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乡有句俚语:树老根多,人老话多。
可是很奇怪,不知是不是还不够老,我感觉自己话越来越少。
于是又想到了另一句话:中年心事浓如酒,少女情怀总是诗。
也许中年人都喜欢把心事藏在心里,自己酝酿品咂?
想想也是。
到了这个年纪,想找个懂自己的人太难。
遇到被误解,被伤害的时候,越来越喜欢保持沉默,懒得解释。
因为懂你的人,你不解释他也心有灵犀;不懂你的人,解释再多都是对牛弹琴。
经历越多,越不想为了一些小事解释不休。
不是清高,也不是不屑,只是不再奢求每个人都能懂得自己。
朋友阿华和大花的故事很值得人深思。
常听人说,吃亏是福,是金子就总会发光,真的是这样吗?
阿华在一家教育机构工作,负责课程的研发创新,加班加点是常事。
虽然工作很累,但好在公司的待遇和发展都不错。
尤其是主管领导,平时都没什么架子,经常请大家喝酒吃饭,促进团队感情,大家都不以职位称呼他,而叫他肖老师,他也欣然接受。
老师这个称呼,总是泛着高大上的光环,让人肃然起敬。
只是光环之内到底是副什么样的心肠,没有人能看透。
所谓画龙画虎难画骨,知人知面不知心。
公司每半年会举行各个校区之间的课程创意大赛,有丰厚的奖品不说,被评委席里的高层看中,也可能破格升职加薪。
为此,阿华利用几乎所有的空闲时间,积极准备创意课程。
在阿华将参赛的作品交给肖老师后,不久被告知连初赛都没入围。
起初虽然有些失落,但阿华也并没太当回事,只怪自己能力不够,还是要继续努力。
一个月后的一天,公司公布了获奖作品,这个时候阿华才发现,肖老师获得一等奖的作品,和他初赛提交的一模一样,连标题都没改。
干得累死累活,想不到会是这种结果。
阿华躺在床上,一夜没有合眼。
检举肖老师,向所有人解释这个创意是他的吗?
阿华拿不出他抄袭的具体证据,姓肖的职位又比阿华高,或许越解释,就越给了同事八卦议论的素材。
想了一夜,也没想出什么结果来。
第二天阿华无精打采地去上班,一进办公室就听到肖老师高升的消息,他被调到北京总部了。
走了也好,走了也好……
成长往往在某个不经意的瞬间,像阳光穿透厚厚的云海照进心底。
阿华决定把秘密藏在肚子里,继续努力找机会,他不相信没有出头之日。
有时候,解释只会让你发现人与人之间的距离如同青鸟与飞鱼般遥远。
下半年,阿华继续报名参加创意比赛,这一次没有人从中作梗,阿华顺利入围决赛。
巧合的是,在参加决赛的前一天,阿华听到了肖老师被辞退的消息。
原来他故伎重施,又拿别人的作品参赛。
但这一次,采用了新的报名系统,原作者比他早三天就在系统上提交作品不说,作品里使用的插图上还有原作者的签名水印,想来是太小了他没有注意到。
他抄袭的事被当场识破。
公司刚换了领导层,新官上任三把火,当机立断就开除了他。
当时还有许多业内的大佬在场,估计他以后在教育行业找工作都困难。
而阿华在决赛中,获得了第三名的好成绩。
在同事领导纷纷向阿华祝贺的时候,他笑得很淡。
因为阿华明白了一个道理,很多时候就算解释也无法解决的事情,不如不解释,把精力空出来,提高自己,用扎实的成果证明自己!
时间很少,留给重要的事,解释很累,还是放在心底化为前行的力量吧。
那些打不倒我们的,终将让我们更强大。
而真正的朋友,也不需要解释;那些轻易就误解你的人,根本算不上朋友。
大花之所以叫大花,是因为她确实很“大”,用时新的话说,胖到没朋友。
从小到大,大花都是一个胖姑娘,最重的时候,有160斤。
如今这个以瘦为美的时代,减肥大概是每个女生终身奋斗的目标。
减肥是每天挂在嘴上的话题,却很少认真执行。
毕竟中国这么大,美食那么多。
大学时,学校组织体检,大花居然被检查出来“三高”。
为了健康,大花下定决心减肥。
每月只下一次馆子,吃饭只吃八分饱,课余时间就去操场跑步。
虽然方法笨,瘦得慢,可一年下来也瘦了30多斤。
只是不知道为什么,在减肥期间,同学圈里传出了大花去韩国整容的谣言。
起初,大花没当回事儿,觉得这么离谱的谣言,也会有人相信?
后来走在学校里,总有人对她指指点点。
连和她关系最好的舍友小爱,也含沙射影地发朋友圈——有些人,整容了也丑!
是不是总有人会因为嫉妒而恶意中伤别人呢?
大花难过了很长时间,也想过解释,可又觉得没什么意义。
暑假大家都在一起实习,寒假一个月都不到,如果真的去整容,都不够伤口恢复。
更何况,小爱是每天都和大花在一起的啊!大花为减肥做的努力,别人不知道,她可是全都看在眼里。
开始她们是一起发发誓减肥的,只是后来她没坚持下去而已。
即便知道真相的人,也选择对谣言推波助澜,更何况那些陌生人呢?
不管你有多么诚实,遇到怀疑你的人,你就是谎言。
不管你有多么善良,遇到复杂的人,你就是好欺负。
不管你多么清白,遇到糊涂的人,你就是异类。
所以,关键不是你不够好,而是你遇到了错的人。
大花失去了小爱这个朋友,但她很庆幸,庆幸这样一个“朋友”在没有给她带来更大的伤害之前认清了她。
有时候,解释只会越描越黑。
但对于有些善意的建议,不解释或许是一种礼貌的回答。
同学小刘常常说起:“二胎政策出台后,我最怕过年了。”
近几年随着国家对二胎政策的出台,不少朋友都生了二胎。
可小刘一点儿都不心动,就她家现在的经济条件,养活一个都够呛,更别说两个了。
况且年纪大了,生孩子风险高了许多不说,为此丢掉工作也是很有可能的。
老公和小刘站在一条战线,可长辈……
每到过年,公公婆婆总会“不经意”提起哪家亲戚要了二胎,现在两个孩子可幸福了。
小刘爸妈就更直接了:“生吧生吧,我俩给你看孩子。”
小刘和老公只能把女儿拉出来当挡箭牌:妞妞现在还太小,多个孩子怕照顾不到她,等妞妞再大点儿吧。
看到妞妞红扑扑的小脸,几位老人也就把要二胎的想法搁在脑后了,先哄着妞妞。
其实小刘也知道,父母是真心为了他们好。
可时代毕竟不一样了,现在养一个孩子的成本比原来养好几个都大。
如果非要解释给父母听,他们没办法理解不说,甚至还有可能闹得不愉快,伤了长辈的感情。
不如先不浪费口舌解释,或许过几年,父母自己就想通了。
人与人之间的三观总会因为背景和经历而有所不同,同一个问题,也会有不同的理解。
而我们最重要的是选择做真实的自己,而不是一味为了讨好别人,而活在别人的期待里,负重前行。
对于一些不想接受的,却源于爱的建议,不解释,有时反而是最好的态度。
光线影业副总裁、青年作家刘同写过这样一段话:
“以前总是去解释去理论,是怕,怕自己得罪人,怕自己被人灭了,怕那些不停蹿动的小感受。
现在不去解释,不去理论,还是怕,怕浪费自己的时间,怕自己模糊了焦点,怕影响了品尝现世生活的胃口。”
面对故意找茬的人,不解释,是一种智慧。
面对散播谣言的人,不解释,是一种豁达。
面对为了你好的人,不解释,是一种善意。
懂你的人不需要解释,不懂你的人,解释了也是白费唇舌。
有些人有些事,看清了,也就看轻了。
不解释,是一种态度,是看淡一切,万事不萦于心的豁达。
不解释,是一种境界,是内心的强大和从容,是“任凭风波起,稳坐钓鱼台”的气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