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乡的我们怎么“回”?

刚才听王先森和他的同学打电话,家乡小旗县,国企,工作闲得空虚,上班两天休息两天,在办公室一天可以刷10集电视剧,最后刷到没有电视剧可以刷。

办公室上班的时候以什么形式汇报工作呢?领导打个电话问问在不在岗,回答在岗,这就算汇报工作了。

办公室设有里屋,那里有床,累了就可以去休息,事实上累是一件比较困难的事,因为实在没什么事情,所以就变成无聊去睡会儿。在办公室被子里待一天不起,这是上班的状态,你没看错,我也没写错。

薪资呢,一个月四五千,单位还包吃住,也就是说如果没有其他大的花销,工资基本等同于存款。在那样的小城市,一个月四五千,用钱多到没地花来形容也不过分。所以人家随份子都是两千两千随的。

在外面漂久了也有想稳定下来的愿望,希望能有一个自己的家,能在里面放心地煲汤做饭,不会有人敲门说你弄出味道了以后不许;能在超市看到温馨的家居用品就立马买回家不用担心马上搬走了买了也是白折腾;能在看到心仪的布置方案时随心所欲地布置屋子而不是怕房东看到说这个不许那个不许;能和朋友自由地相处,而不是留个人还怕被房东看到搞得像进行不法交易一样。

也希望能有闲钱招待下远道而来的亲朋好友,而不是一听到有人要来就惊慌失措生怕后面的日子又要掰着手指花钱。希望能买自己想买,用自己想用,而不是总想着后面辞职了万一暂时找不到适合的工作怎么有尊严地活,天冷了想添置件新羽绒服频频被价签上的数字吓跑,最后还要装作不喜欢转身离开,时间久了演技都提升了。

更希望,自己能为健康负责,但是倘若不慎生病了,也有能力为健康买单,而不是去一次医院,后面的日子就捉襟见肘。

因为有了这些想望,那位国企同学的生活就有了我们羡慕的点,稳定,有保障,钱多。所以,偶尔也会有想回家进体制的想法。这个想法犹如风里的蜡烛,亮了灭,灭了又亮,反反复复。

灭的原因,就是我们当初走出来的原因。看了下出来的这些人,大多是当年班里成绩还算不错的一批人,可能是骨子里有点争强好胜的心,所以不甘于一辈子像周围的人一样,无聊平淡地过一生。平凡不可怕,平淡才可怕。 这也是为什么那么多次我想到要回家乡都高兴不起来的原因。

我是个立场不够坚定的人,我怕回去后自己被周围的声音淹没,最终心里追求的那份“不同”被自己忘得一干二净,最后也变成一个整天讨论“房车、婚姻、孩子、上学、家长里短”的俗妇。最可怕的是,当你说出这种担忧,还会有人告诉你“不要做白日梦,人生一辈子也就是这样,你最终会认可的”。这句话就像是把我的最后一丝希望抽走,让我觉得回乡这件事,除了可以离亲人近一点,没有第二点好处了。好像突然觉得一辈子也就那样了,周围的人都是那样,我能突出重围的概率有多大呢?

人都有排异性,看到和自己不一样的,会根本能的打压,所以,如果我在那样一个以“进体制”为荣、为唯一出路的落后地区,想变得不一样,我又需要多少勇气承受周围的声音和眼光呢?还是依旧像大学不合群被同宿舍的(原谅我无法称她们为室友)孤立至今没走出来一样。

这些问题我想过很多次,可是不知道怎么寻找答案,有的人说,这就要靠你了。可是,教育之所以难,就是因为人在成长,不断地有问题冒出来,如果人真的能靠自己解决所有的疑问,那咨询行业就不会有,跳楼自杀的悲剧也不会上演。所以,那些暂时找不到答案却一心想求个答案的的人充其量是没那么幸运,他们就该去死吗?

当年走出去是因为看腻了家里的风景想出去看不一样的世界,只是想出去看看,从来也没想过永远离开家乡。可是我忽略了一个问题,回去以后,家乡还是那个看厌的家乡,最终要怎么回?以怎样的心态回?需要做什么准备才能更好地回?

你可能感兴趣的:(回乡的我们怎么“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