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险风险管理杂谈-企业的自我修炼:风险与运营(七)

企业自我修炼:风险与运营(七)-总结

我们目前所处的时代是前所未有“信息爆炸“的时代,各行各业由于新技术的出现都在呈现着翻天覆地的变化。对于金融行业,“人工智能、大数据、深度学习、万物互联”等名词接踵而至,冲击着我们的思维、习惯、行为模式。久而久之,我们似乎理所应当的认为新技术的出现才是拯救金融行业,推动历史车轮滚滚向前的“救世主”,一切旧时的思想都无法满足新的金融生产需要,必须予以抵制和抛弃。

我最近在写公众号的时候,时常在想:“似乎和当前风险管理关注的焦点格格不入?”随便查找了一下可得到的文章或公众号,基本清一色是“XX模型在XX中的应用”,翻开内容,满篇皆是各种数学公式与模型,看后有些欣喜,也有些悲伤。欣喜的是,中国金融终于慢慢走上量化的道路了,渐渐脱离了各种“拍脑袋”可笑决策;悲伤的是,作为一名国内保险公司风险管理从业人员,发现目前行业内公司风险治理体系还远未完善,此时过度的追求量化模型这种“上层建筑”,反而有可能使得风险管理基础不稳,风险暴露放大,得不偿失。

回到企业的运营上来,如果将运营细分到每项工作,每个指标,每个产品,量化模型绝对是一种行之有效的管理手段,场景能够具象,对象相对固定,行为可捕捉,这些都是有利于通过模型去解释,去分析的性质。但是如果运营再往更统筹的层级去看,我们会发现部门之间利益的争斗与妥协,领导班子对内对外的协同,这些都是很难通过量化去解释的。就像我们一直再说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这个“特色”更多的是指我们的组织形式、制度安排与西方,与其他社会主义国家的不同。如果我们将其缩小到公司,其实每个公司也应该有自身“特色”的组织架构、制度流程,这个过程可以由简到繁,一步一步来,但一定要给予足够的重视。我这里说的“重视”,一方面是领导层面必须时时有根弦,不要一味被KPI,被业绩冲昏头脑;另一方面,也应像对待业务一样,投入一定的公司资源到这上面;这样才能逐步建立有自身公司特色的制度流程体系,且慢慢最终会形成符合公司发展的,也是最适应公司目标的“特色”企业文化。

在最后,虽然今天已经对“量化模型”作了许多的批判,但是我最后还是想再啰嗦一句。我们都知道,风险本身是不可消除的,对于一家公司来说,只能被转移或者做对冲分散。因此,量化模型在一定程度上有助于减少我们与客户,或者自身内部的信息不对称,但同时,模型风险,以及目前人工智能,深度学习模型带来的不可回溯性,将是我们新的风险挑战。

风险是一条变色龙,它一直在那,只是颜色不一样罢了。

你可能感兴趣的:(保险风险管理杂谈-企业的自我修炼:风险与运营(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