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耳朵(《论语·先进篇》11.4学习分享)

各位学友们,大家晚上好!今天我要和大家分享的,是《先进篇》第4章的内容。

【原文】子曰:“回也非助我者也,于吾言无所不说。”

【译文】孔子说:“颜回不是对我有帮助的人,他对我说的话没有不心悦诚服的。”

颜回是孔子最得意的弟子,极富学问。《论语·雍也》说他“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为人谦逊好学,“不迁怒,不贰过”。孔子称赞他“贤哉,回也”,“回也,其心三月不违仁”(《雍也》)。不幸早死。

颜回素以德行著称。严格按照孔子关于“仁”“礼”的要求,“敏于事而慎于言”。因此孔子常称赞颜回具有君子四德,即强于行义,弱于受谏,怵于待禄,慎于治身。他终生所向往的就是出现一个“君臣一心,上下和睦,丰衣足食,老少康健,四方咸服,天下安宁”的无战争、无饥饿的理想社会。

通过典籍,我们可以知道颜回一生没有入仕为官。也没有留下传世之作,他的只言片语,收集在《论语》等书中,其思想与孔子的思想基本是一致的。后世尊其为“复圣”。那他为什么能获得如此高的称号和评价呢?

在这一章中孔子对颜回能又快又深领悟自己的学说表示了深深的赞许,但也有一定的遗憾。颜回聪敏秀慧,对孔子的言语一听就能领会,故只喜悦于心,而无所疑问。既然没有疑问,孔子便不再发挥,而在座的其他弟子不能有所获益,故孔子有一定的遗憾,但又对颜回的好学深思表示赞许。

但是也不难看出,对于颜回,孔子为有这样一个勤学善思的学生感到欣慰和骄傲的同时,也有些许遗憾。颜回对其老师的言论和思想全盘接收,但是对于孔子来说,他希望听到不同的声音,在《述而篇》中,“子曰:丘也幸,苟有过,人必知之。”我真幸运,假若有什么错误,人家一定知道给指出来。而且,也说过“三人行,必有我师”,韩愈在《师说》中也表明“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如是而已。”孔子希望能和更多人一起交流不同的看法,而颜回只是严格按照孔子的要求,敏于事而慎于行,这对于孔子来说,颜回这样一点意见也不提,一句异议也不说,不是什么好事。自己说的话不是全对的,自己做的事不是没有一点问题的。颜回这样顺着自己,发现了问题也不指出来,对自己是不利的。因此,孔子说,颜回不是一个帮助他上进的人。

对于我们而言,不论从事何种工作,都需要听到不同的声音,而不是自己的“一言堂”,尤其是作为教育工作者,要面对各种各样的学生和家长,还有上级安排的其他工作。在执行落实工作的同时也要学会倾听,听一听领导的工作建议,也提出自己的实际想法,用最合适的方式高效地完成工作。在班级管理中,将学生和自己放在同等位置上来看待,对于自己提出的建议,多让学生进行参考,发表观点,既能够体现民主,让学生参与了整个班级管理过程,也听到了学生的心声,对班级有了更多的了解。这对自己的工作而言,是事半功倍的。

“忠言逆耳”但“利于行”,往往别人的意见我们一时没办法接受,尤其是全盘否定的时候。上大学的时候跟着学校的公益团队下乡支教,在评价一个队员的教案时,我提出了大量的修改意见,她当时非常难过,心里很不服气,又重新找了其他人帮忙看教案,得到了类似的回复,于是自己重新审视,反复修改,后来支教结束后,她给我发了很长一段话来表达感谢,这段经历让她成长了很多,同样也带给我成长。在给他人提建议或者发表看法的过程中,自身是在不断思考的,这个思考的过程就在进步和不断地完善自己,提高自己,观他人照自己,这是一个双向的修身精进的过程,互惠互利。

若只是一味地顺应接受,而没有自己的观点看法,那就只剩下了死板的传承,没有创新,没有理解,更加没有实际效用,就像我们重新学习几千年前的经典,我们只能通过大量的历史记载来推断和理解,去感悟,去分析实践,若只是全盘接收,那我们的学习也就失去了意义。

感谢各位学友倾听,今天我的分享就到这里,谢谢大家!

                                                                                                                                             2021年8月20日

你可能感兴趣的:(打开耳朵(《论语·先进篇》11.4学习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