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对话---小标题解读

搁置己见

        搁置己见包括两层涵义。首先,人总是习惯把自己的思维假定带入任何的群体之中,但是因为要进行对话,随着对话的深入,每个人的思维假定都会逐渐浮出水面,所以,这个时候需要所有对话者先把自己的思维假定搁置起来。既不让它们发挥作用,也不刻意去压制它们。当然也不同于置之不理,而是不对它们做出任何判断,从内到外做到搁置己见,把持住自己,并予以内观,自省。这个搁置己见的过程是对自己整个情绪状态的观察,正念的提醒,所以,对话所在的群体就成为了每个人用于反照自我的一面镜子。在对话中既有对自己的关照,也有对整个对话过程的关照。

      其次,搁置自己对别人思维假定的反应(恼怒,冲动等)。对话传递的思想与身体和情绪反应之间有莫大的关系。不同的思维假定就像同一场对话中因观念不同而两极分化的观点,尽管这种现象很常见,有时候即使通过对话,人们也未必会改变自己的观念,对话的要素恰在于:它让大家认识到每个人心里想的是什么,但不对这些异己之见下任何结论和判断。将异己之见的思维假定连同自己的思维假定一同搁置起来,仔细审视它们,弄清楚它们对我们意味着什么。这个时候,最重要的是那些尚未完全陷入自身的思维假定的对话者应该站出来说话,给对话降温,从而让各方对话者看清形式,让对话不至于陷入僵局或走得太远,这便是思维的作用方式。人们需要跳出这个封闭的对话系统,提高一个维度去看问题,找到解决之法。

必要导致的冲动

明白了对话与思维的关系,关注整个对话进程的重要性,思考如何将不同观念和看法揉和在一起?需要注意的是我们的思维存在无法躲避的必要性。其实就是每个人的思维底线。这种基于必要性的心理状态无法被置之不理。于是各方观念便不可避免的发生冲突。

      思维的必要性有时特别强势,会产生强大的推动力,甚至凌驾于本能之上。如果太执着于思维必要性,人会不惜违反自己的自我保护本能,不惜一切代价去释放必要性冲动。例如:有的家长会逼迫孩子练习钢琴,美妙的音乐本来是人们滋润心灵的必需品,但是一旦家长把这件事看成了关乎一个人成长的必要性的意志力的锻炼,家长会认为孩子如果没有意志力坚持每天锻炼弹钢琴,孩子以后长大也会一事无成。于是便执着教鞭恐吓孩子,逼迫孩子去练习。这样的争执正是因为人们对绝对必要性的理解不同所导致的,换做另外的家长,他们可能认为弹钢琴就是一个兴趣爱好,没必要和孩子上纲上线。所以,从中,我们可以窥到,这种必要性的观念威力巨大。

        但是,在对话过程中,要想解决对话的问题,这种绝对必要性便是有益的。对话双方的因为必要性势必会产生冲突,人们开始时还理智的回避这一状况,因为冲突会带来麻烦,但是要想让对话继续下去,人们又必须直面这些问题,于是此时,转机便出现了。就像有的家长和孩子之间出现了不可调和的矛盾,导致孩子有了抑郁倾向,便不得不思考自己是否教育观念出错了,是不是自己的坚持本身就是错的。从而和孩子的关系反而开始努力去调节,向更好的方向发展。

        冲突导致转机的出现,大家的态度也会因此发生改变,人们会自问:“这真的绝对必要吗?”于是,观念在一瞬间瓦解,对话局面开始缓和,冲突也因此消失,人们会更具创造性态度来探索新的观念。于是人们解决问题的维度也上升了一个层次。任何存在问题的群体都应当通过创造性的途径来寻求解决之道。

你可能感兴趣的:(论对话---小标题解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