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母堂】《贫穷的本质》读书笔记

2020年1月19日

李娜百度收集整理书中主要论点

    从一篇题为“贫穷的根源”的ted演讲开始,我开始接触“贫穷”这个世界性的大范围议题。演讲中提到一个很有趣的实验,印度的蔗糖农民在丰收前和丰收后(一年中最穷和最富的两个时段)通过的IQ测试成绩平均提高了20分,这意味着,仅仅现金的多少便可以影响穷人的智商。通过后续其他的证据和论证,演讲者得出结论——大部分的穷人只是lack of cash,是缺钱的状态,使穷人陷入焦虑,失去了正确决策的能力,他们渴求于现状,未来遥不可期,他们不会做长远的打算......但诚如演讲者所说,若要将穷人拉离“贫穷陷阱”,只需给他们钱(并加以正确使用的指导)的话,为何贫穷到现在还是一个世界难题呢?

    因此我翻开了这本《贫穷的本质》,这本由两位著名的学者阿比吉特和埃斯特写出的著作,在经过了数十年的调查、实验,他们写出了这本书。

以下将对我有启发的要点提炼如下:

1. 面对免费发放的物资A(如蚊帐),穷人并不对其加以珍惜,因此不会使用。当以后面临需要购买物资A时,他们不会购买,而是等人赠送。(而蚊帐可有效阻止疟疾的传播)①免费发放的物资反而会助长穷人的惰性②穷人会根据价格判断质量:免费=没用。

2. 大多数人的贫穷状态,并非是由于吃不饱造成(假设摄入更多的能量,便能有更多力气做工,赚更多钱)→但穷人并不优先选择更多的能量,而是味道更好的能量。→当购买力增强时,穷人自身的营养吸收反而会降低(比如他们会去买营养性价比并不高的鱼虾)

3. 除去食品的消费,穷人还会将钱花在葬礼、娱乐。廉价奢侈品的消费在提高。

4. 现在的人普遍比过去吃得少,可能是因为人们的饥饿程度降低了。童年时期的营养不良会直接影响→成人的处事能力→未来生活机遇

5. 穷人不愿意先花成本,经过一段时间,再获得利润,换言之,他们最喜欢当即看到成效的产品。例如他们并不愿意多花7美元/年买鱼酱预防贫血的发生)

6. 疾病方面,他们不了解且不相信正确的治疗方法(信息闭塞),甚至由于封建迷信会相信一些盲目的“传统治疗”(求助鬼神)。穷人不是花费金钱在便宜的预防上,而是相对昂贵的治疗上。

7. 穷人看不起正规医生,而非正规医生的诊断不足,用药过度会导致更多的消费。而政府提供的服务①服务者的高缺席率②缺乏工作热情

8. 穷人不相信疫苗/低估接种的好处,小小的奖励可以提高疫苗的接种率。但我们不应“贿赂”其去做对的事,而是应努力是他们相信接种疫苗的好处。

9. 穷人常常拒绝我们为其想出的完美计划,他们并不相信这些计划的效果。

10. 我们对自己拥有的一切习以为常(如干净的自来水,固定的住处),但穷人需要每天为这些事情发愁→我们几乎用不着自己有限的自控及决断能力,而穷人则需不断运用这种能力。

11. 穷人辍学率高并不仅仅因为没钱,过早退学的原因:家长放弃的过早,老师们从未真正教过他们,学生们缺乏自信。家长们并不期望孩子们能在学校获得好成绩,孩子们自己也不想上学。

12. 大多数学校体系都有失公平:穷人家庭的孩子只能去教学质量较差的学校,家长对孩子的低期望形成恶性循环;富有家庭的孩子可以去更好的学校,精英家庭的孩子为了证实自己的高期望,最终取得成绩。

13. 不强调阶层时,高、低阶层的孩子做得一样好;强调阶层时,低阶层的孩子做得差一些。

14. 将教育看成投资的明显问题:做出投资的是家长,而未来获取收益的是孩子。因此家长并不愿意将孩子送去学校。此外,在孩子十岁之后送去做零工,不仅省去学费,还可以为家里赚取额外的零钱。

15. 需求达人理念:除非有明确需求,否则根本不用提供教育。供应达人:儿童有权利享受正常的童年及充分的教育,一个文明的社会不能允许这一权利被父母的冲动或贪婪所剥夺。

16. 有条件的现金转移计划(CCT):贫穷家庭会得到某些救助,补偿他们因让孩子上学而非工作所损失的工资。该计划后来在拉丁美洲得到广泛应用。

17. 多接受1年小学教育的人,其收入将提高约8%。

18. 家长误认为中学毕业生就能得到一份政府的工作。穷人因其稳定性而总是十分青睐政府工作,

19. 家长会将希望寄托在最有希望的孩子身上,送他去上学,而不是将所有教育资源平摊给每一个孩子→即使在一个家庭,教育资源也不是对等的→跨代传递贫穷的机制:贫穷父母会生更多的贫穷子女。

20. 对母亲的损伤:过早怀孕或结婚常常会导致辍学。

21. 穷人无力控制生育的原因并不是无法接触到现代的避孕措施,相反,他们对于自身生育及节育方式的选择都极为谨慎。她们是主动怀孕的(某些肯尼亚的女孩会找“甜爹”)

22. 一旦肥皂剧在一个地区出现后,那里的新生儿人数便会急剧下降。

23. 对于全球大部分穷人来说,孩子给父母养老是极为平常的事,因此养儿防老成为生育孩子的一大理由。

24. 小额信贷的出现原因,风险,运作方式(村民之间的互相借贷网络),发展,局限。(穷人并不向银行借款,反而向利率更高的本地人借款)。该问题由于过于复杂与专业,因此省略。

25. 穷人的自我控制能力很差,钱是存不住的(化肥的购买)。他们的许多匪夷所思的存款方式似乎都是为了保障(既要防别人也要防自己)钱的安全,而非作为储蓄的作用。

26. 穷人的抑郁症状更普遍。

27. 为了降低风险,一个家庭会涉足多种职业、在村庄的不同地区置地、临时性迁居、保守的经营农场或生意、利用婚姻作为分散风险的“组合方式”、生孩子、做佃农,村民间也会互相帮助一起度过难关(但他们将健康问题列在助人为乐的基本道德责任之外,大多数人认为他们对此无能为力)。

28. 许多穷人都在经营小生意,大多数情况下,这些小生意都赚不了多少钱,且无法扩张。他们只是想生存下去,他们没有理想、才华、技能或者是必要的风险承受能力。

读到这里,我想我们已经可以总结出:

1. 穷人缺少信息来源造成他们许多错误做法。比如他们不相信医生,只相信药物的价钱、迷信,、不明白教育的重要性,不知道到底该使用多少化肥等等。这些错误的认知造成他们错误的决断,加上办事拖延的习惯,许多孩子因此无法收到明智正确的教育,从而陷入信息闭塞的循环。

2. 穷人肩负着生活中更多的责任和压力,但又不愿放弃自身的惰性,他们宁愿得过且过,不愿省下三天的茶水钱去买一辆小推车,满足于租赁付利,收入与支出永远相差无几。做出一些付出在当下,而回报在将来的决定对于他们来说是很困难的。

3. 一些服务于穷人的市场正在消失。因为在这些市场中,穷人处于不利地位,且对于穷人的投资回报甚小,风险极大,除了少数的人道主义者,对于大多数人来说,穷人群体并不是一个巨大的市场。

4. 对于人们能做什么,不能做什么,最终常变为自我实现的预言。穷人对自己的本身要求不高(也可以说他们只能将心力放到更急迫,而正常人不用担心的事上),最终的回报也低。此外,在启动一个良性循环时,人们不应害怕必要的付出,而穷人常常做不到这一点,他们需要担忧的事情实在是太多了。

因此,当面对穷人群体,我们应停止假装我们对他们有多么了解,因而可以去制定政策操控他们,相反,我们应设身处地的站在他们的角度,了解他们内心的想法,做决定的机制,自身的惰性,以及难以言喻的压力,想一想他们真正需要的是什么。

结束语:

总之一句话:穷人更穷,富人更富。过去是未来更是。因为这从本质上就决定了,从社会制度等方方面面又促进了。也就是说,世界性的贫穷无法根本解决。换句话说,这个世界总会有穷人。是否援助,都不能改变(当然援助肯定也是有意义的,例如帮助他们学习知识普及常识,提供必须的药物,创造就业岗位等等)。从个体来说,直接的援助也不能改变你自己命运,如同以上的结论,除了不可改变的社会因素,其他方面几乎掌握在你自己的手里,或者大部分你可以自己认识到并进一步改善逃脱。你要特别注意的就是:学习能力(获得足够有效知识和信息避免错误的决策)、理性(善于计划自己的生活保证不被人性打败)、专注(不论如何困境都要区分轻重缓急专注于重要的事情)、然后主动向富人靠拢(争取更多机遇)。

听起来,作者的结论是悲壮,一本关乎贫穷和研究穷人的书籍,到最后的结论没有什么鸡汤成分。这难免令人难以接受。就如同网上出现的”寒门再难出贵子“的说法一样令人无法接受。但是我们应该从中学会收获,明白贫穷陷阱的负面,有助于避免我们掉入,即使掉入知道如何自拔。同时,穷人不应该是口头上传统意义的贬义词,也不是一个歧视性名词,至少在学术面前应该是这样的。我们应该直面它,研究它。我们研究它,就是为了帮助人们解决它。我们自己可能不算标准意义的穷人(日收入低于$0.99),但是当我们怀着”我就是个穷人“的心态阅读和学习,我们就肯定有收获。就算我们真的是穷人,那么收获应该更大,你说呢?

你可能感兴趣的:(【孟母堂】《贫穷的本质》读书笔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