災難是一種教育

變天了,多少有了點雨意,這姍姍來遲的秋雨哦,雖然還只是稀稀落落的,也給人帶來不少驚喜和慰藉。

據當地人說,這次秋旱非常嚴重,四五十年未遇見過了。也許,對一場雨的期待,花草樹木應該會更迫切得多吧,祂們委實渴得太久了,亟需一次透透實實地滋潤。

今天,倘或下雨,就什麼也不做,打算好好聽一整天的雨……

图片发自App


這是前些天的情景,盼了幾日,可惜雨依舊靳錮著,未能大大方方地落下來,竟日聽雨的願望也就落了空。

秋旱、停電,從井裏打水已經非常吃力了,這時自然就想到一箇成語~~綆短汲深。城市裏的人,大概永遠無法體會這種感覺。如果每個人都能在這樣的環境下生活一段時間,那未必不是一件好事,否則有些道理再怎麼講也是白搭,他們非但沒法體會,反而會產生許多誤解。

图片发自App


雖然綆短汲深,井裏畢竟還有水可打,相較而言,總算是幸運的。對過朱老家的老井已經見底了,他不得不穿越一大片稻田,來山房擔水以解燃眉之急。朱老已年逾古稀,每隔三天就來山房挑兩擔水。一位鬢髮皤然的老人,挑著偌大的水桶,搖搖晃晃行走在曲折狹窄的田塍間,看著他的背影,心裏真不是滋味……

图片发自App


那日恰巧有居士“慕名”來山房參訪,夢菴素無道行,又兼口拙,不會講什麼開示。所謂見面不如聞名,難免要令來訪者大失所望了。幸而她親眼目睹了這一幕,也算是上了生動的一課。她說:師父,終於明白資源匱乏的艱難,以後無論在哪裏,再也不敢浪費了。身教重於言教,居士善根非淺,也無需老僧再饒舌了。明乎此,若能再觸類旁通,落到實處,想必也可算是獲益良多,不虛此行了吧。

图片发自App


國人普遍有兩種觀念:1. 這是公家的,不用白不用;2. 這是自家的,我有這箇條件,想怎麼用就怎麼用。兩種觀念看似截然相反,實則同樣自私、同樣可憐、同樣糟糕!俗語說不見棺材不落淚,其實,見了棺材不落淚的也大有人在。 或許,對於這樣的人,天地就應該不仁,唯有加以嚴懲,他們纔會有所檢點,引以為鑑。

於是乎,有時不禁會產生一種近乎殘忍的想法~~災難是最好的教育,每個人都應該適當經歷,否則在某些方面,永遠沒法成長。能作如是觀,就不會怨天尤人,而會把災難當成大自然安排的必修課程,認真體悟,心存感恩。

图片发自App


晚間讀到朱平老師的一首詩,頗有老杜遺風,很感動。“長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艱”,詩人的神經多半是敏感的,民間疾苦永遠是優秀詩人關注創作的主題。我不是詩人,不會作詩,也不曾夜夢滂沱,但對久旱逢甘霖的祈盼卻是一樣的。因之,就引朱老師的這首詩作結吧!

己亥江南,秋後數月不雨,夜夢滂沱,披衣出户,水溢過踝,口吟一律,以誌喜慶。覺来仍是满天星斗,唯記律中两句,"不愁鞋襪濕,但喜麥禾蘇"。因補前綴後,接續成篇(五律)~~

江南秋不雨,連月苦焦枯。

入夢聞滂霈,披衣啓户樞。

不愁鞋襪濕,但喜麥禾蘇。

民瘼天知否?巴歌借一呼。

图片发自App

你可能感兴趣的:(災難是一種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