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追求理解的教学设计》书摘:螺旋式课程

春到梅园

(p331)

杜威充分阐述,布鲁纳拥护,源自早前的哲学和教学传统。追溯到皮亚杰、斯坦利,甚至更早地追溯到哲学家康德卢梭和黑格尔。

围绕重复再现的理念,采用螺旋式的方法组织课程内容,不仅能够逐渐加深学生对大概念和处重要表现性任务的探究,也能帮助学生达成理解的目的,这种方式不但是有效的,而且能够培养学生的自身智慧。

布鲁纳对螺旋式课程有一个众所周知,直白且有挑衅性的假设,他认为,“对于任意发展阶段的任何孩子,都能以一种理智的诚实方式有效地教授任何学科”。

为了掌握并有效利用这些基本概念,人们需要在逐步复杂的情况下学习使用,逐渐加深对这些概念的理解。反复思考和持久性理解是教育连贯性的核心。

杜威开始用螺旋做类比,描述了如何从问题到问题的方式,组织学科内容,让知识的深度和广度逐渐增加

课程学习能够以一种有目的的和系统的方式培养学生的思考能力和学习兴趣,学生在每个学科中都能有大量的收获。

杜威认为,学习任务就是在已有知识和不确定问题之间,循环往复的开展教学活动,否则就不会有问题产生,而问题是诱发思考的刺激因素。

教师的任务就是涉及相关的挑战,使得学习引发新概念的产生。新的事实和想法将成为进一步积累经验的基础,从而提出新的问题,这是一个持续的螺旋式上升的过程。

泰勒提出了课程内容有效组织的三个指标——衔接、顺序和整合,说明课程的逻辑应怎样符合学习者(而不是专家)对顺序的感觉。

衔接要反复强调学习者寄往经验与将要学到的知识之间的衔接顺序安排,要考虑到学习者认知在广度和深度方面的发展,而整合是指通过学习学习者知识的进一步融会贯通。

教材的问题是基于内容逻辑的分段学习方式,其内容几乎是不连贯的。教育群体把科学课程看成是一些事实和词汇的堆砌。

改进课程设计的整套方法,使课程学习更多的关注迁移能力,我们需要做的是确定每个领域的核心表现新任务,从他们开始涉及教学和大纲。

就像青少年足球训练一样,为了让更小的孩子也能跟着一起玩,我们会一路为他们提供支持,而不是脱离情境,让他们先按顺序学习很多简化的材料。

你可能感兴趣的:(《追求理解的教学设计》书摘:螺旋式课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