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母堂研究生课程10月15日笔记

版块一:外蒙独立对中国的影响

外蒙地区自古称为漠北、岭北,自古以来就是匈奴、土耳其等北方游牧民族的大后方。 汉人对这里也很熟悉。 汉代卫青、霍去病等名将曾横扫北方,苏武也曾在贝加尔湖牧羊,历代汉族史官记录了当地发生的重大事件。

但是汉族王朝并没有真正控制漠北。 把漠北真正编入中国地图的是中国两个少数民族大统一王朝的元朝和清朝。

蒙古草原是蒙古人的故乡,外蒙自然是元朝的固有领土。 满族入境前就推行满族婚姻政策,牢牢掌握内蒙古。 康熙时代,清朝战胜准噶尔汗国,将蒙古纳入领土。 雍正时代,与俄罗斯签订了"恰克图条约",中国对外蒙的主权得到了西方各国的认可。

到了清朝末期,外蒙有分离倾向。 1911年,在俄罗斯人的支持下,以库伦活佛为首的外国蒙古贵族宣布"独立",建立了"大蒙古帝国"。 但是清朝不承认。

民国时代,徐树铮出兵恢复外蒙,但很快北洋驻军参加军阀混战,俄罗斯势力以外蒙卷土重来,实际控制了外蒙。 1945年,美英苏三国缔结《雅尔塔协定》,确定外蒙古独立。 当时的中华人民共和国也承认了。 蒙古最终成为一个独立国家。

首先是领土、人口和资源损失。 外蒙地广人稀,有160万平方公里以上的领土,独立时有70万人以上的人口,现在有300万人以上的人口。 外蒙古资源丰富,有大量煤、铜等资源,也有适合放牧的草原。

其次是国际地位和国际形象的影响。 这样大的领土分离,国际地位和形象自然不好。

然而,以上两点仍然最不严重。 毕竟,中国是大国,人口不足,资源也可以进口。

最严重的是,外蒙独立分割了中国历史,独立推出了一部分完整的中国历史。

外蒙、漠北是匈奴、柔然、土耳其、蒙古等大多数游牧民族的故乡。 如果外蒙今天仍属于中国,现在的中国将继承中国历史上农耕民族和游牧民族的所有历史和文化,在世界上没有异议。

蒙古独立后,成吉思汗是中国人吗?蒙古帝国的历史属于中国吗? 元朝是中国的王朝吗?

如果外蒙不独立,那成吉思汗肯定是中国人,蒙古帝国也是中国游牧民设立的政权。 元朝也是理所当然的。

外蒙独立后,这个问题实际上很棘手,国内蒙古族很多,但蒙古等游牧民族的历史不能说都属于中国。

此外,现在的蒙古人把历史追溯到更早的历史时期,匈奴人也认为是自己的祖先。 中国的历史在蒙古曾经"被盗"了一部分。

由于外蒙古独立,历史上活跃在漠北地区的游牧民族的历史不再是中国独占的,是中蒙两国共有的,更多善意的人认为所有漠北游牧民族的历史原本不属于中国,只是被中国史官记录下来。

当然,我认为中国历史研究者应该突破这样一个奇怪的问题,中国自古以来就是一个多民族统一国家。 不管外蒙古是否独立,我们应该认为历史上沙漠北和沙漠南的游牧民族都是中国的一部分,不与外蒙古独立。 蒙古等游牧民族原本是中国人,蒙古族历史原本是中国历史不可分割的一部分。

版块二:关于命与运

命运,是一个被我们经常挂在嘴边的词,一提到命运,你会想到宿命难改,还是我命由我不由天?不管是前者还是后者,你思考的方式里就藏着你的命运。

所谓命运其实就是我们个体和周围人事物的关系,而人作为一种习得性物种,处理自己和周围一切关系的模式都是通过学习而来。

我们的学习对象则是父母以及家庭里的重要成员,学习的模式也不全是明确的教授,影响更大的是潜移默化。

所以我们会发现一个孩子身上会有和父母或者抚养人身上极其相似的习惯和思维模式,哪怕他们之间从未就此交流过。

明朝时期,张居正的儿子张懋修一度被称为神童,写的一手好八股文,年少时便中了秀才。

张懋修中了秀才后变得极为狂傲,他期望自己能够效仿李白、韩愈等文学大家,根本不将眼前的诗赋文章放在眼里,哪知后来的两次科举皆落榜了。

落榜后的张懋修越来越颓废,但身为父亲的张居正并没有过多的责骂,因为他自己也曾有过这样一段经历。

张居中也是年少时就中了举人,当时的自己年轻气盛、风华正茂,恰巧他也觉得自己的诗文可和屈原、司马迁等大家相提并论,自我膨胀导致后面的进士考试名落孙山。

作为父亲的张居正肯定不会主动告诉儿子,自己曾经因为眼高手低考试落榜,那不利于他塑造一个严父的形象。

但张懋修为什么还是复制了张居正的行为呢?仅仅是巧合吗?

其实不是巧合,而是家庭核心成员经过的事情,一定会影响一个家庭流动的气息,这种气息对后代造成深刻的影响。

就像对个体而言,一个人经历过的事看过的书会,会体现在一个人的气质里,即便只是很微小的一部分。

大量心理学临床和研究表明,在婴幼儿时期,家庭核心成员关系破裂,亲人突然离世等重大变故,都会破坏家庭的支撑体系,阻碍爱的流动和传递,使得家庭中的后辈继承家庭的创伤。

回归到生活中,我们会发现很多人特别不想活成父母的样子,却在成年以后不断的重复着父母的行为,最终变成他们。

心理学家埃里克·伯恩说:

每个人都有一个“人生脚本”,它在童年的时候形成,有开始、展开、高潮和结束几个部分,我们每一个人都在日后不断的“强迫性重复”这个脚本,形成了命运的轮回。

我们脚本的创作者便是我们的父母,在我们心智还未发育成熟,没有辨析能力时,对于父母给予的一切外在形式基本是全部吸收的状态。

在年幼时形成的这种内在关系模式会在成长的过程中不断得到重复和验证。

年幼时如果我们是一直被爱包围的,那这种爱会一直持续,如果一直是被忽略的,这种情感冷漠亦会持续。如果一直处在负面的关系中,成年以后的关系也普遍负面。

这样的状态除非有意外或者自己本身强大的意志驱使改变,才有可能会中断。若是幸福还好,若是不幸,那处在负面关系中的孩子究竟该怎么办?

几乎每一个人都逃脱不了自己和亲人的关系,尤其是那些和亲人关系不和谐的人,他们受到关系带来的折磨,在他们的人生中占据相当大的一部分。

根据哈佛的心理学研究人员用35年时间追踪发现,个体和亲人之间的关系质量,会影响生命健康。

那些与父母关系紧张冷淡的人中,有91%的到了中年以后诊断出了癌症、冠心病、高血压等严重疾病,而和父母关系和谐稳定的人当中,只有45%有严重的问题。

亲子关系影响的不仅是心理,在常年累月的心理负担下,更容易造成生理的问题。分析这些不是为了向大家证明,人生有多悲惨。

而是希望通过我们对成长家庭的追溯,命运形成的原因,有意识的控制自己的行为,从而实现自己命运的改变,让我们拥有更加幸福的人生。

印度哲人克里希那穆提说过,觉知即一切。

当我们对发生在我们身上的事情有所察觉的时候,那就意味着改变开始了。

对于一个正在造成家庭带来的伤害的人,如果家人不能帮助自己,一定要自己学会治愈自己。学会和自己的内在对话,充分的体验在向内对话感受到的一切,并给予共情。

和父母的关系是我们无论什么时候都无法割舍的,就算一个人表现的再冷酷无情,内心深处依旧会纠结矛盾。

那么如果你和父母的关系很疏离,可以试着和自己的“内在父母”对话,告诉他们:我不会再责怪你不够爱我,我理解你的苦衷。

如果很排斥父母,可以说:我们之前的相处方式的确很糟糕,但我可以试着靠近你。

如果父母已逝,可以说:请告诉我如何去信任别人,让爱的人进入我的内心世界。

如果和父母边界不清,可以说:我很爱你,但我们应该有各自的感觉感受。

其实一个人和外界的关系,更多的取决自己和自己的关系,当你“内在父母”和“内在小孩”的关系顺了,就会发现外部的一切关系,也能捋顺。

改变自己命运是一件非常漫长的事情,非一朝一夕就能实现。

我们要改变的是过去很多年形成的模式,并没有那么容易,在这个过程中,可能会受到很多阻碍,但只要坚持到底,长期有意识的控制自己的思维,你会发现命运既可以预测,也可以改变。

没有人本应该就去过怎么的生活,接受什么的命运,我们所谓的命运很多情况下只是我们自己的选择,只是我们当时没有意识当而已。

所以充分的了解命运背后的规律,掌握它,改变它,书写自己真正想要的人生。

版块三:初一是道坎,初二是个坡,初三是座峰!

教育中常说,孩子的小学时期是养成的教育,是习惯培养的最佳时期;初中的孩子,学习心态决定一切,不管小学时期成绩如何的好,初中阶段心态的不稳定将直接导致求学之路的失败。

尤其在初一这个过渡的时期,原来学习好的心态不好败下阵来,成绩不好心态很好成为后起之秀,为什么会这样呢?

01

初一是道坎

学会制定学习计划,有计划地学习

一进入初中,同学们都会惊奇地发现,与小学老师们事事关心,面面俱到相比,初中老师管得很松,作业留得不多,或者即使很多,也不检查。

上自习也没有老师看着,随便说话,也没人管(这一点,应该引起家长足够的重视,这一点足以警示你的孩子小学成绩很好,初中成绩直线下滑的主要原因,从小培养孩子自主学习的心态尤为重要,尤其学历不太高的孩子家长,孩子小学时期你陪读陪写陪练,进入中学会搞得你措手不及)。

1)应该培养孩子自觉地学习。

有些孩子管不住自己,放任自流,不能自觉地预习,复习,这样的学生多半缺乏自制力,不刻苦。

长此以往,与那些能够自觉学习的同学,差距就会越来越大。等家长发现孩子差距的时候,一般就很难赶上了,因为大家都在一个水平的时候,孩子都不能让自己努力自觉的学习,当出现了差距,孩子的畏难情绪就会变成隐形的,只说不做,这样的心态,表面看很努力,实际不出效果,请普通家教只辅导功课不能解决心态问题,只能是事倍功半。

2)让孩子要有计划性。

在学习的过程中,总会有自己学得好的部分,学得不好的部分,要有计划的随时查漏补缺。而且,初中难的学科较多,有计划地分配时间,避免偏科也很重要。

让孩子最好能够早点找一本中考考纲,了解将来考试的范围和难度,好对症下药,有所侧重。

思想不能松懈,时刻提醒自己不要掉队。

万事开头难。相当一部分孩子,进入初中后,以为考入中学,甚至考入实验班,就万事大吉了。休息一段时间,然后再努力,这就大错特错了!等进入中考的时候,有的是实验班的同学成绩还不如普通班的。

初中三年,眨眼即过,而且初一、初二、初三环环相扣,初一的知识比较简单,但如果基础打得不牢,不能开拓思维,到了初二学习几何证明,初三学习二次函数就会感觉很吃力,尤其是到初二,初三还要学习两门新的学科——物理和化学。

三门课放在一起,很多初一数学基础不好的同学,就很难赶上了。所以,孩子跨入中学大门开始,就要有长远的计划,步步为营,占得先机。

摒弃小学不好的习惯,养成认真、踏实的习惯

这个毛病在小学的学习中还不是特别凸现,原因是,小学的知识比较简单,即使你粗心大意,也只是会做,写错马虎而已。但到了初中,这就包含两层含意:

1)似懂非懂。

随着初中知识点难度的提高,孩子如果再抱着这种蜻蜓点水式的学习方式,就不可能完全消化老师所讲的题目,只知皮毛,似懂非懂。而似懂非懂不等于马虎。

前者根本上讲就是不会,不懂。(有的学生看似什么都会,就是考试不会)一旦养成这样的习惯,就很难改正,而且这样的同学还觉得自己其实很聪明,老师讲得都会,只是偶尔马虎而已,结果考试成绩总是一塌糊涂。

2)在完全会做的情况下,孩子老是做错题。

这种马虎在小学时,大家分布在各个不同的小学,马虎一点,还是不能影响到你在班里的排名。

而到了重点中学,尤其是实验班,竞争很激烈,大家都很聪明。这个时候比的就是谁更努力,更踏实,更少犯错误。

这也是很多特别聪明但很毛躁的同学在小学成绩很好,而到了初中后,成绩越来越差的原因。

“不会就问”不一定就是个好习惯

不会当然要向老师、同学、家长请教,表面上看这是对的。

但大家一定要明白一点:一道题目,一个技巧,只有自己亲自弄懂,独立求解,才是真的明白。

向其他人请教得到的知识,我们只是得到了知识本身,但并不一定了解如何运用,下次遇到类似题目,还是很难解得出。

所以,这里我还是希望家长要明白:中学的孩子面对一道难题,首先,要刻苦地独立思考,半个小时或一个小时,争取自己解出来。这是最好的,最有收获的。

但如果实在解不出再向别人请教,孩子的心态就会非常珍惜这次机会,请教时很注意别人是怎样思考,运用技巧的,而不是仅仅关心答案。

让孩子保持良好的、积极的心态

这一点是最重要的。进入初中以后,同学们或多或少会遇到一些问题。成绩不管怎么努力也是停滞不前,或是与同学、老师之间有些小矛盾等等。如果处理不好,会严重影响学习成绩。

有些同学甚至会因此而一蹶不振。遇到问题,首先要让孩子自己学会自我调节,多从自己方面和积极的方面思考问题。

有一些孩子为了自尊心,逃避问题,不愿意把问题拿出来与别人沟通。这样做并不能保护一个人的自尊心。

要想保护自尊心,只有把问题解决了,成绩提高了才是硬道理,有了成绩才会真正获得认可和尊重。得到的人得到越多,失去的人失去越多。

总之,初中三年是关键的三年,初一是初中和高中最关键的一年,一旦初二或以后出现了问题,孩子的成长就不是简单的教育了,而是艰难的矫正!

这时期的风险,家长不愿意承担,老师或机构更不敢承担,最终受害的是我们的孩子!

你可能感兴趣的:(孟母堂研究生课程10月15日笔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