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一些智慧追求,少一些聪明算计

        在古代西方人的观念中,追求智慧是学习的最高境界,所以作为爱智之学的哲学就成为了最高深的学问;而在中国人的观念中,智慧只属于少数圣人的专利,所以中国人更多的把注意力放在了权谋之学,聪明成为判断一个人能力高低的标准。所以,从传统文化的角度来看,聪明更多是一种生存能力的体现,而智慧则更多体现的是一种生存境界。因为更多关注的是生存, 所以利益是最高准则。因此,在现实生活中,聪明人绝不吃亏,追求自我利益的最大化;而智慧的人则宁愿自己吃亏,而且信奉吹亏是福,相信世界是平衡的,付出越多,就会得到的补偿越多,因而往往追求的是忘我乃至无我的境界。于是聪明人追求的是及时把握机会,抓住机遇,而智慧者则关注的是顺势而为,自然而然。有人说“拿得起来的是聪明,放得下的才是智慧”,也有一定的道理。

        因为注重自我利益的获得,所以聪明人更会着眼未来,相信今日的努力会换来明日的美好;而智慧者则认为当下就是美好,因而相信过好每一天就是人生全部。因为关注的目的不同,价值取向不同,所以现实社会中聪明人很多,但是有智慧的人却很稀少。常人多聪明而少智慧,是因为生存压力大于生活境界追求;圣贤多智慧而少聪明,是因为自我超越胜过了生存竞争。过分关注生存压力的聪明人往往会被眼前蒙蔽了双眼和心灵,因而往往看不清前面的路和生活的本质,结果越怕辛苦反而更苦,甚至会因为陷入无效劳作而抱憾终身。智慧者则更多关注的是对自己和世界存在本质的认识与洞察,从而对自己和世界有了更加深刻的理解。在他们的心中,我们自己和所处的世界,无非就是物的存在、人的存在、自我的存在之间的种种关系。因此,人生的最高目的无非也就是对物的世界、人的世界、自我的世界的关系的本质与洞察。只有洞悉了关系的本质,才能在自然基础上有效地处理好这几者之间的关系,从而达成自我与世界的和谐共存。所以,智慧不是知识,也不是学问。虽然哲学被称为“爱智慧之学”,但是,学习和掌握哲学知识和哲学的学问并不意味着有智慧,哲学家也并非都是有智慧的人。只有那些对存在本质和关系有深刻认识和洞察并能够按其本质去生活的人,才能称得上是智慧的人。释迦牟尼、苏格拉底、柏拉图、老子、耶稣、孔子等等这类人都是真正有智慧的人,他们不仅活出了真实的自我,还为人类的未来指明了方向。

        但是,随着历史的发展、社会的进步、教育的发达,社会分工和知识体系越分越细,人们的关注点也越来越小,知识人越来越多,智慧人越来越少。人们对世界和人自身的认识也日益细致和破碎。人们只关注于当下感官的享受而不再关注存在的本质和关系和谐的重要性。结果生活日益丰富,人的生活却越来越迷茫,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人与世界的关系也越来越紧张。和谐完整的人与世界已不复存在。所以后现代认为现代社会人和世界已经成了碎片,人和世界都陷入了新的危机。人工智能的快速崛起,更是对人类的智慧提出了重大挑战!聪明已经无法处理人自身与世界的问题,人类与世界的未来呼唤着人的智慧归来!

        但愿我们能够少一些聪明算计,多一些智慧追求,也许未来将依然美好!

你可能感兴趣的:(多一些智慧追求,少一些聪明算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