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管理自己的注意力?掌握这2个心理学技巧|专注力

本文字数4157,预计阅读时间10分钟。

今天分享的书籍是《专注力:心流的惊人力量》

作者【加】克里斯·贝利,毕业于渥太华卡尔顿大学工商专业,拒绝了两份高薪工作,专注高效能方法的探索,博客累计写作20万字,每天有超过200万人关注和阅读。《纽约时报》《快速公司》《财富》《纽约杂志》争相报道他的研究成果,著名的TED演讲也邀请他演讲,并称赞他“可能是这个世界上最高效能的人士。”曾出版的作品,已经成为多个国家的国际畅销书,被翻译成了七种语言。

你是否有过这样的体验?在工作和学习时,进入忘我的境界,感觉不到时间流逝;由于全情投入,你完全感觉不到疲惫;你能很轻松地完成高难度工作,并感觉到愉悦和满足……当你曾进入这样的状态,说明你体会过“心流模式”。

进入心流状态后,你的大脑潜能会立刻被激活。你会发现, 一个小时飞逝而过,却感觉只过了15分钟;更加神奇的是,每个小时你竟然可以完成相当于几个小时的任务。

高效能研究专家克里斯·贝利,通过心理学技巧,帮你摆脱“一心多用”的陷阱,进入高度专注状态:减少工作时间,创造高效率和巅峰体验。

而想要实现这样的效果,我们需要有效管理自己的注意力。接下来我们按照书中的逻辑线,来了解一下这本书,分别是:专注模式和分散聚焦模式。


01、专注模式

什么是专注模式?专注模式也可以称之为超聚焦模式。简单来说,专注模式就是把所有注意力都集中在一件事情上。我们都知道心流这个概念,也就是全神贯注地去做一件事,忘记了周围的环境。当你进入超聚焦模式后,就更有可能进入心流状态,超聚焦是心流的前奏。

我们的注意力资源是很容易耗散的。一般说来,我们容易被三种类型的事件所吸引,一类是新奇的事情,一类是能带来愉悦的事情,还有一类是让人感受到威胁的事情。这三类事情很容易让我们陷入进去,而不自知。

科学研究发现,中枢神经系统1秒钟顶多能处理126比特的资讯,1小时大约是50万比特,一生若以70年计算,每天有16小时的清醒时刻,一生大概有1850亿比特。

这个数据听起来相当惊人。其实则不然。我们光听懂他人说的话,就需要每秒钟处理40比特的资讯,如果按照每秒126比特来计算的话,理论上我们1秒钟可以同时理解三个人说的话,但那就无法注意他们的表情、穿着打扮或者说话的动机,意识只能高度专注于话语本身,这显然不可能。

也就是说,我们的注意力资源,是非常有限的。我们所能聚焦的事情,比想象的要少得多。我们专注做一件事情,大概有40比特。而在短时间内能够记住的,更是只有其中的极少部分。

如果那些不需要我们聚焦的事情,占据了这个空间的大部分,那我们想要再聚焦于重要的事情上时,就容易出现注意力资源余额不足。而也正是因为我们的注意力资源如此稀缺,如果同时做很多事情,有限的注意力资源很可能不够用,同样会出现注意力资源余额不足的状况。

因此,我们需要训练自己进入超聚焦模式的能力,在一段时间内将所有注意力资源都集中在一件事情上,这样才能最有效率。那么如何才能开启超聚焦模式呢?

1、确定并集中在一件事情上

也就是选择一个值得去超聚焦的事情,这件事并不一定是最紧急的,但必须是复杂的、重要的。如何去选择呢?有两个标准,一个是生产力,一个是吸引力。我们需要找出至少有生产力的事情,这才是值得去超聚焦的事情。

比如,对于本书作者来说,能够值得他去超聚焦的,是写书和写博客文章。而刷社交媒体、追剧等,就属于只有吸引力、而没有生产力的事情,不值得去超聚焦。任何没有目的的超聚焦,都是对注意力资源的浪费,也很容易让人进入漫无目的的状态。

接下来,按照事情的复杂程度和重要程度,再对事情进行一次筛选。也就是说,把你需要做的事情,再找出更更重要的事情。因为我们要为自己留点余地,防止出现自己没有预测到的难题,从而导致注意力资源余额不足。

所以,如果你发现自己始终无法进入超聚焦模式,这说明你选择的事情复杂程度不够,你应该去寻找更有难度的任务,而不是继续低水平的重复。如果在工作中,你始终无法将注意力集中到一件事情上的话,这不是说明你太忙了,反而说明你太闲了。你需要更有挑战性的工作,激发你进入超聚焦模式。

2、清除干扰源

这一步其实很难,首先,我们的手机就是一个干扰源,但是在工作中我们又离不开手机。作者作为一个自由从业者,可以把手机拿开、可以把推送通知关掉、可以把电子邮件提醒静音,但是,对于一名普通的上班族而言,这几乎是不可能的。不过,对于这些来自外部的干扰,我们也可以按照两个维度来分类,一个是可不可控,另一个是有没有趣,从而将影响降低到最小。

比如,你身边有个说话声音很大的同事,这就属于不可控也无趣的干扰,你需要主动地去解决,要主动地和同事沟通,而不是默默忍受。再比如像团队聚餐这种不可控、但有趣的干扰,你要学会享受它。而对于像电子邮件、社交媒体这种可控的干扰,你要提前处理好,比如你可以确定一个固定回复电子邮件、社交媒体留言、刷朋友圈的时段和次数。这样,你就可以最大程度地“驯服”这些干扰,从而为自己进入超聚焦状态创造更多的条件。

其次,是内部干扰。也就是我们常说的分神,这是无法避免的事情,是天生,这是我们的祖先遗留下来的基因,因为他们需要时刻注意面临的危险,所以不要太责怪自己。既然这是天生的,那么有没有什么办法克制这种分神呢?

作者试验了各种方法、下载了各种APP,发现还是正念冥想最能持续发挥作用。简单地说,就是采取静坐的姿势,将自己所有注意力都集中在自己的呼吸上,在这个过程中,脑海中会不可避免地涌现出各种思绪和念头,这时要接收这些思绪和念头,而不是去进行是非判断。这个训练不仅能让你抵御内部干扰的侵袭,还能不断地去拓展注意力空间。

3、把注意力全部集中在选定的工作上

在这一步上,我们要逼自己,但也不要逼得太狠,不要一上来就想着一步到位,而是要循序渐进。可以按照自己的状态,设定专注时长,可以从10分钟开始也可以是半个小时,这个是因人而异的。

比如,你要写一份报告,可以先给自己设定15分钟的专注时间,到了15分钟以后,就就强制自己休息,起来溜达溜达,吃点东西,喝点水。那么等到你适应这个节奏以后,可以慢慢给自己加时间,比如半个月以后,你很轻松的适应这个状态了,那么就可以给自己增加时长,比如30分钟。

也就是说,你要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循序渐进的增加专注时长,慢慢地你就可以长时间专注了。

4、不断地将注意力重新拉回到选定的事情上

这是要不断重复进行的一步,因为我们实在是太容易走神了。当我们在电脑前工作时,平均每40秒就会切换一次任务。如果被打断,我们需要20多分钟才能回到正轨,重新聚焦在之前的工作上。因此,做到这一步并不容易,有时需要我们把前面的步骤再来一遍。

不要觉得很麻烦,这是一个必备的过程,我们需要接受它,不断实践它。这些方法虽然简单,但是如果我们能够做到,会带给我们很多好处。所以,你必须学会和自己谈心,不断地给自己反馈。

因为刚开始进入超聚焦模式的时候,你可能会发现,你做事的速度不是加快了,反而是下降了,但很快你会发现,你做事的质量提升了。你要问自己的是,质量的提升,是否足以弥补速度的缺失。如果不足以弥补的话,你要减少进入超聚焦模式的时间,先把做事的数量维持在一个可以交差的水平。

02、分散聚焦模式

简单来说,分散聚焦模式,就是有意识地让自己的注意力不完全集中在任何一件事上。要知道,超聚焦模式虽然能提升我们的做事效率,但想要提高我们做事的创造性,还要靠分散聚焦模式。超聚焦是向外引导你的注意力,专注的是具体的事情,是执行。而分散聚焦模式是向内引导你的注意力,专注的是自己脑海里的想法,是创意。

当然,分散聚焦并不是说,你胡思乱想,漫无目的,而是说,我们需要有意识地把头脑中的各种想法连接起来,形成“闭环”,也就是形成持续反馈,这对我们为未来做计划、提出新想法和休息充电,都能起到非常好的效果。分散聚焦模式是激发创造力、进行创新的一种有效方式。那么如何有意识地进入分散聚焦模式呢?

1、捕捉思想

书里引用的一项最新研究,当我们放飞思绪的时候,48%的时间会想未来的事情,而这其中有44%是在想当天的晚些时候。所以,你可以给自己定一个15分钟后的闹钟,在这段时间里,任自己的思绪翱翔。当闹钟响起的时候,我们可以马上把刚才出现在脑海里的事情记下来。当这些事情写下来,摆在你的眼前,你就能更好地为自己的未来做规划,在之后的时间里,有选择地去完成这些事情。

2、解决问题

在你准备进入分散聚焦模式之前,先确定一个要解决的问题,让自己的思绪有意识地围绕着这个问题思考,从而找到解决问题的新方法。为了写作这本书,作者经常使用这种方式打开分散聚焦模式,他iPad里超过2万页的研究报告、自己测试的结果等等都在他脑海里盘旋,直到他找到某些材料的联系,他就可以开始写作了。当他再次遇到瓶颈时,就会再重复这样的过程,直到完成本书。

3、习惯

也就是一边做一些已经是习惯的事情,比如跑步,一边让自己的思绪奔腾。这样的状态之下,你会非常放松,从而更有效地休息、给自己充电。这种方式是最有影响力、最简单、也是作者最推荐的一种方式,而且还很有趣。习惯性的事情能够让你有剩余的注意力来思考其他的事情。

比如,作者会在自己的iPad上打一种简单的、重复性的游戏,因为和有趣的事情一起,思考写书的事情也就不再那么枯燥。也就是说,当你做着自己喜欢的事情时,心情会比较愉悦,这样难题也变得不那么讨厌,也更有可能找到解决方法。

在神经学层面上,支持超聚焦模式和分散聚焦模式的大脑网络,是反向相关的。当一个模式被激活时,另一个就会彻底休眠。因此,当我们进入分散聚焦模式的时候,因为负责超聚焦模式的那一部分大脑网络,得到了充分的休息,从而会对进入超聚焦模式起到正向作用。

毫无疑问,注意力是你最宝贵的资产。你生活中的一切——你的人生经历——都源于你的注意力。我们无论去什么地方,也不管做什么事情,即便我们只留意自己心里的想法,注意力都是我们生活的“背景”。所以,有效地管理自己的注意力,是我们每个人都需要做的事情。这本书中的方法简单实用,希望大家可以去尝试一下。感谢阅读。

你可能感兴趣的:(如何管理自己的注意力?掌握这2个心理学技巧|专注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