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31当课堂教学与信息技术谈上一场完美恋爱的时候

          福州市洪山小学 林峰

      6.12 ,夏,午后,难得近距离获得一次与王绪溢博士交流的机会,也是这次机会,我认识了麻吉星里一群志同道合的小伙伴,就像我之前里说的,“感觉回到多年前读书的时光,单纯与美好……”

      一个月半的时间,几乎每晚都能看到群里伙伴们的“呼唤”,在微信群中的“字里行间”,在“潜移默化”中对信息化教学也了一份新的认知。

      打个有趣的比喻。我们的课堂教学与信息技术之间就像是一对恋人。信息技术苦恋着课堂教学,执著、深邃,一群“吃瓜群众”在一旁不断摇旗呐喊,但我们的课堂教学对信息技术总是若即若离,偶尔还耍一下小性子,觉得这个对象有点鸡肋,食之无味、弃之可惜。过了一段时间,信息技术突然有了资本,买各种各样的设备,变着花样寻课堂教学的开学,但收效甚微,因为课堂教学的家人“教师与学生”并不买账。直到有一天,当信息技术终于发现只有静下心,懂得什么才是课堂教学真正所需要的,找到了课堂教学离不开的初心“以学生为中心”,我们的课堂教学才与信息技术擦燃了火花,乃至燃烧成为点燃学生智慧的一团火焰,也改变了我们的课堂教学,让课堂“一切皆有可能”。

一、点燃学生的互动思辨能力,让同侪教学变为更加可能。

      同侪教学,一种变革性的课堂教学模式,这种以“学生教学生”为核心的教学方式,使课堂从“以教师为中心”走向“以学生为中心”,让学生与学生间的学习形态和思考层次不断发展、提高。反馈器的出现,课堂有效数据的即时收集,使同侪互助的课堂更加有效,实施途径更加精准。在为学生的思维构建搭建了信息高效交流与拓展空间的同时,将学习的主导权还给了学生。

      1、找到关键节点。2016年,我第一次知道“同侪教学”这个教学方法的概念,只是粗略将其归结于小组深度合作学习模式的一种。4年后的今天,2020年,我才真正初探了他的魅力。“当答对率介于30%到70%之间时,显现出学生之间对于该知识点理解的分歧情形,也就是答案的分布较为发散。”(引《数字时代学与教》P80)王博士的这句解析,一下就刺激到了我。很显然,这个“30%到70%之间”就是同侪教学的关键节点。何时同侪教学,这个点最好。如何精确了解学生的答对率,没有比反馈器更有效、快捷的工具了。

      2、如何实践。懂得了节点,如何运用同侪?“在学生对ConcepTest问题投票之后,教师不能让学生知道正确答案是哪一个,最好连每一个选项有多少人选的数据都不揭露,这样可让学生保有自己的想法而不受他人选择的影响,因为有些学生在看到某个选项选择的人数较多,可能会认为自己的答案是错误的,因而改变想法,减低了同侪教学的效果。”王博士在同一章节中,给了我确切的答案。

      “恍然大悟”是我当时最大的感受。对啊,在过去的课堂中,反馈器数据一出现,我们最急于给学生分享的是每个人的答题情况。告诉学生谁对谁错,或者挑一对的学霸,让他(她)起立,有模有样地分析他(她)的答案与观点,美其名曰站在学生的角度,让他帮助其他学生分析结题思路。现在想想,真的是傻,当全班听了学霸的“精彩”分享后,我们发起的第二次反馈器作答,完全没有悬念,都是没有思考的一边倒。因为我们所做的仅仅是将原来老师的“灌”,变为了让学霸“灌”,典型的借刀(学霸)杀人(学生的个性思维、辨析思考)而已。

      3、初识小结。也许,这些老师们都知道,或者隐约感觉到,但怎么改,没有策略,无法解决。在倾听总结麻吉星伙伴们的案例分享中,在王绪溢博士、傅瓒馆长、黄煌老师、叶劲松先生的指导与点拨下,我的破解思路也终于“柳暗花明又一村”。反馈器的二次作答,是一个非常微妙的教学策略,两次数据的叠加+教师教学机智,可以生成出“概念——判断——推理”的新一轮课改课堂教学的常态,让我们的课堂中不断形成个体与个体、个体与整体间不断交互思辨的过程。也只有这样一次次把“未知”的空间留给我们的学生,让他们点燃激情、分享智慧、碰撞思想、吸纳异质,他们才能有效习得更多、更好的学习方法,快速提升思维,更甚提升一种人生态度,当一群懂得同侪的人走在一起,点燃的智慧火焰是一个单独个体的天才无论如何都无法匹敌的。

二、  点燃学生的合作探究能力,让TBL模式教学变为常态。

      6.15我在中发表了一篇学习分享《关于小组合作学习的一些小思考》,篇后,王博士给予我修订与帮助。近日,在陈蕾老师的案例分享中,我又有了更多的思考。以TBL 模式下语文课堂为例:在信息技术的智慧课堂环境下,运用TBL 模式,借助信息技术开展团队合作式语文学习,比较容易让学生成为课堂学习的主体,培养团队精神,并在自主探究的过程中不断发展思维,积累和构建语言,促进语言能力。

      1、发现问题。在课堂教学中,如何运用TBL 模式,根据教学经验,我将其归纳整理分为:合理选题——独立思考——小组探究——汇总反馈——同侪互评——合理选题,形成闭环,也形成新一轮循环。这几个环节看似不难,但一个个问题也随之而出。

      第一幅图,陈蕾老师课堂中的小组合作学习,明显效率更高,每位学生均有效参与。而第二幅图中的合作学习中,就有学生游离在小组讨论之外,因为笔(或者话筒)大部分时间总在组中的“学霸”手上,那么组中的其他孩子,特别是自信心不强的孩子,他(她)只要跟风就行,看似小组合作,其实只是个别人的演讲。我们要的小组讨论应该是人人有话说,人人平等分享话语权,小组中有分歧、有思辨,同异求存,点燃火花的过程。有的时候,当小组中谁都说服不了谁,可能是我们真正想要的小组讨论的结果。因为,这种分歧“节点”才需要探究,才需要反馈,才需要同侪。反之,久而久之,小组出现一言堂,原本边缘化的孩子更边缘化,连“独立思考”的兴趣与勇气都没有了。

      2、解决问题。在于麻吉星团队小伙伴们关于课堂教学的“智慧”对话中,反思自己对TBL 模式的了解,发现我在一个关键环节中出了问题,就是“汇总反馈”环节。

      一是汇总结果的使用上出现了问题。在一般的教学策略中,小组合作探究后,我们习惯汇总各组的讨论结果的同时,往往忽略了一个关键点,就是“比较”,没有比较的反馈是无效的,生与生之间有思辨,组与组之间也有思辨。我们只有抓住“比较”中产生的意见分歧,才能使“同侪互评”更有意义。

      回顾我们所走的课堂教学与信息技术深度融合之路,漫长而悠远,之前的我们总在做“媒婆”做的事,受聘于信息技术,上门推销,自卖自夸。而现在我们要做“月老”的事,穿针引线,在两者共同的语言,共同的兴趣,共同的目标中,懂得“缘”来是你……

你可能感兴趣的:(7.31当课堂教学与信息技术谈上一场完美恋爱的时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