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自闭症、不爱说话的孩子20年后的开口自述

我:妈妈我考了一百分

妈妈:别骄傲,骄傲使人落后

我:妈妈老师给我小红花

妈妈:别你以为你多厉害,谦虚点

我:妈妈,老师夸我了

妈妈:那你要更努力了

......

慢慢地,我开始变得不爱说话,害怕一开口妈妈就叫我别自满、别自大要谦虚,好似我一开心,就要落后了。

20年来,我变成同学们口中不爱说话、自闭症和沉默寡言的人,可他们不知道,只要我一开口,黑暗就朝我席卷而来。

我也想像他们一样张口就说、自信和阳光。有时候我也想问,我缺了什么?

仪式感!

仪式感是家庭关系的核武器,它能改善关系稍有裂缝的亲子关系,也能将孩子教育的更出色。

仪式感是什么?

法国童话《小王子》里说,仪式感就是使某一天与其他日子不同,使某一时刻与其他时刻不同。

仪式感给平淡的生活赋予了全新的意义,让生活变得更有意思,人们用这种方式记录和宣告生活中的小确幸。

 对于仪式感想必各位爸爸妈妈都不陌生,甚至在爸爸的心里,对于仪式感下意识的反应就是:什么节日又到了?钱包又要捂不住了!好不容易存的钱呢!

其实除了大人,孩子也很喜欢且需要仪式感。

曾经有人问:“为什么小朋友那么喜欢过生日”?

有个回答让我印象深刻:相比起大人,孩子更喜欢【仪式感】

美国哈佛大脑与行为科学家Francesca Gino等人,曾经做过这样的一个研究:

他们邀请一群小朋友试吃小萝卜,并且分成两组。

第一组被要求每次吃小萝卜要遵循一套仪式:先敲击桌子两下,接着打开小萝卜的包装袋,再敲击两下桌子,深呼吸,最后才抓起小萝卜放进嘴巴。

而第二组没有严格的仪式规定,自己爱咋吃就咋吃。

结果发现,第一组吃的越来越多,并且更沉浸于这样的【游戏】。

这就是为什么每年过生日都是同样的流程:

邀请小朋友,点蜡烛,唱生日歌,吹蜡烛,切蛋糕,吃蛋糕。

小朋友们却乐此不疲。

生日,其实就是一种重要的仪式感。

家庭仪式感对于孩子来说,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将家人间平常难以言说的情感表达出来,增加家人之间的情感连接和家庭凝聚力;

例如每天出门前,跟孩子拥抱一下,让他亲亲你的脸颊。每天晚上睡觉前,和孩子互相说一句【晚安,我爱你】。

为孩子注入勇气,带给他们安全感;

例如每天一起玩玩具,拼积木;睡前一起看故事书,与孩子讨论故事情节。

增强孩子的自信心和自我认同感;

例如做错事先别着急“责骂”一起找出问题、解决问题。

给孩子的成长留下了一个个里程碑,成为日后独自面对生活的坚实基础。

例如确立一个个小目标,制定一些只要努力就可以实现的目标,学游泳或者练字等。

仪式感能给孩子目标感,也赋予他们使命感,在言传身教的过程中,他们也能意识到我应该这样做、我必须要做到。


有人说:有仪式感的家庭,才能培养出有幸福感的孩子。

德国作家洛雷利斯写过一本书,叫《我们为什么需要仪式感》。


书里说:有仪式感的人生,才使我们切切实实有了存在感。不是为他人留下什么印象,而是自己的心在真切地感知生命,充满热忱地面对生活


人生而会哭,所以忧伤是一种本能;逐渐的学会了笑,所以快乐和幸福是一种能力。

而强调仪式感则是在教会孩子快乐和幸福的能力。

因此别缺席那些对于孩子来说充满仪式感的日子,家长会、亲子运动会、汇报演出等。

在这些活动中,孩子特别渴望被人重视,家长的出现会让孩子对自己充满信心和认同感。

这些看似平凡的日子,也会成为我们和孩子共同的美好回忆。

最后:

是时候放下手中的手机、忙碌的工作,陪一陪孩子了!

别让你的孩子拥有一颗玻璃心!

你可能感兴趣的:(一个自闭症、不爱说话的孩子20年后的开口自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