流年不利说养猪

有个说法,人到了本命年,都会有个坎儿。今年是猪年,二师兄遇到的坎儿也不小。如果猪兄继续陪师傅西天取经的话,磨磨唧唧的唐师傅就要安全多了,这一年多以来,老猪已经逆市上扬,成为取经路上各路妖精眼里的硬通货了。

有价格为证。

最近几天,猪肉价格持续上扬,搞得消费市场有点乱。大家发现,除了猪肉,其他副食消费品也在偷偷涨钱。这是正常现象,在中国市场上,生猪产业是关联农业上下游产业最核心的要素,玉米、饲料、豆粕、牛羊肉类、禽蛋、蔬菜、奶制品……,几大畜禽,同气连枝,一荣俱荣一损俱损。猪肉价格是菜篮子产品价格的晴雨表,在这个喜欢吃猪肉的国度里,消费者价格指数CPI被看作“中国猪肉指数”(China Pig Index),并不夸张。

那么什么原因造成猪肉价格高呢?根据商品价值规律,当然是少了,物以稀为贵。那么为什么少了,却是说来话长。

按照农业农村部市场与信息化司运行调控处处长赵卓的说法,这轮猪价上涨是非洲猪瘟疫情与周期性因素叠加的结果。

非洲猪瘟是什么?怎么来的?这是些专业的问题,请移步农业农村部官方网站。我们需要知道的是它带来的结果:全国31个省份和地区发现疫情,上百万生猪被扑杀。全国多少家养殖场被关停,没有看到确切数字。由此带来的影响非常深远,成千上万小门小户的养猪人退出了养猪历史舞台,尤其是那些底子薄、抗风险能力弱的家庭作坊式猪场。

另一个因素是什么?猪周期。

简单认识一下这个产业,国内的生猪养殖经过几十年发展,从育种到饲养、从疫苗研发到兽药生产、从设备更新换代到栏舍技术改造,早已经超越了一般人对农村房前门后养猪的印象,可以说并不亚于我们眼里的所谓高科技行业。但是,与此相伴相生的是,生猪市场规律认识,却远远落后技术层面的发展,还悲惨地停留在“其兴也勃焉、其亡也忽焉”的宿命周期里,赔两年赚一年,保本扯平又一年。

猪周期通俗一点说,你可以把它看作潮汐现象,就是价格从低谷到峰值的一段时间。这个时间大约三四年。如果你幸运地赌对了,那么可以过一个肥年,攒几个钱留着赔两年,然后等待下一个高潮。这里还不考虑你是不是养得好,养的不好,就买好速效等着。干这一行,就是这么刺激,玩的就是心跳,比取经一点不差。

这个行业就是这样,虽英雄豪杰不能左右。每次“猪周期”,都是重复昨天的故事

猪肉便宜了——养殖户含泪杀猪,主要是母猪——生猪供应量减少——肉价贵了——养殖户大量补栏,或者还有资本进来搅局——母猪多了,太多了——猪肉也多了——猪肉价格又便宜了

这个周期其实情节非常雷同,但节奏并不好把握,因为持续多久,决定着你是不是挺得住,能不能等到春天。而很多人在胜利前一刻倒下了,刚刚退场,嘿,涨价了。气不气人。

其实,生猪减少,还有一个因素,农业部门并没有,或不愿提及,就是环保。

十九大以来,绿水青山金山银山的理念席卷各个行业,当然包括农业,特别是养猪。一头猪不是问题,成千上万头猪就是问题。我某次跟拍纪录片,近距离见过十万头猪场产出的粪便。巨大的水泡粪池,犹如一个足球场。浩浩汤汤,横无际涯。我当时的震惊,并不亚于第一次看见壶口瀑布或长白天池。

毫无疑问,生猪养殖是资源消耗型产业,不是环境友好型产业,换句话说,生猪养殖就是个污染产业。这无须讳言。

这里有国情的因素。

世界上没有一个国家像我们这样爱吃猪肉,世界上也没有一个国家有我们这样悠久的养猪历史和巨大的存栏量,这么多人以猪为生,这么多人离不开猪肉。

我们没有美国那样多的土地,美国人也没有我们这样爱吃猪肉。就养殖来说,其实我们很像欧洲,地少,人密集。关键是,他们也不那么爱吃猪肉。更不用说,世界上还有那么多广袤的、肥沃的、适于耕种的、适于养猪的土地,那里的主人却是穆斯林。

我们的国土,有相当一大块并不适合农业。我们的养猪发达地区,经常在人口密集的平原地区,在这样逼仄的空间里,人猪共存,同呼吸共命运。

在电视里,我们经常看到那些花团锦簇的新农村,特别是江南水乡,一二三产融合的典范,绿叶婆娑、花果斑斓,光鲜得如同天上人间。那就是金山银山。只是,猪呢,去哪儿了?

想要山青水绿人美,也许要好好给猪想个出路。

如果你希望周围是绿水青山,那么好,你一定要做好少吃一点肉的准备。在当下,那些五花八门的粪便处理技术,都还远远没有解决成本问题。那些实验室里的光鲜成果,一旦运用于实践,立刻显得非常可笑。

若干年前,我参加过一个环保部门组织的会议,提到养猪污染的时候,在座的某副县长立刻对主持人说,那我就全杀了吧。他伸出手掌,在自己的脖子前,比划了一个杀头的姿势。

他当然不是要自杀,更不是要杀人。但他杀什么,大家都懂了,大家都纷纷附和响应。

这个人的态度,大概代表了很多人的环保思维。简单粗暴,一杀了之。以后的事以后再说。

所以,在这样的市场环境和管理环境下,养猪真是很难。你要考虑太多的问题:技术面的包括但不限于:饲料配方、存栏补栏、疫病防控、人工授精、疫苗好坏、粪便处理等等;非技术面的要操心的更多了:政府态度、补贴政策、市场变化、消费心理、国计民生、政治因素、贸易战……诸如此类,甚至八竿子打不着的事。

各种因素互相拮抗盘根错节,让一代一代养猪英雄折戟沉沙。持续两三年的生猪去产能,无论主动(市场价格),还是被动(疫情影响),已经让很多人金盆洗手,让二师兄家族零落,欲哭无泪。

 生猪养殖毫无疑问是一个资本密集、技术密集,当然,也是风险密集的行业。比买空卖空的金融业、比靠关系拿地盖楼盘难多了。全国的房市差不多,全国的猪市,各有各的酸楚。会养猪的不懂市场,懂市场的未必养得好猪。懂市长、懂市场、懂技术的,未必扛得过猪周期这个宿命。

 那些在资本市场上长袖善舞的企业家,没有几个玩转这个行业。有的浅尝辄止,如王健林,还留下一句惊叹:盖个十万头的猪场要花几个亿啊,我一个五星级酒店才花多少钱?还有就是丁磊,玩票养的网易黑猪,一百多一斤,分部位卖,直接把猪肉变成了奢侈品。想把一头猪当做一辆宾利来卖。把跨界当成了行为艺术。其他的大小地产商,为了拿地,为了讨得政府欢心,带着钱摸进市场,想浑水摸鱼捞一票。结果发现……还是搞足球吧,这里才是钱多人傻速来的行业。

养猪,是胡春华总理关心的话题,也是一个贫困村老百姓的生计。往高处说是国计民生,是百姓餐桌,是下一代的成长。往低处说,是一个农村几口之家赖以生存的饭碗。这些人,是中国社会里沉默的大多数。

没有资本重度投入,没有毕业生趋之若鹜。没有精英或明星为之代言。一代代养猪人,正在寂寞中黯然老去。没人愿意进来,高投入、低收益、封闭管理、不确定的市场、毫无浪漫可言的工作环境,迷茫的产业政策、忽左忽右的扶持方向。

 我们作为消费者,挽起菜篮子走进市场的时候,我们会骂几句,回到家,立刻被手机电视里的八卦肥皂剧吸引。这个行业就这样被遗忘了。

 靠养猪还能生存吗?这个专业还能招到大学生吗?这个行业还能吸引精英吗?这个行业还能健康地发展下去吗?

或者简单地说,我们不吃猪肉行吗?

  

你可能感兴趣的:(流年不利说养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