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魔法岁月》读书笔记

图片发自App



《魔法岁月》这本书畅销了半个世纪至今,书的写作时间比较早,但依然能学到很多有价值的知识,书的作者被称为最懂0-6孩子的心理学家,下面我将自己的笔记分享给大家:

心理健康取决于一个人运用自己的才智解决生理需要和本能与外部世界要求的动态平衡问题。简言之,就是一个人可以控制自己的本能去适应外部世界,而内心不会有冲突,压抑。我们每个人刚来到这个世界都是无拘无束,快乐自由的,但是随着心智的成长,我们认识到了外部世界,认识到了规则,制度,道德等各种限制,如何更好的适应这些外部世界的要求,成为一个有自控力且心理健康的人,父母的爱和教育至关重要。

常常看到很多大人,包括我自己,在处理很多工作上的问题时焦头烂额,无法适应,根本原因就是自己的心理并未成熟,总想着任性妄为,结果自然不如意。很多能力,很多道理,都是在童年时就该具备,就该明白的。所以,我一直认为孩子就是天使,他带我们成长,寻找自己的问题的之前的原因,帮助自己更好的成长。所以,谢谢你,我的宝贝。

一、分离焦虑

宝宝刚出生时,他是分不清自己的身体与别人的身体,心理意象与觉知,内在世界与外部世界的,随着与母亲的亲密接触,他一方面感受到快乐、满足、保护,一方面渐渐觉察到自己与母亲是分离的,他渐渐爱上了母亲,但同时也感受到了分离带来的焦虑。

当夜晚醒来时,他害怕的哭起来,妈妈们可以随着宝宝月龄的增长渐渐放慢回应宝宝的节奏,帮助宝宝应对少量不适和挫败感。如果一直总是迅速回应,宝宝就没必要发展承受能力了。如果宝宝哭声变急或是惊恐地哭喊,这代表超出了他的承受力,要立刻满足。可以喂奶,轻轻拍拍后背或是发出点声音。反之,若总是在夜醒时提供过多满足,比如抱起来走来走去,这会让宝宝因为渴望特殊照顾而更频繁醒来,这已超出了安慰的范围。

白天可以和宝宝玩躲猫猫游戏,将之前遭遇到的痛苦变为愉快的经历,重新经历了消失和重现的过程,通过重复帮助宝宝克服焦虑。当宝宝1岁半到2岁时,他渐渐认识到物体的客观存在不取决于他能否看到,能在心智上对环境加以把握了,他会逐渐克服分离焦虑,可以接受与所爱之人的暂时分开。

二、排便训练

当宝宝2岁左右,妈妈们开始对宝宝进行排便训练。当妈妈经过不懈的努力第一次让宝宝将便便拉到小马桶里时,妈妈的脸上露出了满意的笑容。随后又有了很多次同样的情况发生,宝宝渐渐明白了,妈妈是因为自己造出来的东西而高兴,宝宝因为妈妈的高兴而高兴,于是宝宝开心地把便便当成礼物送给他最爱的妈妈,但是妈妈每次高兴过后都会将它倒进冲水马桶里冲走,宝宝对此非常迷惑,他不明白为什么珍视的东西要被如此处置,他很受打击。这便是宝宝在接受排便训练时的想法和感受,我们先理解了宝宝的想法,才能更好地训练宝宝,避免给他压力,用极大的耐心赢得避他的兴趣和合作意愿。

该如何做呢?

给大家提供个参考建议,分三步,1.看出来他要排便时,实事求是地说出来,重复,一段时间后,他为了吸引我们的注意力,会主动告诉我们,我们成功地让他明白了想排便或排便时,给我们发信号。2.得到信号后,建议他坐到排便椅上,建立排便和排便地点的联系。总会凑巧有一天大便掉进排便椅,我们为之高兴,他对我们的高兴而感兴趣。3.他可能之后连续几天或好几个星期都不再用排便椅,这段时间我们要鼓励他,提醒他,称赞他,我们不要苦恼,或让他不安,合作期和不合作期轮流出现,这是他艰难学习过程的一部分。

三、发展带来的问题

孩子在不同发展阶段他的身心能力是不同的,我们在对孩子提出要求时,要确保他已经准备好了,在向新发展阶段过渡时,孩子会用自己的方式呈现出各种问题,我们不应把它简单定义为“进食问题”、“睡眠问题”、“违拗行为”来讨论,而应把它当作发展带来的问题,只有正确定义了问题,我们才能解决问题。

进行排便训练后,只要宝宝出现了某个行为障碍或退步,比如尿床,不爱吃饭,不肯洗澡等等所有这些异常,我们都应首先考虑这可能和对他提出的新要求有关,这时候,我们应先放弃排便训练,观察宝宝,若好转,说明新要求给他造成了压力,我们可以暂停训练,过段时间,用更轻松的方法开始,通常宝宝就可以适应了。若不是,说明有其他更复杂的问题。

作为父母我们要对宝宝保持觉察,及早发现宝宝出现的异常,如果宝宝早期的异常没有被发现,被忽略,会发展成严重的障碍。我们可以多反思,自问:我们向孩子提出了什么新要求?孩子面临什么新问题?建立了两者之间的关系,能帮助我们理解孩子的行为,这些理解能指导我们如何做。

四、第一次发现了性别

孩子根据自己身体来构想人和动物身体,当男孩看到女孩的身体,会认为她肢体残缺,进而担心自己会受到伤害。女孩看到男孩的身体,也会认为自己是残缺的。

这种不安和痛苦随后会被克服,通过观察和检验,孩子得出两种不同身体类型的结论,并归类。同时父母也给他提供了必要的信息:男孩女孩出生时就这样,他知道没有人会伤害自己便心安了。男孩的身体结构和爸爸一样,女孩和妈妈一样,与心爱的父母一样,他开始为性别感到骄傲。

五、2岁是一个难熬时光

2岁左右,宝宝开始考虑现实要求了,2-3岁的自控力仅限于外部,只有在被父母发现或看见时,他才会有内疚感。当他的需求非常强烈时,他还不能集中精力抑制自己的愿望,他会失控,调皮捣蛋,让猫狗也嫌弃。这是个难熬的时光,父母要理解孩子,要知道否定自己的愿望,抑制自己的冲动,是学习中最难的部分,我们要对他多一些耐心,允许他不断犯错。但是因为他很爱自己的父母,将父母的爱看得比任何东西都重要,超过对自己的爱,所以最终他会内化父母不接纳的行为态度,开始他的社会化进程,他自己也不喜欢这些行为了。他逐渐变成一个依现实要求来限制自己欲望的人。

六、自控力的提高

自控力是通过教育习得的,基于孩子对父母赞同和否定的重视。对于孩子,在我们不想让他做某件事时,我们可以温和地说不,并提供替代品,他会更配合我们的教育。我们要避免太多地说不,将“不”留在重要的事情上,这样孩子可以有较少的压抑,更易配合。

举一个我家宝宝的例子,偶然的机会小家伙对手机屏幕上的数字键很感兴趣,会反复不停的按一会,但一段时间后,我发现他按的时间越来越长,我担心对他的眼睛不利,便开始阻止他。一开始,他每次想玩,我都将手机拿走,他大哭,嘴里念叨着:555555……,他很喜欢按5,我便一直抱着他,带他去找他爸爸给他的一个POS机,上面是键盘式的按键,对眼睛比较安全,让他玩,他玩几下,还是有点不太满意。但渐渐他知道妈妈不让他玩,他哭的越来越少了,最终他放弃了这个念头,以后再将手机拿走他通常都很平静了。只要我们对孩子有足够耐心,理解他,给他部分满足,孩子通常都会配合我们,内化我们的需求,成为我们期待的样子。

孩子慢慢学会说话后,我们要逐步帮助他用语言表达感受和需求,代替乱发脾气,我们可以鼓励他用语言表达:“你是个大孩子了,可以把感受说出来。”耐心倾听他的话,并尽可能满足他的需求。同时对于非语言表达,要表示不鼓励,不赞同。逐步帮助他从原始思维发展到高级思维。

在培养自控力的过程中,我们要逐步提高对他的要求,并允许他犯错和退步,但也要避免过于宽容和严格,过于宽容和严格都不利于自控力的建立。父母要为孩子做好榜样,要求孩子的前提是自己也做到,自控力发展的标志是为自己的行为承担责任。这让我想起前几天看到的新闻,有一些父母为了逃脱交警的惩罚,将车子和孩子一同扔在了马路上,如此行为,如何为孩子做榜样?为了孩子的成长,我们成人也要一同成长,发现自己的不足,及时修正。感恩遇见孩子,让我们有机会成长。

七、性教育

指导原则:儿童早期对待自己身体的态度视为健全人格结构的基础。性教育的广义目的:教孩子实现自己的性别角色,让他为自己身为男孩或女孩感到恰当的满意;与父母的情感联结必须是亲密、有力,以确保孩子将来有可能拥有自己的爱情;但这种情感联结也不能过于强烈,以致吞噬一切,以防碍孩子成年后的爱情和婚姻。

3-4岁,孩子知道了自己是谁,他们开始明白万事皆有因,他们最想知道的是“他是从哪里来?”孩子刚走出魔法思维,不相信没有证据的事,大人讲的生殖过程挑战了孩子现实感的极限,充分理解孩子理解性知识方面所遇到的困难,可以调整教育方式,根据孩子某个特定发展阶段的心理过程的了解确定性教育的时机和开展性教育的方法。

孩子可能会因为好奇而玩性游戏,或是对异性父母的身体感兴趣,父母们首先要明确一点,孩子没有我们想象的那么复杂和不堪,对孩子来说,认识性器官或与性有关的知识和认识眼睛,鼻子,耳朵一样客观。父母可以承认孩子有好奇的权利,不说孩子的好奇是危险或不好,我们只要求他说出好奇以代替直接观察和检验。“我知道你好奇女(男)孩什么样,这很正常,看和做游戏是找不到答案的,你可以问爸爸妈妈所有想问的问题。”“我知道所有小孩都好奇大人身体什么样,但就像孩子一样,大人有时也喜欢独处,如果你想知道什么可以问我和你妈妈,我们给你解释。”用讨论帮他澄清一些错误认识,这样与性有关的知识,就能帮他控制直接的性行为。

我们可以根据孩子的认知来逐步告诉他这些知识,不要一下子讲给他听,他吸收不了。我们可以先问问他的看法,“丹尼,你说说你认为宝宝是从哪里来的?”他的问题会提示我们,他是否准备好接受新知识。他说话时,我们要认真聆听,尊重他,不要嘲笑他,再好笑也要忍住,这样他才愿意告诉我们他的想法。之后要耐心解释,帮他澄清错误认识,尽可能把性教育建立在正确的理论上,他可能会进一步提问或混淆事实或回到以前的理论上,他甚至需要很多年才能弄明白我们说的一切,但这种方法最有可能让他最终接受这些知识。

俄狄浦期情节:每个孩子都会经历爱上异性的爸爸或妈妈,并与同性父母竞争导致的各种后果和解决方式。理解可以有效帮助孩子成功处理这个年龄段遇到的冲突,只有把孩子的焦虑看成是抗拒俄狄浦期情节导致与父母的关系出现的困扰,才可能理解他们。

父母要帮助孩子认识到父母有自己的私生活,这是一种将他排除在外的特殊的爱,帮助他接受很重要。不鼓励,孩子就会放弃这种幻想,我们只要表现出慈父或慈母般的成熟态度来就可。一个通过无数细节知道自己不可能在与父母的较量中取胜的孩子,会更易接受这一事实。

解决俄狄浦期情节最好的方法是培养孩子良好的性别认同,虽不能取代父母,但可以像父母,实现另一种满足。认同过程中,被认同那方的某些特质会被认同方接受下来,并永久成为他人格的一部分。父母爱孩子和他的男性特质(或她的女性特质)、父亲对自己身为男人满足(母亲对自己身为女人满足)、父子(母女)和睦相处……这些都可以促进孩子对自己的性别认同。对于男孩子,我们要认识到男孩的生理基础使他们更倾向于参加更剧烈,更具攻击性的活动,不能用女孩的行为规范束缚他。允许他通过体育活动和学习及创造性的活动释放他的攻击性,但不要打算根除这些倾向,以免男孩为了被赞同而被动和女性化。

八、管教

含义:培养自我控制,良好性格和秩序或效率而进行的训练。孩子们之所以配合训练,归根到底是因为希望得到父母的爱和赞同,父母的不赞同会让他感到父母暂时收回了对自己的爱和重视,因做错事而内疚对孩子学会自控,必不可少。不论大人是否在场,他都能自己发出警报,他就开始形成良知了。

我们要学会实施有效的惩罚,惩罚应是给教训或是纠正行为,而不是等同于体罚,打孩子并不能让孩子学到什么,反而会让孩子因此抵消了心理的内疚感,无法形成良知。由于危险信号是对外部的恐惧发出的,所以无法促进孩子道德感的形成。

合理的惩罚必须是因为孩子的不当行为导致的合理的必然的后果,将剥夺某项特权与不当行为之间建立起逻辑关系,能使这种学习更有效。如因下雨取消了去公园玩的计划,孩子乱发脾气,影响到家人,这时可以让她回屋里静静,但不该罚她取消看一个周的动画片。前者是有效的,后者是威胁的;前者孩子可以学到东西,后者会让孩子怨恨,想要报复。惩罚力度不要过大,超出了孩子承受范围,会加深孩子受到不公平对待的感觉,同样引起敌意和报复情绪。如前面的例子,可以让孩子独自呆到可以冷静下来为止,但若是一个晚上也太长了,孩子会无法忍受,恐惧愤怒。

允许孩子表达愤怒,但不允许打人骂人,失控了,要让他知道。不管什么原因让他不舒服,他都必须找到文明的解决办法。“够了,我不喜欢你说这样的话,你完全失控了,我不喜欢这样。等你平静之后,我俩再来讨论这件事。”

在养育过程中,父母的爱无可替代,文章还专门用了很多篇幅讲述了缺少稳定关系的孤儿院的孩子的情况,因为无法有母亲这样一个他可以爱上的人,他对外部的世界没有探索的兴趣,只关心如何满足自身的生理需求,语言能力发展滞后。因为工作人员的陪伴建立的都是暂时的关系,这些孩子很难学会自我控制,形成良知。更多的是依赖外部力量学会了控制,外表看似平静听话,内心实则恐惧愤怒甚至扭曲。

配备再齐全的孤儿院,也抵不过家的作用,这世间最好的养育便是父母的爱,提高父母自身的育儿技能非常重要,可以帮助孩子提升爱和信任,增加控制力,促进心理健康。我们每个人因为成为父母而任重而道远。希望我们通过一起学习成为更好的父母。

碎碎念:关于《魔法岁月》的读书笔记分享完了,我在写这篇笔记时,深感自己之所以成人后遇到各种挫折,事业发展不顺利,好多原因都是因为有些能力我在童年乃至成年都没有习得,比如自控力−建设性的解决自己的生理需求与外部世界要求的能力,这个最好的学习方式是在小时候通过父母的引导,一点点完成的,如果父母过于纵容实际上害了孩子,不能自控,便不能适应社会。我依稀记得因为对领导的严格要求不满会失控而发脾气,现在想来,是我自己自控力太差了,任性惯了的缘故。再比如让孩子学会爱:爱是被给予的,也是要赢得的。让孩子学会付出,舍弃自私。我看到这句话时,心理面也是很惋惜的,现在我明白了这个道理,可是我错过多少朋友,错过多少友善的关系?这个损失是巨大的,无法计算。我为自己很晚才知道这些道理感到惋惜,但不管怎样,种一棵树最好的时间是10年前,其次是现在。现在懂了,总比将来懂了好。我们在培养孩子方面一定不能偷懒,这只会让孩子长大历尽艰辛。所以,我们一起加油吧!

你可能感兴趣的:(《魔法岁月》读书笔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