙形兽耳,腹部饰有两周宽大环带纹,圈足饰重环纹。这是目前洛阳地区所发现最大的一件青铜器,可称为“盂中之王”。其腹壁铸五行26字铭:“齐侯作朕子仲姜宝盂,其眉寿万年,永保其身,子子孙孙永保用之。”这件铜盂是齐侯为其次女仲姜所作的陪嫁品。齐侯铜盂对研究当时周王室与诸侯之间政治联姻关系具有重要意义。

17.温县盟书(春秋晚期):

这套盟书形制大致可分为短体弧腰、长体直腰和等腰三角形三种类型。盟书文字系用毛笔墨书,由于出自多人手笔,字体风格风格迥异。盟辞的行文方式一般是自上而下,由右及左。盟誓辞文的意思是:圭上有命,从今以后,某不敢不心悦诚服地忠心服侍主君,如果敢与乱臣一伙,伟大的晋国先公在天之灵,仔细审察你,灭亡你的氏族。

盟书是古代记载盟誓各方缔约内容的文书材料,多为玉石薄片制成。春秋战国时期,天子与诸侯之间、诸侯互相之间、诸侯与卿大夫之间,为政治目的常举行盟誓活动。盟书一式二份,一份藏于盟府,一份埋入地下或沉入河里,以取信于神鬼。

18.镶嵌绿松石云纹方豆(战国早期):

豆盘为方斗形,细高柄,圆牌状座。盖呈覆斗形,圆形握手。盘与盖满饰云纹,并镶嵌有各种形状的孔雀石。

豆为盛食器,据考证是用于盛放腌菜、肉酱之类的专用器皿,其形制多为圆形,像这种工艺精巧、图案华美的方形铜豆并不多见。

19.镶嵌金银玉饰带钩(战国晚期):

带钩整体呈桥形,钩背中部有蘑菇状脐,钩首为兽首形。带钩为古人腰带一端的挂钩,为束带之物。战国时期带钩形式多样,铜或铁制的带钩在民间普遍使用,玉制带钩为上层贵族专用。此件带钩以镶嵌和错金银工艺装饰,正面交错嵌以金饰、玉饰,金饰上为浅浮雕状盘曲的龙纹,玉饰上为云纹。其他部位饰以错金、错银的几何纹、云纹。制作考究,工艺精美。

20.嵌金银团花纹带流鼎(战国晚期):

鼎的器身与器盖合成扁圆球形,口沿下有短管流。全器饰错金银四瓣花纹、三角云纹,布局匀称工整。四瓣花纹和盖上的扣饰都非常少见,给人以强烈的艺术感染力。此鼎是战国时期错金银的典型,纹饰对称和谐,装饰华丽,造型精巧玲珑。

21.商鞅方升(战国晚期):

这件器物是长方形有柄量器,外壁刻有75字铭文,分为商鞅和秦始两次所刻。铭文大意讲,秦孝公十八年,大良造商鞅颁布量器的标准容量。前壁的“重泉”为县名,在今陕西蒲城县南。左壁的“临”是地名,在今山西临县。这是商鞅方升两次所置之地。底部铭文是秦始二十六年统一度量衡的诏令。

很多文物是出现在教科书上的,我拿来资料仔细拜读,还有很多,我怕发文时自己搞乱了,老实说,它们长得都比较相似。中国五千年的文明史,文物浩如烟海,宛若星空,单单青铜器就是门艰深的学问,每一件文物背后都承载了很多故事,文化背景,制作方法等等,只能入目多少算多少。除了青铜器,有很多动物形状的玉饰,非常的呆萌,还有一些面具,感觉有点科幻。

展厅里人很多,今日看到最夸张的虎妈是拿了本自印的练习册,我偷瞧一下,都是大人根据这次展览收集的知识自编的选择题,填空题等等,她给孩子介绍文物知识,做题目,又让孩子自己来介绍那些鼎啊,尊啊,爵啊…我一听好晕啊!怎么这么卷啊,我是老师我都得逃…

出展厅后,二楼三楼四楼还有展馆,我想何谓“博物”,如此广博乃大的器物们我还是慢慢看吧,反正免费不要钱,只要能约到,随时都可以。

出博物馆,我也萌一回,给自己买了商鞅方升雪糕,把商鞅的“度量单位”一口一口吃进肚里…

你可能感兴趣的:(解封后展览(42):宅兹中国——河南夏商周三代文明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