众所周知,秦孝公一篇求贤令吸引卫鞅西入秦国,开启了秦国轰轰烈烈的变法图强之路,也为秦国开创了大秦帝国的基业。卫鞅入秦之前,还是魏国国相公叔痤府中的一名中庶子,那么,秦孝公和卫鞅这两个人是如何相遇、相知的呢?
太史公在秦本纪里写得简单扼要。卫鞅闻是令下,西入秦,因景监求见孝公。
虽然简单,但是还是能窥见其中的几个细节。
其一,卫鞅留心国际新闻,他知道秦孝公发布求贤令了。
其二,卫鞅决心已定,要西入秦国。
一般人跳槽,就是奔着更高的薪资,更好的待遇,更广阔的发展空间。卫鞅入秦图什么?
先看卫鞅目前的处境。卫鞅是魏相公叔痤的中庶子。中庶子是个什么官职?百度百科说,中庶子,官名,战国时国君、太子、相国的侍从之臣。显然,卫鞅的官职在公叔痤去世后就成了无本之木,无源之水。
那卫鞅何以舍近求远,他在魏国还有没有发展升迁的机会呢?史记商君列传里先讲了一个故事。说是公叔痤知道卫鞅的才能,只是还没来得及向魏王举荐。恰好公叔痤病了,魏惠王前来探望,公叔痤就借机推荐。公叔痤的推荐词很别致。他说,中庶子卫鞅,年岁少,有奇才,愿王举国而听之。见魏惠王不以为意,准备告辞,公叔痤抓紧机会,屏退左右,又说,王即不听用鞅,必杀之,无令出境。最后,魏惠王许诺而去。
看公叔痤的举荐词,就不由想起百里傒向秦穆公举荐蹇叔时说的那番话。百里傒先说,臣不及臣友蹇叔,蹇叔贤而世莫知。然后举例说明蹇叔之贤。百里傒用了102个字,讲了四件事说明蹇叔的贤能。第一件,百里傒自己在齐国乞讨得遇蹇叔收留。第二件,自己想要侍奉秦国国君无知,蹇叔阻止,自己才免受其害。第三件,自己投其所好想投奔周王子颓,蹇叔阻止,自己又逃过一劫。第四件,自己侍奉虞国国君,蹇叔阻止,自己为私利禄爵所累没听劝;等到大难临头,又因蹇叔妙计,才得以脱离险境。
人三为众,举例说明三件事也就够了,百里傒一口气说四件,件件都是自己如何落魄,如何愚钝,如何贪图小利,而蹇叔如何贤德,如何厉害,举荐之情感人至深,也让秦穆公对蹇叔从一无所知到心服口服。
相较而言,这公叔痤的推荐词不但干巴巴没有说服力,还有点标题党耸人听闻的意思。卫鞅虽年少但有奇才,魏王呀你可以把魏国交给他管理;你要是不让他管理你最好把他杀了,千万别让他走。
个人以为,公叔痤不是没来得及向魏王举荐,而是没到时候,或者说压根就没想着让魏王重用卫鞅。卫鞅有才,公叔痤自然心知肚明。魏国庙堂权利争夺激烈,卫鞅如若得势,这魏国权利中心还有自己什么事呢?卫鞅在自己府中出谋划策一样可以为国家出力,还显得自己很有才,很能干。等到自己不久于人世,承蒙国君垂问,可以如实相告,毕竟卫鞅是自己门人,出入庙堂对于一个垂死之人已无威胁,国君知道卫鞅的能力,还会感念自己的举荐之功。又或者,专门这么讲,这样就可以逼走卫鞅。让魏王觉得一个年纪轻轻的毛孩子,有什么奇才,恐怕是公叔痤老家伙糊涂了?其实当魏惠王后来被迫向东迁都大梁时,也的确有此感慨。
公叔痤先向魏惠王说出那番不用则杀之的推荐词,又转头如实告知卫鞅,还说自己这是先君后臣,毫无私心。更重要的是他的结论,他告诉卫鞅,汝可疾去矣,且见禽。那意思就是说,魏王已经答应我了,但是我觉着吧他肯定不会重用你,所以你还是赶紧逃跑,可千万别被魏王擒获。
卫鞅的回答也很绝妙,彼王不能用君之言任臣,又安能用君之言杀臣乎?卫鞅不但这样说,还始终不离开魏国。
从这件事可以看出卫鞅审时度势的才能,魏国庙堂权力之争的激烈,以及魏惠王对贤才的无视。在这种情况下,卫鞅当然要为自己的发展考虑。收集情报,留心国际局势自然不在话下。
百度卫鞅和公叔痤的生卒年月发现,卫鞅,公元前395-公元前338年。公叔痤,?-公元前361年。也就是说,公叔痤向魏惠王举荐卫鞅时,卫鞅大概是34岁。34岁任国相就算是年岁少吗?这公叔痤在对人心的考虑上,恐怕比他在为政方面的才能要强很多吧。
再看卫鞅眼里的秦国。秦国相较魏国,首先穷,算是穷山恶水。其次,秦国被诸侯国视为夷狄,被诸侯国瞧不起。再次,秦国的河西之地还被魏国夺去。经济,政治,军事,样样不如人。但是秦国有一样深深吸引了卫鞅,那就是求贤令,就是秦孝公本人。
韩愈说,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不管公叔痤如何表演,魏惠王作为一国之君,没有搜求人才的敏感度,也没有对卫鞅进行尽职调查,而是弃之不用,放任这位年轻人去国离乡,成为魏国最大的敌人。而秦孝公苦于无良才辅佐,坦诚相告,以情动人,向国内外发布求贤令,张开怀抱,许以高官沃土,天下男儿,有几个不为之动心?
其三,卫鞅走后门,因景监求见秦孝公。
大秦帝国电视剧里,说景监奉命寻访贤才,得遇卫鞅,故而向孝公引荐。卫鞅还因此耿耿于怀,希望自己是凭真本事,走正途,正大光明步入秦国庙堂。这可能是人们对于卫鞅这位变法者,对于这位法家代表人物的美化吧。
关于卫鞅见秦孝公,史记秦本纪说因景监求见孝公。商君列传里也说,因孝公宠臣景监以求见孝公。而且,卫鞅求见秦孝公,还求见了三次。
三国时有刘备三顾茅庐请诸葛亮出山以图霸业,卫鞅这会儿送上门来,和西游记里的观音大士有点像,货卖袈裟,能识此宝者,分文不取,不识此宝者,千金不卖。
那么,他们俩的三次见面都分别说了些什么?秦孝公又是怎么愿意让这位外来的年轻和尚念经的呢?我们下次接着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