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03-21

辰二、二種(分二科) 巳一、略標

【此樂往世間道發起加行者,復有二種。】

  這是第二科「兩種」。前面是說「四種」,現在說「兩種」。分二科,第一科是「略標」。這個歡喜往世間道發起加行的人,「復有兩種」,前面說四種,現在說兩種。

巳二、列釋

【一者、具縛,謂諸異生。二、不具縛,謂諸有學。】

  「一者、具縛」,第一種就是具足煩惱的繫縛,就是凡夫和外道,「謂諸異生」。「二、不具縛」,沒有煩惱的繫縛了。「謂諸有學」,就是初果、二果、三果這種有學、這種人,那麼菩薩也包括在內。

卯二、世間加行(分二科) 辰一、徵

【此復云何?】

  這是第二科「世間加行」分二科,第一科「徵」。這又怎麼回事情呢?下面解釋分二科,第一科是「明離諸欲」。

辰二、釋(分二科) 巳一、明離諸欲

【謂先於欲界、觀為麤性,於初靜慮若定若生、觀為靜性,發起加行,離欲界欲。如是乃至發起加行離無所有處欲,當知亦爾。】

  「謂先於欲界觀為麤性,於初靜慮若定若生觀為靜性」,就是這位修行人「先於欲界觀為麤性」,他怎樣修行去得到去色界天去呢?成就了色界定呢?就是「先於欲界」,這個人現在還是在欲界,他怎樣修行呢?「先於欲界觀為麤性」,觀察欲界是粗劣,是有過失、過患的地方。「於初靜慮若定若生」,或者是你現在得到初靜慮,叫作「定」,或者是你棄捨了命,生到色界初禪去,叫「生」。「觀為靜性」,這個修行人,觀察初靜慮若定若生的人,他們內心裡面是寂靜的,因為沒有欲界的煩惱擾亂他。「於初靜慮若定若生、觀為靜性,發起加行,離欲界欲」,就開始用功修行,遠離欲界的欲。

  「如是乃至發起加行離無所有處欲」,這樣子離欲界欲,若修學成功了就是得初禪。得初禪以後修二禪,遠離初禪的欲。這樣子乃至到「如是乃至發起加行離無所有處欲」,就是無色界四空定的第三,你有無所有處的欲,你不能超越它,跑到無色界的四空定,非想非非定你不能去的。「當知亦爾」,乃至發起加行去修行這個離無所有處的欲,「當知亦爾」,也是這樣子。

巳二、出引發等

【又依靜慮等,能引無想定等、及發五神通等,又即依此若生、若相,皆當廣說。】

  這是第二科「出引發等」。「又依靜慮」,又是這個人以靜慮而為依止。「能引無想定」,就是你若得到色界四禪,以四禪為依止修無想定,就成功了,那麼就是依靜慮為依止,「能引無想定」。又依非想非非想定,假設是佛教徒三果聖人,依這個非想非非想定就能引滅盡定,從這裡可以入滅盡定。「及發五神通」,那就是依色界四禪才能發五神通。「又即依此若生、若相,皆當廣說」,應該詳細說這件事。

《披尋記》一六四頁:

《又依靜慮等至皆當廣說者:謂依靜慮能引無想定,依非想非非想處能引滅盡定,名依靜慮等能引無想定等。又依靜慮能發五種神通及諸功德。五神通者:謂神境通、宿住通、天耳通、死生智通、心差別通。諸功德者:謂無諍願智,四無礙解等諸聖功德。又依靜慮及四無色下中上品善修習故,隨其所應當生彼彼諸天眾同分中。又依靜慮等既離欲已,於現法中有離欲相,是名依此若生若相。如是一切,下自文中皆當廣說。》

  「又依靜慮等至皆當廣說者:謂依靜慮能引無想定,依非想非非想處能引滅盡定」,得滅盡定,你要依非想非非想定才可以。要得無想定,要得色界第四禪才可以。「名依靜慮等能引無想定等」。「又依靜慮能發五種神通」,就是依色界的四靜慮,你可以發出來五種神通。「及諸功德」,還有其他的功德。「五神通者」是什麼呢?「謂神境通、宿住通、天耳通、死生智通、心差別通」,這是五種神通。「諸功德者」,什麼功德呢?「謂無諍願智」無諍三昧、願智三昧。「四無礙解等」,能發出這些功德來,「諸聖功德」。
「又依靜慮及四無色下中上品善修習故,隨其所應當生彼彼諸天」,這個初禪也有上中下品,乃至四禪也是有,乃至空無邊處天,識無邊處天,無所有處天,也是有這上中下。「善修習故」,你能善巧地修習禪定,「隨其所應當生彼彼諸天眾同分中」,那麼你若得了三禪,你在人間得了三禪,那麼你就生到色界三禪去。你在人間得空無邊處定,死掉以後升到無色界的空無邊處定了。就是「又依靜慮及四無色下中上品善修習故,隨其所應當生彼彼諸天眾同分中」,初禪與初禪眾同分,眾同分就是你的生命體,你生命體就是色、受、想、行、識。但是,色界初禪當然不同於欲界。「眾同分中」,你生到那個世界就和那個人是眾同分,「當生彼彼諸天眾同分中」。「又依靜慮等既離欲已,於現法中有離欲相,是名依此若生若相。如是一切相,自文中皆當廣說。」
(2019.3.21)

你可能感兴趣的:(2019-03-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