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日常教学的情调》5

张文质老师在《我的课堂教学思考(一):让学习真正发生》中说提出了“大问题”教学这个研究课题,说这是就学科和学科教学的核心问题与基本问题,是让学生去获得一种去寻找解决问题的意识和素养。

张文质老师说,奥苏贝尔的教育心理学研究表明,课堂里 70%以上的问题,学生在上课之前就已经弄明白了。我们的教师如果还一直按原来的条条框框教,实际上是难以培养出有想象力、有创造力、有高度质疑能力的学生的。也可以说,“大问题”教学不是仅仅教给学生那些能让他们考上大学的知识,更重要的是要培养学生独立的、独特的思维方式和思维品格。

在“大问题”教学的课堂里,教师往往是站在学生后面的。如果教师一直站在学生前面,教师的高度就成了学生难以逾越的高度。教师站在后面,他更多地起的是一种鼓励、支持和保障的作用。学生的发展高度是教师没办法预计的,而学生的所需却是可以预想的。

读了张老师说的这些,我想到了两个例子。第一个是我们学校的课堂教学改革,另一个是管建刚老师的习课堂。

十几年前,我们学校请来了中央教科所的韩立福博士为我们学校指导课改,形成了“356”学本课堂教学模式,理论上就像张文质老师说的这样,老师站在学生背后,学生先学,教师以学定教。那几年我们学校很是红火了几年,只不过我们都知道,急功近利的红火背离了学本课堂的初衷,学生的学习热情看似高起来了,学生敢说会说了,只是学生说的都是从《教材全解》搬到课本上的东西。那里面有成功经验,只是大家多数不愿意等着学生慢慢成长起来,直接教给学生从《教材全解》上搬知识的捷径。几年的表演过后,这个课改并没有起到想象的那种效果。很可惜!

前年听到了管建刚老师的习课堂。通过听他的十次讲座,发现管老师的习课堂也是学本课堂,先上让学生根据导学课自己学,然后老师根据学生学的情况决定教什么。真正是学生会的不教,只教学生不会的。根据管老师所说,若论成绩,我觉得那应该是高效课堂。

我们的课改和管老师的有相似之处,都是学生先学,老师后教。只不过我们的学本主要体现在说上,不少学生说得很溜,很有底气,但是落实到写上就不好了。所以并不出成绩。而管老师的习课堂,学生先学主要体现在写上,说得怎样我不知道。但我估计,学生会写,或许说起来就不会差,毕竟说着容易做着难嘛。

现在越来越多的人认识到学生学会学习的重要性,但是张老师的“大问题”又有更高要求,其实也是最真的要求,不过就目前教育教学现状来说,实现它挺难。若静不下心来,真的培养不起学生这种能力。

你可能感兴趣的:(读《日常教学的情调》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