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和写作就是生活方式——读《给教师的5把钥匙(附录)》有感

我喜欢将最有感触的文字记录下来,包括我读文字的所思所想一并记录。拿到一本书,我总是喜欢先看“序”,再看“附录”,正文部分的篇目我喜欢挑着看。

常生龙老师的《给教师的5把钥匙》的附录一是《阅读与写作就是我的生活方式》,附录二是《太忙了不读书?没想过》。单看这两个标题,就非常吸引人的目光。

第一篇是《教师教育论坛》的《人物访谈》栏目特赴上海采访虹口区教育局局长常生龙写下的访谈内容。第二篇是《解放日报》首席记者顾学文采访了常老师后写下的一篇文章。

              “读书无用论”的解答

常老师说:“每当遇到教学上的困惑、管理上的迷茫时,只要我们善于阅读,就会发现已经有人在这方面做过探索,而且有现成的经验可以借鉴。无论是教师还是教育管理者,坚持阅读和写作,其实都是在找寻教育的本源和智慧,这和自己的本职工作不禁没有矛盾和冲突,反过来还会很好地促进本职工作的开展。”常老师的这些观点非常恰如其分地回答了我们认为的“读书无用论”的问题。放眼现在校园里的老师们,大家都很忙,忙到常常需要加班完成工作。所以,很多老师一致回答:“实在没有时间读书。”常老师在《教师读书那些事儿》里举例了美国管理学家史蒂芬柯维的“时间四象限理论”,阅读成了老师们认为的“重要但不紧急的事情”,而且阅读也不在老师们的优先选项之中。最关键的是,大家需要坚持不懈、假以时日地阅读,才可能看到一点儿效果,因为阅读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更不是一蹴而就的事情。

殊不知,常老师这样说:“坚持阅读和写作,其实都是在找寻教育的本源和智慧。”作为一个还有点爱好阅读的老师,我时而认真阅读,时而沉浸在手机的花花世界中,时而三天打鱼两天晒网,时而读到迷茫,时而认为读书无用。今天读了常老师的文字,我感觉读着读着又豁然开朗了。常老师说:“从养成阅读和写作的习惯到教育观念的改变,是一个较为漫长的过程,不是读三五本书就能解决问题的……很多鲜活的案例都表明,随着阅读和写作的不断坚持和积累,教师会突然发现自己在教学方式、教学艺术、师生关系和班级管理等方面像变了一个人似的,‘课堂教学生产力’在无意之中大大地得到了提升。”一言以蔽之,阅读的过程中,要想有教育观念质的飞跃,还需有阅读的量的积累。

                一个人的成长秘籍

对于一个人的成长,常老师这样说:“一个人的成长,其轨迹有点类似开口朝下的抛物线,在越过最辉煌的顶端之后,就会走向下坡路。要让自己不吃‘老本’,继续走在求索的道路上,就应该在临近抛物线的最高点时,选择一个新的抛物线,重新开始‘爬坡’。”对于一个有十几年工龄的自己,差不多到了职业倦怠期,虽然没有什么老本可吃,可仍有想“躺平”之感。今天读到这段话之后,内心里泛起涟漪,我也一定要选择阅读和写作这样一个新的爬坡之旅,重新开始爬坡,要坚持不懈地阅读,要持之以恒地写作,力争每天做到“读起来,坚持读”和“写起来,坚持写”。

没有阅读时间怎么办?常老师说:“见缝插针可以说是我读书的基本状态,我的手提包中始终放一两本书,在旅途之中、会议间隙,都会拿出来看上几页。”常老师的文字里隐藏的更多的是以身示范,更多的是为我们树立了榜样。常老师用自身的行动和坚持来感动和启发所有的老师,用自己在阅读中取得的成就来激励我们加入阅读和写作的行列中。常老师每周读一本书,至少写一篇读后感,已经坚持了十几年,他向我们完美诠释了:“做任何一件事情,都需要付出努力。只有坚持不懈,才可能有所收获。”

            “太忙了不读书?没想过”

常老师说:“不读是不可能的。那就是我生活的一部分,太忙了不读?这个连想都没想过。”“读书和写作是我的生活方式。”“学习的途径有很多种,最基本、最方便自己把控的路径显然就是读书。”“改变一所学校需要多久?常生龙得意地回答:‘两年’。但前提是,阅读。”是啊,既然我们选择了教育,我们成了教育工作的践行着,与其自己独自盲目前行,何不借助阅读,何不借助写作,来拓展自己教育人生的宽度,挖掘教育人生的厚度呢?

北京特级教师华应龙也说:“因为不读书,所有工作过得很忙碌。”看来,或许阅读才是我们一切忙碌的源头。常老师引用美国加州一所小学的图书馆里的一幅标语启发我们明白:读书到底有什么用?

标语:

你读得越多,知道得就越多;

你知道得越多,就会变得越聪明;

你变得越聪明,当你表达思想或做出选择的时候,你的声音就越有力量。

你可能感兴趣的:(阅读和写作就是生活方式——读《给教师的5把钥匙(附录)》有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