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廌学论语(八佾|十七):才不配位,那就是个悲剧。君使臣以礼,‘则’臣事君以忠。

才不配位,那就是个悲剧。君使臣以礼,‘则’臣事君以忠。

【原文】

子曰:“事君尽礼,人以为谄也。” 定公问:“君使臣,臣事君,如之何?”孔子对曰:“君使臣以礼,臣事君以忠。”

【学习】

鲁昭公被逐客死他国后,其庶弟姬宋被三家推为继任国君,是为鲁定公。当时鲁国大乱,政权被孟孙氏、季孙氏、叔孙氏三大家族把控,国君势弱,几为傀儡。

鲁定公听说孔子开坛讲学,提倡“仁政”,主张“君君、臣臣”,很有兴趣,就召见了孔子商讨国事。

定公十年,齐鲁两国夹谷之会,孔子识破了齐国企图绑架鲁国国君的阴谋,还帮鲁定公从齐国讨回汶阳之地,取得了外交的大胜利。于是,孔子被封为鲁国大司寇,掌管国家治安。鲁国由是逐渐富强起来,孔子引起了鲁国权臣和齐国的恐惧。

孔子对鲁定公非常尊敬,人前人后,礼数皆周到备至。孔子这么做,让平时那些松松垮垮,随随便便,目中无君的人感觉很别扭。就像学校里有一群学生天天调皮捣蛋恶作剧,突然出现一个好好学习规规矩矩的人,很不搭调,异类啊!这时,流言就起来了:孔子如此装佯是在谄媚国君呀,不晓得他有什么目的!

鲁定公估计也不是很能驾驭这些臣子,就问孔子君臣如何相处。

孔子说,作为君主,以尊临卑,易生简慢疏忽之心。所以,君主使用臣子,必须要礼数到位。如果使之为大臣,则待之如股肱;如果使之居言责,则待之如耳目;如果使之为将帅,则有拜将之礼;如果使之为使臣,则有皇华遣使之礼。待以至诚,这是君使臣的道理。

作为臣子,以下事上,易至于欺罔隐蔽。所以是以臣事君,务要忠诚。如果居辅导赞襄之职,则一毫无所隐;如果有官守言责之寄,则一事不敢欺。遇有任何困难窘迫之事,需鞠躬尽瘁、死而后已,这是臣事君的道理。

张居正注解说,“君尽君道,臣尽臣道,尽公去私,上下交心而德业必成。”

吕氏注解说:“使臣不患其不忠,患礼之不至;事君不患其无礼,患忠之不足。”大家要先找各自的问题,不要老挑别人的毛病。企业里诸多恩怨,皆由此起。

前面学到,儒家不讲平等讲对等。等也得有人先出招呀。孔子的意见是尊者先出牌,而卑者跟牌。“君使臣以礼,‘则’臣事君以忠。”老子也是这个意见,他说:“善用人者,为之下。”

为什么呀?!

管理学上讲,老板一定要聘请比自己强的人。

我们打个算盘。0.8*0.8=0.64;1.2*1.2=1.42。这就是曾子说的:“用师者王,用友者霸,用徒者亡。”弄了一群低水平的部下,只会越搞越差,他们没有功绩,无以立足,就只好走上巧言令色的道路,最后一起走向灭亡。

地位越高,收益越大;收益越大,当然风险也越大。

赤壁之战,鲁肃劝孙权抵抗曹操是这样分析的,鲁肃说:东吴投降了,我们去曹操那还可以打工赚钱,没搞好官职还高些,俸禄还能赚多些。您呢,您将置自己于何地呀!

把账算清楚了,英明君主确实得用比自己厉害的人,确实应该先出招,先尽礼。这就是管理学说的“责、权、利、能”要统一,这是组织健康运行的基本原则。

道理易懂,关键还是出在“能”上。才不配位,那就是个悲剧。对于君主而言,最重要的才是什么?知人善任,能够驾驭群臣。

【译文】

孔子说:“事君能尽礼的,世人反说他是在谄上。”

定公问:“君使唤臣,臣奉事君,该如何呢?”孔子对道:“君能以礼使臣,臣自会尽忠奉君了。”

【注解】

1、定公:鲁昭公的弟弟,鲁定公。

你可能感兴趣的:(小廌学论语(八佾|十七):才不配位,那就是个悲剧。君使臣以礼,‘则’臣事君以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