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秋随感

写于2021中秋之夜。

1

今天中秋,和家人一起吃过午餐,回到长沙。

假期过完了,明天要回到工作状态。

可我没什么过假期的感觉,大概是因为前两天都有工作,只有今天没什么事情,躺平一天。

好像自从做这一行,假期就过得比较少。因为这时候通常是客户传播的重要时期,尤其当热点借势这个动作被认为是一个常规动作之后,我又正好进入新媒体。

这些年,每逢佳节必渡劫。节前,做策划做互动写文案;节中,做对接编内容发内容;节后,统数据做总结做汇报。

也不是吐槽节日,看看新闻就知道,大家都差不多,现在节日经济已经变成一种常态,很多人都是一边过节一边工作,我也只是其中一份子。

也不是不想工作,安排得当,按节奏完成,我是很能好好搞定的,但往往会有意料之外,这就比较折腾。这个中秋就是这种感觉。第一天,很多时间在等候审核;第二天,临时要求加任务,安排好了,做到晚上9点多确认,11点多又说撤下来。几番折腾,着实心累。

我一直在想怎么破,因为这样的状况,日常工作中更甚,已经有些影响核心工作部分,但这是一份工作,或者说现在做的是工作的一部分,拿钱办事,没办法彻底摆脱。现在唯一想到的方法是每天保护一部分自己的创作时间。


2


好像说着说着有些远了。说回中秋。

中秋和家人一起也就是吃饭聊天,家人一如既往的关心我的终身大事,在他们眼里对我可能没有比这更重要的事情了。我也一如既往打哈哈,翻篇过去。

因为假期的安排,其实没什么节日氛围,往年如何节日在假期中间,那我们会在晚上一起赏月看晚会聊天吃月饼,还像那么回事。

今年中秋节在假期的最后一天,明天上班,吃完中饭也就从家中回来了,自然谈不上晚上一起赏月看晚会吃月饼。有些遗憾。

这好像是现在节日的特点,我们依然期待节日,但不会特别去遵守节日的仪式感,大家会按照自己的节奏来做安排。节日是我们和家人团圆,和朋友聚会的理由,但不是特定的仪式。

也挺好,每个人都有过节的方式,我们在过节时从琐碎的日常抽离出来,欢庆并享受与常不同的日子。


3


再说回中秋。

中秋,一定会想起的是我最喜欢的一个古代文人——苏轼。

最近刚好也听了《得到·启发俱乐部》罗振宇讲了一期苏轼,又有了一些新的收获。

喜欢苏东坡,最初是因为他的经历和成就,后来则是因为他的复杂性,借用林语堂先生在《苏东坡传》里面说的:

苏东坡是一个无可救药的乐天派、一个伟大的人道主义者、一个百姓的朋友、一个大文豪、大书法家、创新的画家、造酒试验家、一个工程师、一个憎恨清教徒主义的人、一位瑜伽修行者佛教徒、巨儒政治家、一个皇帝的秘书、酒仙、厚道的法官、一位在政治上专唱反调的人。一个月夜徘徊者、一个诗人、一个小丑。但是这还不足以道出苏东坡的全部……苏东坡比中国其他的诗人更具有多面性天才的丰富感、变化感和幽默感,智能优异,心灵却像天真的小孩——这种混合等于耶稣所谓蛇的智慧加上鸽子的温文。


唯有一个“服“字可以表达。

罗振宇讲苏东坡,是读了复旦大学中文系朱刚教授的《苏轼十讲》一书后的收获。

他说苏东坡身上有两个bug:事业线高开低走,价值观一片模糊。

这两件事符合了我们当下大多数人的内心状态。我们生活的时代是一个价值观不太稳定的时代,缺乏一个宏大的叙事来支持我们往前走,于是我们丧失了人生的意义感。意义系统的崩溃,是我们面对的重大风险,而苏东坡的一生是一面镜子,演示了意义崩溃风险极大的一生。

但苏东坡活出了我们想要的人生,罗振宇说秘密也有两个:苏东坡所有的注意力放在了眼前人和身边事上,但又拥有超越意识,把那些永恒的物象,和我们这么短促的生命,这么瞬间的感受连接起来。

一方面,苏东坡看到那些永恒的东西,比如月亮,让它映照在短暂的生命里。一方面,和附近融为一体。这远的,比以为远的,什么人生理想、什么百万年薪,还要远。这近的,比升职加薪、人前显贵,还要近。

所以真正的意义在最生活的近处,也在最永恒的远处。

这也许是我最近烦恼的问题的答案,好好学习,好好思考。

你可能感兴趣的:(中秋随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