儿童发展的三范畴

以下内容是我对老师课堂的个人理解,仅代表我个人观点,纯分享。如有不正确的地方,也欢迎同好们指正,万分感谢。


首先从发展心理学的角度,儿童的发展分为生理发展,认知发展,社会化和情感发展三个范畴。

这三部分是相辅相成,互相交织,互相影响的。而通过对儿童发展的三个范畴之间关系的理解,可以影响到我们的观念进而影响到我们育儿路上的做法。

老师说孩子的发展像是一棵树,布满了枝丫,如果只把目光集中在某个枝丫上,忘记从整体去看树的形态,反而会错手剪坏了这棵树。(这个地方有点儿像修剪盆栽的意思)

孩子成长中的具体问题是部分,孩子的整个发展状况是整体。具体的问题牵扯到的因素往往是由很多个因素交织着影响的。如果不全面思考,就找不到真正的解药,既不解决问题,还可能错手制造出新的问题。

老师举了社交的例子。很多家长都比较关注孩子的社交,希望孩子能多和其他人有互动,但往往因为过于关注在这个点上,就有了很多错误的做法。比如为了增加互动,就带孩子去各种人多的地方,强迫孩子和各种不熟悉的人互动,或者指责孩子胆小,不大方等等。

但如果从发展的整体角度去思考的话,社交发展涉及到的点就太多了。孩子首先要具备独立感,他觉得自己可以独立的决定一些事情。同时他又能力感,他知道自己能做到那些事儿(我理解就是他可以知道自己有能力参与到那些活动中,或者说他更有意向去做那些事儿),最后也是最重要的是,有一个良好的家庭氛围,他知道无论面对什么局面,都有人支持和保护他。即使社交失败,他也有地方可以退回。

知道了这些因素,在面对社交问题的时候,就会从容很多,就可以从多个角度帮助孩子打好基础。等孩子准备好了,社交成功的几率增加,孩子得到正向反馈,也会促进他更进一步的社交发展。

当然这期间家长需要做的工作依然很多,比如给孩子社交线索,社交方案的指导等等。

同样孩子的社交在不同年龄段也有很大的差别,(这又牵扯到发展的三个范畴)这个也是要逐步发展的。


我的胡思乱想:最近群里关于孩子识字的问题讨论的很激烈。基本上就围绕在四五岁了还不识字,今天认识了明天就忘了,是不是孩子不专心等等。

我想这个就是过于关注与一个枝丫,忽略了孩子发展整体性的例子。单独看说孩子天天学,还是不认识字,记不住好像是态度的问题。但是从全局来看,四五岁的孩子,是否具备了识字的基础条件呢?他的大脑发展是否到位(涉及到大脑容量和记忆的速度等),他的认知能力是否达到呢,他有没有足够的认知储备,他能否理解文字代表的含义,以及是否具备图形符号的识别,对应能力等等。当然他是否有想学习认字的动机等等。

如果想明白这些,相比较一味的逼着孩子去认字,可以做的其他工作太多了。可以先培养锻炼孩子的记忆能力,多给孩子讲故事,多和孩子聊天,增加孩子词汇的多样性和丰富性。可以在外出的时候,有意识的指给孩子一些他们感兴趣的文字,比如说“糖果店”“冰淇淋”“巧乐力”等等,让他们对汉字建立亲近感,也逐步能够意识到识字能够给他们带来一些“好处”,增加识字意愿。

等这些都准备好了,认字也就变得水到渠成了。

当然认字是一个循序渐进的,周期相对较长的事,家长除了不能急功近利之外,更需要多一些的耐心。

你可能感兴趣的:(儿童发展的三范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