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纵向思维出发,认识自我4阶段:始于自知、经过觉察、终于习惯

从横向思维出发,乔哈里视窗的4个自我分区,即“公共我、盲区我、秘密我、未知我”,从自我的知道和不知道这两个方面出发,加上别人知道以及不知道的视角,形成四个象限。

这个视窗对我们启示在于:认识自己很难,因为盲区和未知必然存在。

也就是说无知是客观存在的,要承认并合理应对,目的则是达到自我认识,也就是自知。

为此,我们还要从纵向思维出发,加深自我认识,这就是“知道”的4个阶段:

“不知道自己不知道,知道自己不知道,知道自己知道,不知道自己知道”,也可以简称为“无知、自知、觉察和习惯”。

首先要承认包括自己在内所有人都是无知的,重点是如何应对无知

对于无知的别人,记住这句话,“知道我们和谁说话比说什么话更重要”。

举例,下雨天教育孩子,“云彩下面下大雨,云彩上面晴空万里”,但是被父亲批评胡说八道。这是常识,还是自己坐飞机经历事实,但是对于不相信的无知的人无法说明白,坐飞机容易,遇到下雨难,应对就是顺着说。

举例,看到轻质切块的拖拉机走不动,是载重负荷过大还是本身跑不动,如何应对。

“朝菌不知晦朔,蟪蛄不知春秋”,启示就是知道和谁在说话,避免对牛弹琴。

提问:对牛弹琴的责任,在于牛还是弹琴的人?

对于无知的自己,记住这句话,“人贵有自知之明”,这就是自知。


自知之明难就难在人的局限性,重点回答为什么如此之难

空间上井底之蛙,看到天空只有井口这么大,容易被局限。

举例,身在大楼中,不知道大楼模样,基础、屋顶、四周很多人不知道,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

举例,高度决定事视野,3、13、30楼层不同看到不同,可悲的是自认为一样,城中心高层的河景房。

提问:井底之蛙如何调出来?灌水是人的办法,知道在井底才行。

加深理解提问:人是喜欢呆在井底还是跳出来?更喜欢黑暗还是光明?自由与约束?成功和失败?

时间上刻舟求剑,时间流逝变化无数。

举例,30年前春晚服装,今天看不忍目睹,30年后看今天最好衣服也是如此。

举例,今天看昨天看明天,更多从过去从未来看今天,10年前看今天自己太老了,今天照片放到10年回看太年轻,提示这是余生最年轻的时光和大家在一起,大家也是如此。

去年南京学习时候发言,也是这个话语:这是我们注定此生唯一一次聚会在这里!

提问:如何永不过时?简单,黑白颜色搭配,简洁生活,大裤衩背心永不过时。

这样类比目的,在于提醒大家心理问题在于复杂化,问题在于读书不多而想法太多。精神家园就是不忘初心。

心间上自我中心主义,思维误区。

人人如此,没有自我就没有世界。

举例,搬家后,人家问我住的可真远啊,“我永远住在距离自己最近的地方”。

举例,借给别人钱,念念不忘,借了别人钱,想记记不住,自我中心,厌恶损失的本性。


觉察就是意识,意识流时刻存在,搞明白要觉察的是什么

意识就是觉醒状态下的觉知,觉知就是觉察。

缺乏自知之明生活例子,陷阱之井,拍照录像发现头右歪斜,缺乏微笑。

自知之明内涵,许又新教授7条对照。

引申提问:咨询师都自知吗?作为人的咨询师不自知,但作为咨询师的人要自知。

自知之明困难解释:认知偏差,达克效应。

有了自知之明,也就有了觉察,也就是知道自己知道,时刻保持意识,意识比知识更重要。

举例,安全事故不缺知识缺乏意识,防窃事故也是如此。

举例,最要紧的觉察,就是觉察时刻流动、川流不息的意识流,只要睁开眼就是满脑子想法和感受,为此人生在世情欲二字。

提问:如果只有一个字,是情还是欲呢?答案是欲,因为更原始,更基础,更根本。

事实上,情绪来自欲望,名言与理论,情绪积极与消极,都是需要欲望作为中介。

情绪和欲望,分别是外显的和内隐的,由情索欲。

觉察别人情绪主要是通过表情,“表情是情绪的外部表现形式”,分作面部表情、言语表情、身段表情。

提问:人和人,同样的年龄、学历、经历,察言观色会意水平差距很大,原因何在?

不打勤的不打懒的只打不长眼的。

这与小时候母亲养育有关,而与父亲关系不大,因为幼年是在妈妈怀里长大,可以说是“拼妈而非拼爹”。

做好下面这三点的母亲,就是“足够好的母亲”,60分妈妈,也是家庭生活需要的做法:

一是反应性良好。就是常说的敏锐,注意是敏锐而非敏感,比如你上班受了气,回家不舒服了,人家会看得出不高兴,于是询问啥回事,给予需要的安慰。孩子哭了,会猜到饿了渴了困了厌烦了,而不是一根筋认为饿了。

二是情绪性良好。就是情绪稳定,情感内涵丰富,与你有好的沟通,例如自己不高兴了,不是憋着生闷气,而是表达出来,比如我不高兴,因为在意理解和尊重,你能不能改变一下。

三是社会互动性良好。家庭生活不是两个人事,不仅仅包括孩子在内的小家庭,还有大家庭互动,家长里短,各种互动。

举例,滑梯孩子差别大,打招呼孩子不同。

这些归纳一句话,“情绪是失控的欲望”,管理情绪就是管理欲望,觉察欲望。

一个做了什么不重要,重要的是做的是否满足别人需要。


习惯就是习惯成自然,也是新的无知开始,习惯是怎么形成

知道自己知道后,开始培养好的习惯,即不知道自己知道。

培养规律是129,即1周是刻意、不自然,再2周是刻意、自然,再9周不刻意、自然,也就是21天初步形成习惯,3个月较好形成习惯。

举例,拍花三个月,微笑练习3个月,抄诗经305天,日更文2年等。


最后重点强调自知之明之难,难在文化背景和底层代码

举例,父亲节俭习惯,用洗脚水拖地,小便稍微放点水就行,不得不换了敏感马桶,只要点下去全冲,还有洗刷用水盆,看到流水洗刷就制止。如同脾气,改不了。

在于年轻时候穷,没吃的,挑水喝,没卫生条件。

举例,喝牛奶,挤牙膏,放牙刷。不同区别。

举例,国内吃饭“不要浪费”“不要随地吐痰”“不要乱扔垃圾”“不得大声喧哗”,感觉不到。一旦去了国外去了,餐厅、公共场合等,特意用汉语标注注释,感觉扎眼,才有意识。

唐太宗比拟镜子三句话。

提问,谁最先发现了水?不知道,但是知道肯定不是鱼,鱼在水中不知道在水里,拿出来知道。

人吃的食物有三种,1周不吃饭饿不死,3天不喝水渴死,3分钟不喘气憋死,可是空气最无感,因为身在其中无意识,不觉察,不知道,类似“身在福中不知福”。

提问,单位大楼两侧树的名字,啥时候长叶。还有那棵桂花树,知道开花时间,但是知道何时结果子吗?结的果子啥样子吗?庭院里的常见绿植,球状、灌木、树木,能叫上名字吗?假如认识80%以上名字,你会有什么不同感受吗?

这就是自知,也是觉察,是自我意识扩大化探索。


小结

纵向思维看自我,是从知道这个角度谈的,是自我内向内审的结果,关键几句话如下:

1、知道和谁说话要比说正确的话更重要,首先判断对方心理状态,否则就是“牛弹琴”;

2、心理健康就是两句话:自知之明,善解人意。人贵自知之明,说明心理健康非常难。

3、意识就是觉醒状态下的觉知,觉知就是觉察。觉察意识流下的欲望需要,来自大脑而非外界。

4、习惯就是新的无知的开始,保持好习惯,觉察修正坏习惯。

最后,还是时间逻辑上的那句话:人的自我成长,始于自知,经过觉察,终于习惯。

你可能感兴趣的:(从纵向思维出发,认识自我4阶段:始于自知、经过觉察、终于习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