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两位诗中仙圣在后世影响深远,享誉盛名,可就是这么两座丰碑,在世时却过着截然不同的人生:李白享有天子降辇相迎,杜甫却穷困潦倒半生。
这两天无意中翻到杜甫的诗篇,忽然心有所感,以前崇拜李白的天纵诗才,如今却在杜甫身上找到共鸣。
......
712年,杜甫出身于北方大士族京兆杜氏,是初唐诗坛“文章四友”中成就最高、“近体诗”奠基人之一杜审言的长孙,家庭优越,自幼聪慧又调皮好动。
他7岁观开元盛世第一舞人公孙大娘一曲剑舞,作出“凤凰出东方,翱翔于四溟。凤鸣如箫声,凤舞天下平”的《咏凤凰》;
15岁仍是少年心性,健如黄犊走复来,庭前八月梨枣熟,一日上树能千回;
19岁时出游郇瑕(huán xiá),20岁时漫游吴越,裘马轻狂,意气飞扬。
这就是杜甫的年少快乐时光,壮志凌云,神采昂扬,不恐人间疾苦,不知前路渺茫。
736年,24岁的杜甫在洛阳进士落第,但科举失败并未让青春蓬勃的杜甫心灰意冷,他赴兖州省亲,北游齐赵,游至泰山时写下了那首传诵至今,展露出自己雄心气概与豪情壮志的五言名诗---《望岳》。
岱宗夫如何,齐鲁青未了。
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
荡胸生层云,决眦入归鸟。
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30岁时,杜甫重返洛阳,迎娶司农少卿杨怡之女为妻。
32岁,他遇到了被唐玄宗赐金放还的李白,诗圣、诗仙一见如故,同游如今的开封、商丘,后来二人又与“边塞四诗人”之一的高适兴会吹台,慷慨怀古,饮酒赋诗,留下了《梁园吟》等脍炙人口的名篇,在河南开封,至今还保留有为纪念三人同登吹台而建立的三贤祠。
33岁,杜甫与李白在山东再次相遇,二人相谈甚欢,互赠诗篇。
诗圣赠诗仙:醉眠秋共被,携手日同行。
诗仙赠诗圣:飞蓬各自远,且尽手中杯。
也许冥冥之中自有天意,这是诗中仙圣最后一次相见,也是从此之后,那个意气风发的望岳少年逐渐消失不见,开始命途多舛。
......
747年,玄宗诏天下“通一艺者”到长安应试,欲招揽贤才为其所用,杜甫胸有成竹,欣然前往,自信可一鸣惊人,一飞冲天。
可是小人专权,口蜜腹剑肉腰刀的宰相李林甫嫉贤妒能,编导了一场“野无遗贤”的闹剧,导致所有考生全部落选,从此以后,为实现“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志向的杜甫,举进士不中第,困长安。
这一困,便是十年。
这十年间,他奔走献赋,四处拜谒,渴望能够进入朝堂,一展抱负,可十年坚持最后换来的却是仕途失意、贫困潦倒、郁郁寡欢......
751年,玄宗将举行祭祀太清宫、太庙和天地的三大盛典,杜甫终于找到机会献上《三大礼赋》,得到玄宗赏识,取得候选资格,等待分配,可这次依然因为李林甫从中作梗而未能谋取一官半职,再次失意。直到755年,杜甫才苦于生计,无奈接受了兵曹参军这一看管兵器库的职位,一身所学,学无所用,无处可施。
这个时候,他已经43岁,当初那个意气风发少年郎,经过生活和岁月的无情打磨,双鬓渐白,眼里终于开始变得黯淡无光。
接受现状的他从长安回奉先省家,可等到了家才知道小儿子已活活饿死,杜甫悲痛交加,忧国忧民、忠君、念家、怀才不遇等思想情感错综复杂的交织在一起,构成了博大浩瀚、沉郁顿挫的鸿篇巨著--《自京赴奉先县咏怀五百字》,其中的“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更是剥开了贫富悬殊的社会现实,成为千古名句。
......
年龄越大,经历越多,越能在杜甫身上看到许多共鸣,越能理解杜甫的艰难可贵,他也曾风华正茂,挥斥方遒,也曾追逐诗和远方,肆意昂扬,但这些最后统统败给了柴米油盐酱醋茶,一切由不得他,他只能藏起自己的远方,专注眼前的苟且,而他的诗,像他的人一样,从此走向了更加坎坷荆棘的道路。
同年11月,安史之乱爆发,第二年6月,潼关失守,玄宗出逃,杜甫携家逃往鄜州。7月,肃宗在灵武即位,8月,杜甫只身北上,投奔灵武,途中被安史叛军所俘,在狱中含泪写下了《月夜》。
今夜鄜州月,闺中只独看。
遥怜小儿女,未解忆长安。
香雾云鬟湿,清辉玉臂寒。
何时倚虚幌,双照泪痕干。
757年3月,等他逃出生天,回望长安,眼见山河依旧而国破家亡,春回大地却满目凄凉,不禁触景生情,身心满是无限感慨与忧伤,写下了那首千古名篇---《春望》。
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
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
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
4月,杜甫成功投奔肃宗,官授左拾遗,可不久杜甫因上鉴直言触怒肃宗,被贬华州,从此不被重用。
不久后,安史叛军在邺城(今河南安阳)大败唐军,去洛阳探亲回返华州的杜甫,见到战乱带给百姓的灾难和人民忍辱负重参军的爱国行为,奋笔写下了不朽史诗“三吏三别”。
《新安吏》、《石壕吏》、《潼关吏》、《新婚别》、《垂老别》、《无家别》。
又过不久,杜甫对污浊的时政痛心疾首,愤然辞官,几经辗转,流落成都,在好友严武等人帮助下,在浣花溪畔搭建了一座茅屋栖身,也就是我们今天所熟知的“杜甫草堂”。
此时他寄人篱下,身无长物,人因落魄而失众友,儿因年幼不知礼节,在一场秋风暴雨中,看着饿极而哭的幼儿,面如菜色的老妻,破败零落的茅屋,杜甫彻夜难眠,写下了那首脍炙人口的《茅屋为秋风所破歌》。
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风雨不动安如山。
此时的他,不知是否为自己以往的一些作为或选择而后悔......
765年,严武去世,杜甫带着家人离开成都,辗转宜宾、重庆等地,最后到达夔州,得到夔州都督的照顾,租了一些公田,得以在夔州暂住。
767年,55岁的杜甫病魔缠身,穷困潦倒,孤身登上白帝城外的高台远眺,百感交集下,写下了那首古今七律第一的《登高》。
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
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
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
小的时候不懂,现在再读这首诗,才明白它一篇之内,句句皆奇,一句之内,字字皆奇,也字字泣血。
风之凄急,猿之哀鸣,鸟之回旋,处处笼罩着浓浓的物之悲戚,哀转不绝;而无边落木,是景之萧瑟,不尽长江,是心之凄凉,万里是地之远,悲秋是时之惨,作客是寄人篱下,百年是人生迟暮,多病是病魔缠身,独登台是无亲朋好友,孤单寂寞,回首一生,只剩下艰难、苦恨、繁双鬓,再加上潦倒失意,连一杯浊酒都因病断饮,千愁万绪更加无处排解,堵在心头......
此情此景,不知登高的野老是否会想起当初那个望岳的少年,从”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到”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往日的裘马轻狂、星辰大海,变成了如今的风烛残年,老鬓斑白。
鸿鹄之志业未成,少年一眼成衰翁,也许我们印象里从未年轻过的杜甫,那时也终于想起自己曾是望岳的少年。
......
770年,臧玠在长沙作乱,杜甫又逃往衡阳,自他从安史之乱后长达近16年之久的逃难生涯中,臧玠之乱是杜甫最后经历的一次军事叛乱,也是在这次叛乱中,杜甫病逝在一艘小船上,享年58岁。
从望岳的少年,到登高的野老,便是杜甫的一生。
他在世时声名不显,在后世却声名远播,他的诗被后人称为”诗史“,他也被尊为诗圣,和诗仙李白齐名,合称”李杜“。
李白绣口一吐便是半个盛唐,杜甫眉头一蹙又补全半个乱世,而回首1250年前,那个在孤舟上陷入弥留之际的少陵野老,一定看到了另外一个望岳少年,在做他想做却没做到的事,过他想过却没过到的生活。
一定是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