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制定目标激发孩子内驱力

我相信很多家长跟这位妈妈一样,都跟孩子做过计划,我们以为有了明确的计划,孩子就一定能按照计划去执行,可是真到学习的时候孩子不催不动,催也不一定能催的动,孩子的主动性为什么这么差呢?

先看看我们与孩子制定的目标是否符合三要素:自主性、胜任感、价值感。

第一、自主性。自主性的关键因素是尊重孩子,就是要发自内心的尊重孩子。比如写作业,如果爸爸每天指定孩子写4行字和与孩子商量之后制定每天写4行字的计划,哪一个更能引起孩子的积极主动性呢?

显然第二个会让孩子更舒服,然后也更愿意去遵守。我儿子今年7岁,从3岁制作日常行为管理表,到现在制作学习计划表,每一次都有他积极的参与。

曾经制作日常行为管理表,和他一起讨论、删除,增加、调整从早到晚的事件,以及最后的谈判环节,那具体谈判什么呢?就是明确必须做的事情和想要做的事儿。

其实每个孩子都是喜欢挑战的,设置目标的过程和孩子一起商量讨论,不走极端,要么你说了算,要么他说了算,我们之间是平等的。

比如读小i,我给他拟定的目标是每天20分钟,但是随着级别的提升,阅读的难度越来越大,他每天花费将近一个小时的时间。我建议他降低目标,他却说,参加了挑战活动,必须每天要坚持30分钟。也正是因为这样的坚持,最近的阅读级别到了11级,跨过了那个瓶颈,速度越来越快,40多分钟就能完成30分钟的有效阅读,发现他竟然能自主阅读小i的简短文章。

第二、胜任感。胜任感的关键的是难度的调控,重点是让孩子觉着努力一下就能实现的目标。我们继续拿写作业这件事情来举例,很多家长觉得这件事情对孩子来说不难呀,一天写10道数学题,不难啊。写4页汉字,不难啊,每周写两篇作文,不难啊。然后发现其实孩子已经抗拒了,已经恐慌了,他心里边已经不相信自己能做到这件事情。

让孩子具有胜任感的最好方法不是降低难度,而是分解目标。从小目标开始体验成功的喜悦,增强自信。

儿子读小i,和他讨论之后拆解为两个15分钟完成。二年级的小朋友三天写一篇作文有难度,那就拆解目标,第1天搜集素材,关于这个目标看到的想到的都记录下来。第2天串稿,把前一天写下的素材组织连贯成为草稿。第3天能把草稿整理好之后就完成了。

这样的分解目标,第1天目标我能做到,第2天目标我能做到,第三目标我能做到,胜任感就产生了。

维果斯基说,孩子现有的水平与可能达到的发展水平,这个中间的距离是“最近发展区”,也就是挑战区。人的发展和学习应该发生在最近发展区,但是一旦进入恐慌区,孩子即使再怎么努力都达不到父母的期待,然后就会会否定自己,焦虑,因此学习也可能就成了他的敌人。

第三、价值感。价值感的关键在于他人需要或者能促进关系的连接。

每天做数学题、读英语、写字,到底能让孩子感受到什么价值呢?我们的父母总是这样说,做作业就是为了让考一个好分数,以后进好中学,再以后就能考好大学啊,然后就找到好工作。这样的价值感孩子是体会不出来的。

认字就能自己读故事,然后就能给别人讲故事,和妈妈一起录制故事音频。

写30道数学题才能熟悉学习到的内容,才能出题,才能考爸爸妈妈,这件事情增加了关系的连结,这就是价值。

学乐高有什么用?可以学习编程,学完编程可以编小游戏,让更多的人玩你制作的游戏。

读小I有什么用?可以每天给妈妈教英文,当小老师,还能看自己喜欢的英文电影,

制定好目标以后,仍然还需要父母的监督和提醒。美国儿童心理学家安东尼沃尔夫有一个培养孩子好习惯经典的3步公式:

1. 提醒

2. 提醒

3. 还是提醒

但是李岩老师做了一个优化:

1. 提醒

2. 轻松提醒

3. 幽默提醒

所以说选择合适的提醒方式以及给予孩子符合年龄的期待,作为大人,都需要借助圈子来督促学习,何况孩子在他这样的年龄,做到完全的自我管理也不可能。

孩子是动态的,变化的,不断发展的,他生活的环境也是在不断变化的,整个时代也在不断变化的,没有标准答案。长远看,整体看,用发展的眼光去看,也许很多事儿都不事了,陪着他们慢慢成长吧。

你可能感兴趣的:(如何制定目标激发孩子内驱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