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领导力”后续

上次讨论了一波“领导力”的话题,主要的内容就是我认为“领导力”这个词就是个大筐,什么东西都能往里面扔,失去了指导意义。想要让“领导力”这个词有实际作用,就需要做深入、细致的定义,哪怕是只代表个人观点的定义。当时我们进行到了“leadership ≈ 历史经验+站的角度+承担责任+影响他人”这一步。我们都认同还可以继续往下分解和界定。讨论完毕后,我意犹未尽,想要给领导力下一个准确的定义,哪怕只是一个让我个人觉得满足的定义。但我发现实在是做不到。我隐约觉得这不是我自己的能力问题,而是“领导力”这个词,或者说领导力这个东西本身的问题。

我个人的臆测是这样的。我们对于成功的渴望,和对领袖的憧憬,驱使我们去思考一个问题:是什么让领袖们成功?我们假设了有那么一种品质或者能力是所有领袖所具备的,而平常人只要获得了这种品质或能力,就能成为领袖,建功立业,名利双收。虽然我们不知道这种东西到底是什么,但我们先给他取了一个名字:“Leadership——领导力”。当我们看到一个领袖做出这样那样的举动,感受到他身上的魅力,看到他打造的一个个成功故事,我们就会感叹:“啊,这就是领导力的体现!”

可是领导力究竟是什么?能否给它下个定义?我看过各种版本的:领导力就是带领大家完成一件(大)事的能力。但这只是一个筐变成了另一个筐。大词没有多少指导意义,我们必须具体。那么试一下归纳定义?领导力 = 专业知识 + 决策能力 + 影响力。嗯,这听起来很符合我们对一般的领袖人物的印象,而且这三者都有很多的科学研究,提供了一些行动指南去学习。但是这个定义外有一些特例——马云没有多少科技的专业知识,但他却是中国最大科技公司之一的领导者。而且扪心自问,如果我或者任何一个普通人,按照这个公式去学习教科书里的专业知识,去学习丹尼尔·卡尼曼的决策理论,去学习西奥迪尼的影响力,就一定能成为一个领导者吗?这个定义看起来既不够全面,也遗漏了一些东西,尽管我也认同做到“专业知识 + 决策能力 + 影响力”这几点的话就大概率会拥有一定程度的领导力了。


罗伯特·波西格,《禅与摩托车维修艺术》的作者,他也遇到了与我类似的问题。但他思考的不是领导力,而是修辞学。波西格曾经在学校里教一门修辞学的课程,就是教导学生怎样鉴别出一篇好文章,怎样写出一篇好文章。波西格受过工程学训练,有着良好的数理逻辑和理性分析素养。他打算建立一套理性的方法,包含一些清晰的修辞学规则,来让学生按照规则就能写出一篇好文章。当然,他失败了。他的确是提出了这么一套规则方法,但问题是,例外太多,而且即便按照方法去写,也写不出好文章。前人在写好文章的时候也没有遵循什么规则。“他们只是写下了认为对的东西,然后看一下哪里写的不好的,加以修改。”传统上认为,好的作家之所以能写出好文章,是因为他们有某种品质或能力,不只是“写作力”这样的东西,而是更加高级,更加抽象的东西——良质(Quality)。良质是一个复杂而深遂的哲学概念,我们暂且可以理解为判断力、审美、品位等。我经常强调品位(taste)的重要性,而波西格给出了一套哲学理论来论证其重要性。

波西格认为,教修辞学,就是教良质,让学生们认识什么是良质,并获得良质。他希望对良质下定义,然后得出获得良质的方法。当然,他失败了。他面临的第一个问题,就是我们在思考什么是美,什么是善的时候面临的问题一样:这个良质,它是客观存在吗,还是说只是我们内心的主观感受?我们能用理性去分析它吗,还是说只能用感性去体会它?就如同对于美的争论一样,有人认为美是一种客观存在,还把美的根源追溯到性冲动和进化心理学。任何人只要看到美的东西,都会觉得美。哪些不觉得美的人,大概是某种感受器出了问题。而有人则认为,美是一种主观感受而已,大多数人的感受就成了美的标准。波西格不赞同美学争论钟任何一方的观点,当然也不会赞同他们对良质的观点。但是,良质究竟是主观还是客观,是感性还是理性,是心还是物,这是一个必须直面的问题。在探索答案过程中,波西格不解、困惑、挑战、挣扎、乃至一度精神崩溃。

最后波西格得出结论:良质既不是主观也不是客观,既不是绝对主义,也不是相对主义。用波希格的话来说:“良质没有问题,它很健康。出问题的是理性。”良质无法被理性定义,是良质衍生出了主观和客观、感性和理性、浪漫和古典。良质和善很像,不是古希腊口中的“真理”,而是古希腊人口中的“卓越”。他还认为,良质和东方的禅和道是同一个东西。“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The quality that can be defined is not the Absolute Quality. The names that can be given it are not the Absolute names.)”这正是良质拒绝被定义。

而在我的经历中,对于良质感受最深的时刻,就是心流体验的时候。在心流中,我能一气呵成地写出一篇好文章/报告,在下棋时如有神助般就知道下一步应该下在这个位置,在做数学题时就知道下一步应该针对这些变量使用这个方法得出这个结论。我在心流中的每一个判断,是根据理性做出的吗?不是,我根本没有做什么演绎推理、归纳推理、溯因推理。但我是根据感性做出的吗?我也不是凭着个人的情绪来,不是我想怎么选择就怎么选择,我做事是有章法的,暗合规律的。这种作家口中的文思、运动员口中的手感、数学家口中的题感/直觉,大概就是良质吧。我们追求心流体验,可以说就是在追求良质的高光时刻。

当然以上关于良质的讨论都只是哲学讨论,其他人也许会有不同观点。比如,有人可能会说心流中的判断是根据理性做出的,因为在此之前我们就经过了理性的训练,把心灵塑造成符合理性的样子。也可能有人会说,那不是感性的判断吗?虽然我们不是凭借情绪,但终归还是凭感觉啊?在此我们先按下不表,而采纳波西格的良质论。

良质不仅仅存在于心流状态,它存在于日常生活中的方方面面。创意、直觉、想象,这些既不像理性又不像感性的东西,都可以说是良质在起作用。良质可以培养、可以获得,虽然它说不清道不明、不可直视、不可定义。这个方法也不难,一直被我们使用着。波西格教会学生们修辞学的做法,就是让他们阅读范文,然后模仿。这和德鲁克推崇的根据案例学习管理的方法一致,和我们程序员阅读优秀代码学习编程的方法一致,和画家观摩名家作品学习绘画的方法一致,和所有技艺的修炼方法一致。他还特别指出了进取心/兴致/热枕的重要性,我们需要进取心来驱动良质,指引我们的判断。然后就是一连串会损害进取心的“陷阱”极其规避方法,限于篇幅,我就不再赘述。


回到领导力的话题。我和友人的讨论是错的吗?不,我们的努力并没有白费。我们对领导力的分析的确让我们获得了对领导力的深度认知,并指引了行动方向,比如积累历史经验、学习说服他人、关键时刻鼓起勇气站出来扛责任等。而且,我个人觉得这在面试的时候特别有用。如果我们能侃侃而谈出自己对领导力的深层理解,辅以自身的案例说明,那么面试官大概会眼前一亮,觉得“此语不同凡响,此人非同寻常”吧。

但我们还需要认识到,也许领导力就是和良质一样的东西。它确实存在,但拒绝被定义,不过我们也能获得它。理性和感性都只能帮我们了解它的一些片面。想要获得真正的领导力,我们也许要使用的一些理性之外的方法,比如前文提到的方法。当然我对此并不意外,甚至可以说这其实是一件大家都觉得理应如此的事情。那么我做了些什么呢?Well,我审视过了领导力,从不同角度观察琢磨过领导力,因此我对领导力的理解更深了,超出了常识和人云亦云的范畴了。

就和我经常审视我的人生一样。


本作品首发于平台,采用知识共享署名 4.0 国际许可协议进行许可。

你可能感兴趣的:(“论领导力”后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