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搭好框架才能又快又好

写文章的框架就好比是从商业案例中抽象出来的思维模型,不同的行业会有不同的业态,但是其背后的商业逻辑却是大同小异。写文章也相似,不同的文章会有不同的主题及案例,但是构建文章的框架也是可以遍历的。高手的学习从来都不是简单模仿,他们总是能够找到现象背后的原因,抽象出框架,进而使用框架指导自己的行为。

写作中的框架

关于写作作者也给出了几个非常实用的小框架。比如遇到无内容可写的情况,可以从身边的人,身边的事,自己的体验入手。对于素材流失的问题,可以先列大纲,再把素材往对应大纲标题里填充。

罗胖的60秒语音也有其固定框架。一般来说,开头是一个趣的故事或者大家都熟知的热点话题,然后简单一句话概括出本段音频想要表达的主旨,随后会使用一个有趣的事例进一步说明这个主旨。在特定场合演讲或者写作中,我也经常使用这个框架,确实收获了不错的效果。

另外,对于汇报工作,作者给出了一个逻辑相当清晰的框架。不过我在汇报工作时,使用的是另外一个框架,效果也很不错,我把它总结为五步法则「结论+原因+结论+措施+建议」。比如说,某一个版本的产品不能按时上线,我会这么向领导汇报:“周总,咱们这个版本不能如期上线了(结论),因为在开发过程中有其他更紧急的开发任务插队耽误了当前进度(原因),让开发同学评估工作量后最快可以在下周二上线(结论),我已经从其他团队申请开发资源,两位其他团队的同学最快今天可以到位(措施),麻烦您向业务领导说明下情况,以免影响推广进度(建议)”

复利效应

写作中的复利效应也就是所谓的一鸭多吃。所谓的复利不只是狭义上的金钱收益,更重要的是人脉,个人影响力的复利。作者从时间、空间、时间+空间、链接、人设几个维度为复利的写作方法。

关于复利效应,我认为做的比较好的是得到系老师课程的复利效应。得到系老师大多是在该领域有较高知名度的专家,他们将其经验总结打磨为课程后在得到APP平台售卖。因为课程质量保证,不仅获得金钱收益,同时还获得了声望收益。课程结束后,老师把课件梳理后出版成书籍,利用自己积累起来的声望,这本书自然而然就成为了畅销书。

碎片化写作

曾经我有过日更的经历,最长坚持的时间大概是两个月。当时的口号是以输出倒逼输入,但是真正在执行时经常遇到的情况是草草了事。有时候输入的内容根本产生不了想法,自然也就没有自己的观点,写的文章大多是来自原文。没有经过思考的输出,只能算作复制。所以尽管坚持了很长的时间,写了十几万字,但是写作水平并没有较大进步。

作者给出的碎片化写作三个关键习惯,对我特别有启发。

首先,养成随手记录的习惯,很多时候灵感、素材都是稍纵即逝。为早起的奇迹社群做每天的日签有近两百五十天。这个过程中我最大的收益是,每次看到经典的句子、精美的图片我都会情不自禁地收藏起来。最开始做日签时,因为临时寻找素材,翻遍了相关网页依然找不到喜欢的内容。现在我已经整理出自己的素材库,可以做到了每日稳定的素材输出。

其次,灵感马上变成提纲。这点是我比较匮乏的部分,一篇优质的文章需要清洗的逻辑,灵盖只有整理成提纲才会有可能写出文章。

最后,平时要有意识地积累各种写作框架。很多时候写作不是卡在灵感上,真正具有挑战的是如何把这些散乱的想法结构化,有逻辑地表达出来。要做到这点,就需要平时多积累写作框架。

你可能感兴趣的:(1.搭好框架才能又快又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