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先勇,台北与暗淡的乡愁

读白先勇先生的书是需要不断整理心情的,每读完一篇文章往往要深呼吸几口气才能继续往下。

《台北人》这本书涵盖着14个短篇故事,14个徙居台北的人物,14种完全不同的叙事风格。

白先勇先生仿佛坐在你旁边的躺椅上,低声平淡地和你讲述着这14个人的命运,讲述着那个时代。

“那些人”遍布在了社会中的各个层次,从地位尊贵儒将朴公(《梁父吟》)到女仆顺恩嫂(《思旧赋》),上流社会窦夫人(《游园惊梦》)到下流社会“总司令”(《孤恋花》)。有知识分子、商人、帮佣、军人、社交名媛、低级舞女。他们贫富悬殊,行业各异,身份或可分为所谓的“上”“中”“下”。但是他们都有一个共同点:每个人都背负着一段沉重的、无法忘怀的往事。而这些往事随着主人一同从大陆迁徙到了台湾。

中有很多故事中都会隐隐约约体现出故事主人对往事的留恋,只是每个人的表现方式不同而已。大部分人选择将这些故事深藏在笑容里,但又有谁能真正忘却。

这本书让人感慨一个人的生长是无法局限于一方小天地的,每个人身上都体现着所在的时代,在时代这条大河上,我们共同奋力划桨,风雨同舟。

由于这本书中特殊的时代背景,文字中也透露着一种与众不同的乡愁。有许多文人都描述过乡愁,余光中先生更是直接作《乡愁》以表此情。但是白先生的表达方式是这么的与众不同,他将这种感情化为一件件琐事赋予这些处在时代洪流的人物身上。

他并没有在作品中揭露触目惊心的社会真相,提出振聋发聩的社会问题,有时我们可能会觉得这是在影射一些社会现实,但细细品味发现并非如此。

每一个故事都仿佛是一件雕刻品,先生不紧不慢地描写着我们无法用简简单单的文字概括出来的某种人生意味,精雕细琢,从容不迫。

《台北人》中的故事往往跨越几十年的时间鸿沟,让人产生一种今昔之比、年华流逝的感叹。从空间上来看也都有着从大陆到台湾,隔岸遥望的沧桑。那个时代有多少人饱受思乡之苦,而在这些故事中,“思乡”也具化起来。浓浓的文化乡愁通过象征的途径渗透到《台北人》的每篇作品中,余秋雨先生将其称之为世纪性的文化乡愁。

回到《台北人》这本书的卷首《乌衣巷》:

朱雀桥边野草花,乌衣巷口夕阳斜。

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

我猜白先勇先生的书架上应该是始终放着一本《红楼梦》的吧。

你可能感兴趣的:(白先勇,台北与暗淡的乡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