绘画观赏中的隐喻

《剑桥艺术史:绘画观赏》读书笔记
作者:(美国)苏珊·伍德福德
译者:钱乘旦


94.扬·凡·爱克(佛兰德斯,约1390—1441年):《乔凡尼·阿尔诺菲尼和他的新娘》,作于1434年,镶板画,84×57厘米,伦敦国家美术馆藏。

一、绘画

  如果想要享受一下观赏绘画的乐趣,那就没有哪幅画比扬·凡·爱克的《乔凡尼·阿尔诺菲尼和他的新娘》(图94)更合适,这是一幅双人肖像画,陈列在伦敦国家美术馆。画的高度不足一米,它精致秀丽、色彩鲜艳,其中包含着许多耐人回味的小细节。

二、画面

  画面上是一个舒适的房间,室内摆设齐全;但这个房间的墙壁被陡然切断了,它们似乎在向前延伸,吁请我们走进去参观,从而把我们也放到画面的场景内。画面敦促我们靠得更近一些,不仅因为作品的尺寸太小了,而且因为画的每一个部分都是精工细作的,比如说裘皮显得很松软、擦亮的金属器皿闪闪发光、木制的家具精雕细刻;光线在巧妙地闪烁,不仅清澈透明,而且和谐一致,给画面造成一种近乎神秘的印象,让我们感到更亲切。除开它写实的细节外,这幅画还有一种神奇的感觉——它有一种精神性:人们在这舒适的屋子和平常的事物背后能够体会到一种更加深刻的东西存在。

三、隐喻

  画中的确饱含深意,这不是一幅普通的男女肖像画,而是一次宗教仪式:是婚礼肖像画。乔凡尼·阿尔诺菲尼用自己的手托住新娘的手,再将另一只手举起,作出一种宣誓的姿态,他由此而对新娘起誓;新娘呢,她把手放在新郎的手中,也同样向他发出誓言。在1434年,相互发誓而不需要牧师在场,是足以作为结婚的仪式的。


93. 《乔凡尼·阿尔诺菲尼和他的新娘》(图94)中镜子的细部。

  尽管不一定要有证人在场,但他们的婚礼还是有证人出席,绘画本身就证明了他们的存在,并且在某种程度上绘画本身就是一份婚姻证明书:镜子上方,画家用自己华丽的正体写下了“扬·凡·爱克在此”几个字,然后签下了日期(图95),以此证明他本人在场。如果我们再走得近一点,看看镜子里面,就找到了这个事实的证据:镜子凸面反射出这对新人对面的门廊,那儿站着两个证人。


95. “扬·凡·爱克在此”题签,图94细部。

  然而这幅画之有意义,不仅在于整体场面有意义,而且在于其中的每一个细节都有意义:在枝形吊灯上,有一支蜡烛在孤独地燃烧,房间里本来是日光明亮、用不着蜡烛来照明的;但这支烛光却代表着无所不知的基督,他的在场使婚礼变得神圣。画中小狗也不是一只普通的宠物,它象征着忠诚。墙上有水晶珠和洁净的镜子,它们是纯洁爱情的象征;柜子和窗台上的水果提醒人们记得:在亚当夏娃犯下原罪之前,人类本来是清白无辜的。甚至两人的赤脚也是有意义可言的,它暗示着这对新人站在圣土之上,因此脱去了他们的鞋(男的拖鞋在左前方,女的拖鞋在后部中央)。

  画面于是就充满了象征的意义——其中还有许多我们尚不曾指出。许多象征物品不容易辨认,反而很容易被看成是顺理成章的事。但这些经过修饰的象征物使绘画变得神圣了,因为这么一来,绘画就不仅是一幅风俗画,也不仅是一幅双人肖像画或自然形象的世俗表现了;它表达的是一个非常神圣的宗教场合,是由全能的上帝亲自见证的。

四、结论

  这种隐含的象征主义是那个时期佛兰德斯艺术的特征,这个特征在凡·爱克的其他作品及他同时代其他人的作品中都可以看得到。早期绘画中布满了一眼就能看得懂的象征物,但15世纪的画家却希望把作品表现得更真实,于是就用隐含的象征(如上文所示)把他们对自然的研究提高到一个精神的层次上。

  这是一幅非常杰出的画,当然不是所有的作品都能够这样;但仍然应该记住,画面里可以包括更多的东西,而不仅是一眼所能看见之物。

你可能感兴趣的:(绘画观赏中的隐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