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ashMap底层实现原理

在JDK1.6,JDK1.7中,HashMap采用位桶+链表实现,即使用链表处理冲突,同一hash值的链表都存储在一个链表里。但是当位于一个桶中的元素较多,即hash值相等的元素较多时,通过key值依次查找的效率较低。而JDK1.8中,HashMap采用位桶+链表+红黑树实现,当链表长度超过阈值(8)时,将链表转换为红黑树,这样大大减少了查找时间。

简单说下HashMap的实现原理:

首先有一个每个元素都是链表(可能表述不准确)的数组,当添加一个元素(key-value)时,就首先计算元素key的hash值,以此确定插入数组中的位置,但是可能存在同一hash值的元素已经被放在数组同一位置了,这时就添加到同一hash值的元素的后面,他们在数组的同一位置,但是形成了链表,同一各链表上的Hash值是相同的,所以说数组存放的是链表。而当链表长度太长时,链表就转换为红黑树,这样大大提高了查找的效率。

当链表数组的容量超过初始容量的0.75时,再散列将链表数组扩大2倍,把原链表数组的搬移到新的数组中

HashMap底层实现原理_第1张图片

HashMap底层实现原理_第2张图片
Map其实很简单,就是一个key,对应一个value。本章我们重点了解HashMap,话不多说,上代码:

HashMap底层实现原理_第3张图片
执行构造函数,当我们看到这个new,第一反应应该是这货又在堆内存里开辟了一块空间。
在这里插入图片描述
构造函数如下:
在这里插入图片描述
似乎简单,就是初始化了一个负载因子
在这里插入图片描述
负载因子默认为0.75f,这个负载因子后续会详说。
在这里插入图片描述
嘿嘿,又看到了传说中的数组,数组里原对象是Node,来看一下Node是什么鬼
HashMap底层实现原理_第4张图片
其实很简单,一些属性,一个key,一个value,用来保存我们往Map里放入的数据,next用来标记Node节点的下一个元素。目前还没有任何代码用到Node,我们只能从成员变量入手了
HashMap底层实现原理_第5张图片
这两个就不多说了吧,一个是逻辑长度,一个是修改次数,ArrayList,LinkedList也有这两个属性,老规矩,我们来画一画
HashMap底层实现原理_第6张图片
HashMap我们就初始化好了,成员变量table数组默认为null,size默认为0,负载因子为0.75f,初始化完成,往里添加元素,来看一下put的源码
在这里插入图片描述
就一行代码,调用了putVal方法,其中key是传进来的“张三”这个字符串对象,value是“张三”这个Person对象,调用了一个方法hash(),再看一下

在这里插入图片描述
看到了熟悉的hashCode,我们在前面的文章里已经强调过很多次了,重写equals方法的时候,一定要重写hashCode方法,因为key是基于hashCode来处理的。继续看putVal方法

HashMap底层实现原理_第7张图片
resize方法比较复杂,这儿就不完全贴出来了,当放入第一个元素时,会触发resize方法的以下关键代码
在这里插入图片描述
再看这个DEFAULT_INITIAL_CAPACITY是什么东东
在这里插入图片描述
又是传说中的移位运算符,1 << 4 其实就是相当于16。
在这里插入图片描述
恩,这句是关键,当我们放入第一个元素时,如果底层数组还是null,系统会初始化一个长度为16的Node数组,像极了ArrayList的初始化。
在这里插入图片描述
最后返回new出来的数组,继续画图,由于篇幅有限,下图中省略了部分数组内容,注意,虽然数组长度为16,但逻辑长度size依然是0
HashMap底层实现原理_第8张图片
继续执行下图中putVal方法里的红框内容
HashMap底层实现原理_第9张图片

if ((p = tab[i = (n - 1) & hash]) == null)
    tab[i] = newNode(hash, key, value, null);

这段代码初学者可能看起来比较费劲,我们重写一下以便初学者能更好的理解,这两段代码等同,下面是重写后的代码,清晰了很多

i = (n - 1) & hash;//hash是传过来的,其中n是底层数组的长度,用&运算符计算出i的值 
p = tab[i];//用计算出来的i的值作为下标从数组中元素
if(p == null){//如果这个元素为null,用key,value构造一个Node对象放入数组下标为i的位置
     tab[i] = newNode(hash, key, value, null);
}

这个hash值是字符串“张三”这个对象的hashCode方法与hashMap提供hash()方法共同计算出来的结果,其中n是数组的长度,目前数组长度为16,不管这个hash的值是多少,经过(n - 1) & hash计算出来的i 的值一定在n-1之间。刚好是底层数组的合法下标,用i这个下标值去底层数组里去取值,如果为null,创建一个Node放到数组下标为i的位置。这里的“张三”计算出来的i的值为2,继续画图
HashMap底层实现原理_第10张图片
继续添加元素“李四”,“王五”,“赵六”,一切正常,key:“李四”经过(n - 1) & hash算出来在数组下标位置为1,“王五”为7,“赵六”为9,添加完成后如下图
HashMap底层实现原理_第11张图片
上图更趋近于堆内存中的样子,但看起来比较HashMap底层实现原理_第12张图片
复杂,我们简化一下
上图是简化后的堆内存图。继续往里添加“孙七”,通过(n - 1) & hash计算“孙七”这个key时计算出来的下标值是1,而数组下标1这个位置目前已经被“李四”给占了,产生了冲突。相信大家在看本文的过程中也有这样的疑惑,万一计算出来的下标值i重了怎么办?我们来看一看HashMap是怎么解决冲突的。
HashMap底层实现原理_第13张图片
上图中红框里就是冲突的处理,这一句是关键

p.next = newNode(hash, key, value, null);

也就是说new一个新的Node对象并把当前Node的next引用指向该对象,也就是说原来该位置上只有一个元素对象,现在转成了单向链表,继续画图
HashMap底层实现原理_第14张图片
继续添加其它元素,添加完成后如下
HashMap底层实现原理_第15张图片
到这里,我们的元素就添加完了。我们debug看一下
HashMap底层实现原理_第16张图片
大框里的内容是链表的体现,小框里的内容是单元素的体现。

红框中还有两行比较重要的代码

if (binCount >= TREEIFY_THRESHOLD - 1) //当binCount>=TREEIFY_THRESHOLD-1
      treeifyBin(tab, hash);//把链表转化为红黑树

再看看TREEIFY_THRESHOLD的值
在这里插入图片描述
当链表长度到8时,将链表转化为红黑树来处理,由于树相关的内容本专栏还未讲解,红黑树的内容这里就不深入了。树在内存中的样子我们还是画个图简单的了解一下
HashMap底层实现原理_第17张图片
在JDK1.7及以前的版本中,HashMap里是没有红黑树的实现的,在JDK1.8中加入了红黑树是为了防止哈希表碰撞攻击,当链表链长度为8时,及时转成红黑树,提高map的效率。在面试过程中,能说出这一点,面试官会对你加分不少。
思考下面代码:
在这里插入图片描述
hash方法的实现:
在这里插入图片描述
在put放入元素时,HashMap又自己写了一个hash方法来计算hash值,大家想想看,为什么不用key本身的hashCode方法,而是又处理了一下?

HashMap的最底层是数组来实现的,数组里的元素可能为null,也有可能是单个对象,还有可能是单向链表或是红黑树。

文中的resize在底层数组为null的时候会初始化一个数组,不为null的情况下会去扩容底层数组,并会重排底层数组里的元素。
HashMap底层实现原理_第18张图片
执行完红框里的代码,personMap里放入了8个元素,放置完成后在堆内存表现如下图
HashMap底层实现原理_第19张图片
HashMap底层实现原理_第20张图片
在Map中,一个key,对应了一个value,如果key的值已经存在,Map会直接替换value的内容,来看一下源码中是怎么实现的,来看以下代码

Person oldPerson1 = personMap.put("张三", new Person("新张三", 21));
Person oldPerson2 = personMap.put("孙七", new Person("新孙七", 32));

System.out.println("oldPerson1.getName() :" + oldPerson1.getName());
System.out.println("oldPerson2.getName() : " + oldPerson2.getName());
System.out.println("personMap.size() : " + personMap.size());

new了一个Person“新张三”,注意,key依然是张三,看一下源码

HashMap底层实现原理_第21张图片
放入“新张三”时,会执行以上代码1、2、5

if ((p = tab[i = (n - 1) & hash]) == null)
    tab[i] = newNode(hash, key, value, null);

上面这段代码在上一篇文章已经改写过了,改写后的代码如下:

i = (n - 1) & hash;//hash是传过来的,其中n是底层数组的长度,用&运算符计算出i的值 
p = tab[i];//用计算出来的i的值作为下标从数组中元素
if(p == null){//这儿P不为null,所以下面这行代码不会执行。
     tab[i] = newNode(hash, key, value, null);//这行代码不会执行
}

很简单,直接在底层数组里取值赋值给p,由于p不为null,执行else里的逻辑

Node<K,V> e; K k;
if (p.hash == hash &&  //如果hash值相等,key也相等,或者equals相等,赋值给e
     ((k = p.key) == key || (key != null && key.equals(k))))
      e = p;//赋值给e

又看到了熟悉的equals方法,这里我们hash值相等,key的值也相等,条件成立,把值赋值给e。(如果key的值不相等,就比较equals方法,也就是说,就算key是一个新new出来的对象,只要满足equals,也视为key相同)

if (e != null) { // existing mapping for key
     V oldValue = e.value;//定义一个变量来存旧值
     if (!onlyIfAbsent || oldValue == null)
     e.value = value;//把value的值赋值为新的值
     afterNodeAccess(e);
     return oldValue;//返回的值
}

这段代码就比较简单了,用新的value替换旧value并返回旧的value。画一下图
HashMap底层实现原理_第22张图片
再new一个Person“新孙七”并put到personMap中,注意,key依然是“孙七”,会执行图17-2里的1、2、3、4、5,由于2、3不满足条件,实际执行的是1、4、5,1这一步已经说过了,重点说一下4这一步
HashMap底层实现原理_第23张图片
最后来看看放到树里的方法putTreeVal,由于树的内容我们还没涉及到,下面只标注出了关键代码
HashMap底层实现原理_第24张图片
和链表类似,循环(遍历)树的节点,如果找到节点,返回节点,执行图17-2里的第5步更新value。如果循环完整颗数都找不到相应的key,添加新节点。

最后我们看一下本文初那段示例代码的执行结果:
在这里插入图片描述
虽然元素已经替换成新的值,但示例中打印的是替换前的值,元素个数还是8不变,debug看一下,是不是value更新成功了
HashMap底层实现原理_第25张图片
更新已经成功。

结合上一篇内容,做一个总结,在hashMap中放入(put)元素,有以下重要步骤:

1、计算key的hash值,算出元素在底层数组中的下标位置。
2、通过下标位置定位到底层数组里的元素(也有可能是链表也有可能是树)。
3、取到元素,判断放入元素的key是否或equals当前位置的key,成立则替换value值,返回旧值。
4、如果是树,循环树中的节点,判断放入元素的key是否
或equals节点的key,成立则替换树里的value,并返回旧值,不成立就添加到树里。
5、否则就顺着元素的链表结构循环节点,判断放入元素的key是否==或equals节点的key,成立则替换链表里value,并返回旧值,找不到就添加到链表的最后。

精简一下,判断放入HashMap中的元素要不要替换当前节点的元素,key满足以下两个条件即可替换:

1、hash值相等。
2、==或equals的结果为true。

你可能感兴趣的:(Jav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