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些有趣思想背后的哲学家故事——读《存在主义咖啡馆:自由、存在和杏子鸡尾酒》

用了旅途中的几段整块时间,在飞机的嗡鸣声和颠簸里,看完了这本有点厚的书。揭开书的浅棕色封皮,硬壳书是黑色的,砖头似的一本,但不重,手感很好。很少在路上带这么厚的书,每次拿出来看,都隐隐有种说不清的自得,而认真读下去,又总是轻易就沉浸到书里的时代,忍不住想一直读下去,合上书时,还觉得意犹未尽,随便翻到哪一页,还能再读上一段。致敬作者,更要致敬译者,深刻的内容,优美的意味深长的文字,没有那么多拗口的学术名词,才让我享受到这么好的作品。

读这本书既是源于对存在主义哲学的兴趣,更是对提出存在主义哲学的人的兴趣。书的封面有句话深深吸引了我,“思想很有趣,但人更有趣”。这不是一本讲述存在主义哲学本身的书,尽管在书里处处都有对重要观点和思想的描述。作者更中意的是找寻这些耳熟能详的大哲学家们做经历的有趣故事,他们遇到的人,写下的作品,互相之间的思想交锋,以及他们所处的时代、生长的环境,所面对的形势对自身造成的影响,我们可以看到思想如何成形、发展、成熟、变化。这些人包括大名鼎鼎的海德格尔及其老师胡塞尔,萨特、波伏娃、梅洛-庞蒂等等,还有加缪(对,就是那个写了《局外人》的加缪)等人的种种联系。他们经历了从二十世纪二十年代到二战爆发到战后重建、冷战时代等一系列大事件,政治立场与观点也深刻影响了哲学家的思想研究。

听上去内容很多,但书读着一点儿也不费劲,甚至可以说是饶有兴味。时光回到百年前,走进巴黎的花神咖啡馆,你会遇到这样的一种氛围,许多后来名噪一时的名人们在这里交流看法、互相辩论,各种各样的思想在碰撞,互相启发。于是,我们在作者的带领下,悄悄坐在咖啡馆的一角,听这些妙趣横生的言论,感受随后的几十年间,存在主义如何在现象学的基础上产生、发展,体会存在主义的要义:关注人和生活本身,思考我们究竟是什么样的存在,何为自由,我们的选择和成长来自何处。

作者莎拉·贝克韦尔,在埃塞克斯大学学习过哲学,研究了马丁·海德格尔的哲学。从九十年代初,她就在英国伦敦的威尔康图书馆担任古籍部的主任,专门研究图书馆藏的西文古籍。作为一名古籍专家,她从大量史料中还原出来的故事,充满了人与人之间的关联,从这些故事里,我们可以看到哲学家的思想发展脉络和轨迹,如何相互影响,并在动荡的时代背景下如何面对自己的思想。仿佛是传记,也是群像,还是一个时代的印象。顺着作者的引线,一个又一个人物登场,一个又一个思想提出,深刻的思想背后,有经历了分享、分歧、争论、友谊、疏离的人生,我们看到了思想之美,也看到关于名人的许多趣事,斜眼的萨特,英俊潇洒的梅洛庞蒂,隐居森林的海德格尔,与人打架的加缪,自主独立的波伏娃,当然还有战争阴影下如何保全胡赛尔的手稿——那真是个曲折惊险的故事。思想在发展,观点在转向,看待人也好,哲学思想也好,都不能一言概之,而要放在时间的长河里,细细品味。

若是一一细数他们的思想成果,可能要用不小的篇幅。或者,用作者在第一章结尾给出的定义更容易理解:

——存在主义者关心的是个人(individual),是具体的人类存在(human existence)。

——他们认为,人类存在不同于其他事物的存在类型,其他实体是什么就是什么,但作为人,我在每一刻,都可以选择我想让自己成为的样子。我是自由的。

——但另一方面,我只有在境遇中才是自由的,这个境遇包括了我的生理和心理因素,也包括我被抛入的世界中那些物质,历史和社会变量。

——一位从现象角度来看待这一境遇的存在主义者,不会提出简单的处理原则,而会专注于描述生活经验本身的样子。

——通过充分地描述经验,他或她希望能理解这种存在,唤醒我们去过更真实的生活。

总而言之,存在主义者回到事物本身,面对现实,投入生活。他们的勤奋,他们时刻不停止思考和写作,以及捍卫思想的勇气,都让我敬佩。胡塞尔的4万页速记手稿在战争中幸存下来。海德格尔、汉娜·阿伦娜、萨特几乎都是一直写到去世,留下厚度惊人的手稿,萨特和波伏娃一直在一起写作,用各种形式阐述自己的思想,小说,传记,能写出来的任何东西,他们的思想一直在随着时代的发展和研究的深入变化着,也一直用不停的书写来表达。

面对欧洲早期兴起的对犹太人的纳粹军国主义,也有不一样的立场和应对。海德格尔曾经公开支持纳粹,执行纳粹的政策,晚年隐居森林小屋,也没有如人们期待的那样公开道歉和回应质疑。政治分歧也最终导致了萨特和加缪友谊的破裂。说到底,并没有完全脱离现实的学术,更何况是高度关注人自身生活自身的存在主义。

这里最熟悉也最让我反复品味的是萨特的观点,他说,存在主义是关于人的哲学,更是关于行动的哲学;它强调人的自由,更强调自由的重量和行动的勇气。自由如深渊,触之如履薄冰,视之如立山巅,那因害怕脚下冰层断裂而起的战栗感、由俯看万丈悬崖生发的眩晕感——就是自由。萨特始终认为,人是自由的,可以自主作出选择。而只有选择之后,才能表明你是什么样的人。

始终用好奇的眼光观察和体验世界的波伏娃,在著作《第二性》中提出了革命性的观点,她认为,对女性最大的压制,来自他们那种将自我视为他者而非一个卓越主体的习得倾向。也就是说,女性是在他人的眼光中被塑造的。这也促使我思考他人的眼光中的我如何被塑造,该如何处理自我与他人的关系。

远远不止这些,这本书32万字的书里,每个人物都有其位置和意义,作者用自己的研究和阐述,带我们漫游了存在主义者阵营以及相关的故事,其中也不乏作者自己学生时代的感想,若是我们自己去读那些海量著作,恐怕是读不完也读不下去的。457页正文,整整6页80个出场人物,77页注释,我总觉得是享受了一场盛宴,咖啡馆的香气久久萦绕。

作者在全书结尾写道:

思想很有趣,但人更有趣。这就是为什么在所有的存在主义作品中,我最不可能厌倦的就是波伏娃的自传,因为它描绘了人类的复杂性和这个世界不断变化的实质,让我们了解了存在主义咖啡馆的全部愤怒和活力,以及“云海上硫磺色的天空、紫色的冬青、列宁格勒的白夜、解放的钟声、比雷埃夫斯港上空的橙月亮、沙漠里升起的红太阳”——还有生命中其余那些美轮美奂、如磷光一般闪耀的繁盛,只要我们有幸能够体验它,它就会继续向人类展示自身。

活过,是一种庆幸,每一种体验,都是美好的一部分。一边写这篇感想,一边又差不多读了一遍,也许,将来还会反复重读。哲学本来就不应该脱离生活,哲学会让我们更好地生活。

你可能感兴趣的:(那些有趣思想背后的哲学家故事——读《存在主义咖啡馆:自由、存在和杏子鸡尾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