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白杜甫,究竟谁是千古第一人?(下)

“苏味道必死无疑!”唐高宗年间,长安城里有人铁口直断。

苏味道是吏部侍郎,文才卓著,主管天下官员的考核任命、升降黜陟,可谓权高位重,好端端的怎么就会死?

如此断言的,是新科进士杜审言。唐朝制度,进士须经吏部复试合格,才能被授官。杜审言从吏部考场出来,对朋友们说了这话。

听者大惊失色,连忙询问原因。

杜审言傲然回答:“苏味道看了我的文章,必定会羞死!”

众人顿时石化。

其实杜审言有资格吹牛,但不是他的文才牛,而是他有个古往今来诗才最牛的孙子。呃,李白同学请坐下。我修正一下,古往今来诗才最牛之一。

杜审言是杜甫的祖父,嫡亲的。

提到杜甫,大多数人的脑海里会浮现出一个留着山羊胡的倔老头模样。其实杜甫远不是一个乏味的人,他也曾裘马轻狂、也曾江湖闯荡。

因为,读万卷书,行万里路,是顶尖高手的标配。

与李白一样,年轻的杜甫读书有成后,开始游历四方。他从家乡河南巩县出发,一路逶迤行去,经山东,南下直至江浙一带。沿途登山涉水、增广见闻,好不快意。

像这样的浪迹江山,杜甫的生涯中有过好几次。他与李白的遭遇,其实有些相似,这个与许多人的认知不一样。两位天才诗人都是一生念念不忘功名,但同时对漫游天下情有独钟。

杜甫比李白更按部就班些,于是来到长安,参加了科举考试。他的文采远超祖父,考运就远远不如,结果是落榜。

不甘心空手回家、余生碌碌,杜甫没奈何做起了“京漂”,等待机会。这一等就是十多年,期间潦倒困苦自不待说。

直到玄宗皇帝举行祭祀大典,杜甫献赋恭贺,总算引起皇帝注意,被授予一个小职务。

好歹做官了,赶紧回家看看吧。

杜甫风尘仆仆地赶往三百里外的妻儿处,刚进家门,一个噩耗让他如遭雷击:小儿子因饥饿不幸夭折!

时值深冬酷寒,玄宗皇帝和杨贵妃在骊山华清池,温泉水滑、芙蓉帐暖。当朝宰相杨国忠家里,高朋满座、美人歌舞。而千里之外,安禄山已经悍然起兵、剑指长安!

杜甫悲愤不已,写下了:“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

随着安禄山的兵锋迫近,中原板荡,玄宗仓皇逃到四川。肃宗趁势自立,在灵武竖起抵抗大旗,忧国忧民的杜甫闻讯立即赶去。

肃宗的队伍要壮大,招才纳贤是要务。杜甫一到,立即授职左拾遗,机会看来不错。

但是杜甫书生气太重,不适合做官。

宰相房琯用兵不利,丧师数万,肃宗将其罢相。重臣进退,事关错综复杂的朝局,非洞悉者不可置喙。杜甫不知深浅,贸然上书为房琯求情,触怒了肃宗。这个小臣的名字,就此永远地在肃宗心中被删除了。

皇帝不待见,杜甫的官就越做越小,生活日渐困难。不得不辗转前往四川成都,投靠节度使严武。

在成都草堂的日子,虽然清苦些,但总算有个托身之处。并且植树种花,纵酒啸咏,不乏乐趣。可惜六年后,严武去世,杜甫只得离开,四处漂泊不定。

五十九岁的时候,流落到了湖南耒阳。

那一天,杜甫前往当地山神庙游览,突发洪水,被困在山上好几天,食物也断绝了。

得知这个消息,耒阳县令亲自驾舟,把杜甫接了下来。

这个好心的聂姓县令又提供牛肉白酒,让贫苦不堪的杜甫饱餐了一顿。

然而,积劳积病多年,他的身体再也经不起这番折腾。当天夜里,一代诗圣溘然长逝。

新、旧《唐书》里的杜甫传记,都记载了“牛肉白酒”这个细节。史书不会浪费笔墨,描写如此细微,自是突出了杜甫的困苦。痛惜之情,溢于行间。杜甫忧国忧民的坎坷一生,实可令人掬一把同情泪。

二百多年后,宋朝有个进士出身的儒臣陈从易,学问、道德都为人所称许。他偶然得到一本残缺不全的杜甫诗集,看到这样一句诗:“身轻一鸟□”,句末脱落一个字。

心痒难熬的陈从易召集了几个文友,想自行补全诗句。大家有的说“疾”,有的说“落”,以及“起”、“下”等等,各执一字,难以定夺。

后来得到全本,发现是“身轻一鸟过”。陈从易叹服:哪怕是一个字,我等不如也。

可见杜甫诗歌的锤炼之精。

也是在宋朝,有人问王安石:“为什么杜甫的诗能够妙绝古今?”

王安石答道:“答案就在杜甫自己的诗里——‘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

杜甫不是诗仙,他写诗并非信手拈来、如有神助。他是诗圣,苦学精研,尽得前人之体式,又兼众家之所长。可以说,诗歌到了杜甫这里,真正到达了顶峰,再也无法逾越。

时代的天下大势、黎庶疾苦,个人的忠义气节、羁旅艰难,日常的家务琐事、欣喜悲愤,一一真实地体现在诗中,所以他的诗被称为“诗史”。

那么,李白和杜甫,究竟谁是千古第一人?

硬要把两位旷世奇才分个高下,很困难。这对诗歌双璧,是如此不同,又是如此相同。

李白飘逸高远,杜甫沉郁顿挫。明代王世贞认为杜甫风韵不逮,唐代元稹则判定李白不能入杜甫之堂奥。千百年来,站李白的,挺杜甫的,并尊二人的,众说纷纭。

李白天才无双,杜甫功力精深。清代赵翼认为杜甫用力而不免痕迹,李白不用力而触手生春,简直是人与仙的区别。杜甫可学而李白不敢学,天才不可及。北宋名臣李纲则感叹,杜甫的诗,平时读着,不一定能体会深意。等自己亲历兵火战乱之后,再诵读一遍,仿佛就是针对此情此景写下的,然后才懂得杜诗的妙处。

其实风格殊异,却并非一定有高下。我觉得,他们可以对应每个人的不同年龄阶段。

30岁前,李白第一。

30岁后,杜甫第一。

年少轻狂的时候,怎么会与杜甫的典重雄浑产生共鸣?当然爱的是李白的俊逸脱俗。哪个少年不曾纵酒狂歌、激扬文字?

人到中年,洞察了生活的真相,才会恍然体悟杜诗之美。平实中隐现雄奇的文字,困顿时不坠节义的气度,直击每一个普通人的心头。

李白是天资,杜甫是奋斗。我们的前半生都是李白,后半生都是杜甫。

奇才并驱,难分轩轾。如果非要巅峰对决,我的一票投给杜甫,因为,杜甫的馈赠超出了文字,他的悲天悯人情怀,永远遗爱人间。

李白和杜甫,又是如此相同。求仕和沦落,是贯穿他们一生的主线。诗坛纵横,官场迂阔,都不脱文人从政的幼稚病。没有背景,不经科举,还不圆融,注定官做不大、做不长,以至颠沛流离。惟其如此,所愿不遂的激愤、壮阔山水的灵气,在世事动荡的大背景中,凝固成了绝世名作。

李杜这对难兄难弟,惺惺相惜。杜甫写过不少诗,寄托对李白的思念。网上有人以讹传讹,说李白对杜甫的赠诗没有回应,那是读书太少、厚诬古人。李白写过《尧祠赠杜补阙》《沙丘城下寄杜甫》《鲁郡东石门送杜二甫》《戏赠杜甫》,都非一时酬答之作。友爱之情,诚挚如见。

李杜二人的一生,看过最美的风景,写过最美的诗歌。纵然生前不得志,却都预感到自己将会名垂后世。

李白病逝前作《临终歌》:

大鹏飞兮振八裔,中天摧兮力不济。

馀风激兮万世,游扶桑兮挂石袂。

后人得之传此,仲尼亡兮谁为出涕?

以大鹏自比,自信能够激励万世,可惜世间再无孔子,谁人能为我流泪?

悲凉中更见慷慨自雄,他的才力够得上这番自拟。

杜甫赠王维,不过是“中允声名久”;赠高适,不过是“美名人不及”;赠郑虔虽有“名垂万古知何用”,但结合上下文,只是嘲人及自嘲的泛泛而论。唯独到了李白,则用“千秋万代名、寂寞身后事。”并且也很自负:“丈夫垂名动万年,记忆细故非高贤。”

也许,杜甫探源溯流,前人的才力都已了然于心,默相比较,觉得李白与自己的水准,实属冠绝古今。所以一语吐露,而不以为嫌。

正应了他的诗句:“文章千古事,得失寸心知。”

李白和杜甫,走过了千里山河,留下千首诗,化作千缕风,无时无刻不在吹起每个炎黄子孙心底的乡愁。而他们自己,也许化作了两只鸥鸟,回旋在千年的历史长河上空,永不离去。

旅夜书怀

杜甫

细草微风岸,危樯独夜舟。

星垂平野阔,月涌大江流。

名岂文章著,官应老病休。

飘飘何所似,天地一沙鸥。

你可能感兴趣的:(李白杜甫,究竟谁是千古第一人?(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