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几天有一条比较引人关注的新闻,中科大失联的博士刘春杨,他的遗体被人们在某处芦苇荡出寻找到。
据新京报的报道,刘春杨在读博期间曾被延期毕业一年。报道中还提到,2019年新年之际,刘春杨的父亲刘发友想给儿子的导师陈伊翔打个电话,表示一下感谢。但导师陈伊翔就说了一句“我已经一年多没看到他了”,随后便挂了电话。
无论什么原因导致了刘春杨的轻生,但我们可以发现,刘春杨跟导师的关系并不是很好。一个在读博士生一年多没有跟导师联系和见面,实属太不正常。
我想到去年的另外几起博士在校期间自杀的事例,起因全都是因为跟导师的关系不和。如西安交大选择跳河自杀的博士杨宝德。具体可以看其女友发布的《名校博士不堪导师奴役自杀身亡,导师冷漠无情不闻不问》一文。再如,武汉理工大学的研究生陶崇园因长期受到导师王攀的压迫,被迫给导师买饭打扫卫生,甚至被迫叫导师爸爸等,而选择跳楼。
类似的事例屡屡发生,除了反思完善我们当下的硕博士导师制度外,还引人进一步地思考:在中国,学生应当如何处理好与导师之间关系。
我这里所说的处理好关系,并非是说,学生们需要去不断的奉承,拍老师马屁。只是说,学生如何才能与导师有一个正常的、和谐的师生关系。上述这些悲剧的事例中,他们都没有能够做到。当然,悲剧的发生,与双方都有关系。
尽管世界各国学生与导师的关系都存在类似,但在中国,还是有一些差别。因为中国的学生与导师的关系,带有些传统师傅与徒弟的色彩。
我认为,在中国,在当下制度体系没有一个有力改变的情况下,学生在跟导师相处的过程中,要做到两点:学会主动和学会拒绝。
01 面对导师提出的变态要求,学会拒绝
在我读书期间,也曾看到有一些学长或学妹偶尔会帮导师买饭,送到导师办公室。严格定义起来,这应该是与学术无关的事务。但我个人建议,学生帮忙做些这些事也无妨,不要计较太多。我们可以假设,如果换作是舍友让你帮忙带饭,你怎么办?你肯定会帮忙。因此,可以把这些跑腿事情想像是帮朋友的一个忙,出于友情。
关键这里有一个问题,万一真的遇到那种,屡次让你做这些与学术无关的事的导师,又耽误了你太多的时间,你该怎么办呢。
比如出现了《名校博士不堪导师奴役自杀身亡,导师冷漠无情不闻不问》文里描述的“上博士2年来,杨的学术科研没有任何进展,但却经常被要求早上去停车场接送她去办公室、拎包送水;还得陪她吃饭,逛超市,去她家打扫卫生,给她擦车冼车,陪她出去应酬,酒桌上被要求给她挡酒,喝醉后还得陪她打麻将”······
我主张,没有商量的余地。在本身科研没有出现任何成果的情况下,在面对导师这些要求时,学生应当学会拒绝。而我们发现,在这些事例中,学生们都拉不开脸,而是任劳任怨地做着任何合理与不合理的事。宁可自己咬牙坚持受累,也不愿或不敢拒绝。
但拒绝也要注意讲究一些方法,最好不要粗暴的拒绝。
我想起了自己的一个亲身经历。我读研期间,因学业上的事务跟某一个女副教授接触多些。随后,这位女老师就时不时地指使我,帮忙做些苦力活,比如她换办公室,让我去帮忙搬花盆,整理分类书架上的书之类的,久而久之,我心里就很不情愿。
有一天,我就提出了拒绝,但我没有很生硬的提出。我低着头一副很委屈很抱歉的样子,说我有某很重要的事需要去做,需要花很多的时间。最后她也没办法,只好接受了。自那以后她没有再找过我。
尽管她心里肯定有些不开心,但我态度上至少没有出现生硬的拒绝,没有生硬的博了她的面子。毕竟,我是“怀着一颗想效忠而不得已必须离开的态度”。
当然,还有很多很多更高明的,不太驳对方面子更好的做法,这时的稍微“装腔作势”一下又何妨。
但如果这样做还不可以,我们必须勇敢的进一步提出拒绝。试想,一个丝毫不考虑学生想法和自私的导师,有什么能力和资格,给予你做人和做学问上的指导和教诲呢。我们可以向学校提出换导师的申请,甚至可以搜集好证据,大胆的为自己的权利而据以力争。这并没有什么不好。有的时候,一些咄咄逼人的人就是这样,专拣软柿子捏。
在国内,很多博士都是农家出身,而农村出来的孩子一般都比较朴实,加上从小成绩就优异,自尊心也很要强,习惯于隐忍和负重。但一旦心理上变得无法负重,就容易陷入死循环,找不到发泄口而一下子爆发出来。
02 不断主动和导师联系,学会主动
我们知道,在高校里,有相当一部分的导师是比较忙的,忙着自己的科研,忙着自己开的公司,忙着自己的行政事务。这成为一个普遍现象。这就是为什么很多学生把导师形象称作为老板的原因。
所以,这个时候,如果你想要让自己学术上有所进步,你必须得主动联系导师。比如,你可以常谦逊地给老师发信息或邮件,提出希望在导师空闲时,能够当面请教一个问题。又比如,经常主动问导师,在老师的科研项目上,自己能不能参与,尽一份力。甚至劳动有钱,没有钱都无所谓等。
迟早,你的主动好学会被导师所关注。我想起了宋濂在《送东阳马生序》里写的,当初他求教老师学问的场景:“先达德隆望尊,门人弟子填其室,未尝稍降辞色。余立侍左右,援疑质理,俯身倾耳以请;或遇其叱咄,色愈恭,礼愈至,不敢出一言以复;俟其欣悦,则又请焉。”
从古到今,求教学问,寻求自己的进步,都是需要主动的。
另外,你千万不能奢求或要求导师会天天催着你看书做实验。因为,不管是在国内还是国外,都是师傅领进门,修行在个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