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回顾一下服务器端的 I/O 相关代码:
//持续接收客户端发送的数据,并将数据原样发送回客户端,直到客户端关闭连接。
while ((str_len = read(clnt_sock, message, BUF_SIZE)) != 0)//read函数从clnt_sock套接字中读取数据,并将其存储在message缓冲区中。BUF_SIZE是缓冲区的大小,用于指定每次最大读取的字节数。read函数返回读取的字节数。
write(clnt_sock, message, str_len);//从客户端接收到的消息写入clnt_sock套接字,将其发送回客户端。
接着是客户端代码:
//将message字符串中的数据写入到sock套接字中,发送给服务器。strlen(message)计算了消息的长度,确保将整个消息发送给服务器。
write(sock, message, strlen(message));
//从sock套接字中读取服务器的响应,并将其存储在message缓冲区中。
str_len = read(sock, message, BUF_SIZE - 1);
二者都在循环调用 read 和 write 函数。实际上之前的回声客户端将 100% 接受字节传输的数据,只不过接收数据时的单位有些问题。扩展客户端代码回顾范围,下面是,客户端的代码:
while (1)
{
fputs("Input message(Q to quit): ", stdout);
fgets(message, BUF_SIZE, stdin);
if (!strcmp(message, "q\n") || !strcmp(message, "Q\n"))
break;
write(sock, message, strlen(message));
str_len = read(sock, message, BUF_SIZE - 1);
message[str_len] = 0;
printf("Message from server: %s", message);
}
回声客户端使用write()
函数一次性发送整个消息字符串,然后使用read()
函数尝试接收数据。但是,read()
函数的工作方式是按照字节流来接收数据,它没有办法知道服务器端发送的消息的边界。
这个问题其实很容易解决,因为可以提前接受数据的大小。若之前传输了20字节长的字符串,则再接收时循环调用 read 函数读取 20 个字节即可。既然有了解决办法,那么代码如下:
#include
#include
#include
#include
#include
#include
#define BUF_SIZE 1024
void error_handling(char *message);
int main(int argc, char *argv[])
{
int sock;
char message[BUF_SIZE];
int str_len, recv_len, recv_cnt;
struct sockaddr_in serv_adr;
if (argc != 3)
{
printf("Usage : %s \n", argv[0]);
exit(1);
}
sock = socket(PF_INET, SOCK_STREAM, 0);
if (sock == -1)
error_handling("socket() error");
memset(&serv_adr, 0, sizeof(serv_adr));
serv_adr.sin_family = AF_INET;
serv_adr.sin_addr.s_addr = inet_addr(argv[1]);
serv_adr.sin_port = htons(atoi(argv[2]));
if (connect(sock, (struct sockaddr *)&serv_adr, sizeof(serv_adr)) == -1)
error_handling("connect() error!");
else
puts("Connected...........");
while (1)
{
fputs("Input message(Q to quit): ", stdout);
fgets(message, BUF_SIZE, stdin);
if (!strcmp(message, "q\n") || !strcmp(message, "Q\n"))
break;
str_len = write(sock, message, strlen(message));
recv_len = 0;
//接收所有传输数据而循环调用 read 函数
while (recv_len < str_len)
{
recv_cnt = read(sock, &message[recv_len], BUF_SIZE - 1);
if (recv_cnt == -1)
error_handling("read() error");
recv_len += recv_cnt;
}
message[recv_len] = 0;
printf("Message from server: %s", message);
}
close(sock);
return 0;
}
void error_handling(char *message)
{
fputs(message, stderr);
fputc('\n', stderr);
exit(1);
}
回声客户端可以提前知道接收数据的长度,这在大多数情况下是不可能的。那么此时无法预知接收数据长度时应该如何收发数据?这时需要的是应用层协议的定义。在收发过程中定好规则(协议)以表示数据边界,或者提前告知需要发送的数据的大小。服务端/客户端实现过程中逐步定义的规则集合就是应用层协议。
现在写一个小程序来体验应用层协议的定义过程。要求:
例:
3*5*9
的结果实现代码:
服务器代码:
#include
#include
#include
#include
#include
#include
#define BUF_SIZE 10240
void error_handling(char *message);
char res[10];
//解析该字符串并进行加法、乘法或减法运算,并将结果存储在全局变量res中。最后,返回指向res的指针。
char *calc(char *s)
{
int len = strlen(s), i;
int n = 0;
for (i = 0; i < len; i++)
if (s[i] == ' ')
{
i++;
break;
}
else
n = n * 10 + (s[i] - '0');
int *num = malloc(sizeof(int) * n);
int tot = 0, x = 0;
for (; i < len; i++)
{
if (s[i] == '+' || s[i] == '*' || s[i] == '-')
break;
if (s[i] == ' ')
{
num[tot++] = x;
x = 0;
}
else
x = x * 10 + (s[i] - '0');
}
int ans = 0;
if (s[i] == '+')
{
for (int i = 0; i < tot; i++)
ans += num[i];
}
else if (s[i] == '*')
{
ans = 1;
for (int i = 0; i < tot; i++)
ans *= num[i];
}
else if (s[i] == '-')
{
ans = num[0];
for (int i = 1; i < tot; i++)
ans -= num[i];
}
free(num);
sprintf(res, "%d", ans);
return res;
}
int main(int argc, char *argv[])
{
int serv_sock, clnt_sock;
char message[BUF_SIZE];
int str_len;
struct sockaddr_in serv_adr, clnt_adr;
socklen_t clnt_adr_sz;
if (argc != 2)
{
printf("Usage : %s \n", argv[0]);
exit(1);
}
//创建一个套接字serv_sock
serv_sock = socket(PF_INET, SOCK_STREAM, 0);
if (serv_sock == -1)
error_handling("socket() error");
memset(&serv_adr, 0, sizeof(serv_adr));
serv_adr.sin_family = AF_INET;
serv_adr.sin_addr.s_addr = htonl(INADDR_ANY);
serv_adr.sin_port = htons(atoi(argv[1]));
if (bind(serv_sock, (struct sockaddr *)&serv_adr, sizeof(serv_adr)) == -1)
error_handling("bind() error");
//调用listen()函数将套接字设置为监听状态,指定等待连接的队列长度为5。
if (listen(serv_sock, 5) == -1)
error_handling("listen() error");
clnt_adr_sz = sizeof(clnt_adr);
//使用accept()函数等待客户端连接。一旦有客户端连接请求到达,它将创建一个新的套接字clnt_sock来处理该连接,并获取客户端地址信息。
clnt_sock = accept(serv_sock, (struct sockaddr *)&clnt_adr, &clnt_adr_sz);
if (clnt_sock == -1)
error_handling("accept() error");
//使用read()函数从clnt_sock读取客户端发送的消息,并将其存储在message缓冲区中。
str_len = read(clnt_sock, message, BUF_SIZE);
//调用calc()函数对接收到的消息进行计算,并将结果使用write()函数发送回客户端。
write(clnt_sock, calc(message), str_len);
close(clnt_sock);
close(serv_sock);
return 0;
}
void error_handling(char *message)
{
fputs(message, stderr);
fputc('\n', stderr);
exit(1);
}
客户端代码:
#include
#include
#include
#include
#include
#include
#define BUF_SIZE 10240
void error_handling(char *message);
int main(int argc, char *argv[])
{
int sock;
char message[BUF_SIZE];
int str_len;
struct sockaddr_in serv_adr;
if (argc != 3)
{
printf("Usage : %s \n", argv[0]);
exit(1);
}
//创建一个套接字sock,并使用socket()函数来创建一个TCP套接字。
sock = socket(PF_INET, SOCK_STREAM, 0);
if (sock == -1)
error_handling("socket() error");
//设置服务器地址serv_adr的相关信息,包括地址族、服务器IP地址和端口号。
memset(&serv_adr, 0, sizeof(serv_adr));
serv_adr.sin_family = AF_INET;
serv_adr.sin_addr.s_addr = inet_addr(argv[1]);
serv_adr.sin_port = htons(atoi(argv[2]));
//使用connect()函数连接到服务器。如果连接成功,打印"连接成功"的提示信息。
if (connect(sock, (struct sockaddr *)&serv_adr, sizeof(serv_adr)) == -1)
error_handling("connect() error");
else
printf("连接成功!\n");
int n, i;
char temp[20];
//获取要进行计算的数字个数n,并将其转换为字符串形式,然后将其添加到message字符串中。
puts("请输入你要计算的数字个数:");
scanf("%d", &n);
sprintf(temp, "%d", n);
strcat(temp, " ");
strcat(message, temp);
for (i = 0; i < n; i++)
{
printf("请输入第 %d 个数字:", i + 1);
scanf("%s", temp);
strcat(temp, " ");
strcat(message, temp);
}
puts("请输入你要进行的运算符(+,-,*):");
scanf("%s", temp);
strcat(message, temp);
//使用write()函数将message字符串发送到服务器,发送的长度为strlen(message)。
write(sock, message, strlen(message));
str_len = read(sock, message, BUF_SIZE - 1);
message[str_len] = 0;
printf("运算的结果是: %s\n", message);
return 0;
}
void error_handling(char *message)
{
fputs(message, stderr);
fputc('\n', stderr);
exit(1);
}
运行结果:
TCP 套接字的数据收发无边界。服务器即使调用 1 次 write 函数传输 40 字节的数据,客户端也有可能通过 4 次 read 函数调用每次读取 10 字节。但此处也有一些疑问,服务器一次性传输了 40 字节,而客户端竟然可以缓慢的分批接受。客户端接受 10 字节后,剩下的 30 字节在何处等候呢?
实际上,write 函数调用后并非立即传输数据, read 函数调用后也并非马上接收数据。如图所示,write 函数调用瞬间,数据将移至输出缓冲;read 函数调用瞬间,从输入缓冲读取数据。
I/O 缓冲特性可以整理如下:
TCP 不会发生超过输入缓冲大小的数据传输,因为 TCP 会控制数据流。TCP 中有滑动窗口(Sliding Window)协议,用对话方式如下:
- A:你好,最多可以向我传递 50 字节
- B:好的
- A:我腾出了 20 字节的空间,最多可以接受 70 字节
- B:好的
数据收发也是如此,因此 TCP 中不会因为缓冲溢出而丢失数据。
TCP 套接字从创建到消失所经过的过程分为如下三步:
首先讲解与对方套接字建立连接的过程。连接过程中,套接字的对话如下:
TCP 在实际通信中也会经过三次对话过程,因此,该过程又被称为 Three-way handshaking(三次握手)。接下来给出连接过程中实际交换的信息方式:
套接字是全双工方式工作的。也就是说,它可以双向传递数据。因此,收发数据前要做一些准备。首先请求连接的主机 A 要给主机 B 传递以下信息:
[SYN] SEQ : 1000 , ACK:-
SEQ的含义为:现在传递的数据包的序号为 1000,如果接收无误,请通知我向您传递 1001 号数据包。
这是首次请求连接时使用的消息,又称为 SYN。SYN 是 Synchronization 的简写,表示收发数据前传输的同步消息。接下来主机 B 向 A 传递以下信息:
[SYN+ACK] SEQ: 2000, ACK: 1001
SEQ 为 2000 、ACK 1001 的含义如下:
SEQ: 现传递的数据包号为 2000 ,如果接受无误,请通知我向您传递 2001 号数据包。
ACK: 刚才传输的 SEQ 为 1000 的数据包接受无误,现在请传递 SEQ 为 1001 的数据包。
对于主机 A 首次传输的数据包的确认消息(ACK 1001)和为主机 B 传输数据做准备的同步消息(SEQ 2000)捆绑发送。因此,此种类消息又称为 SYN+ACK。
收发数据前向数据包分配序号,并向对方通报此序号,这都是为了防止数据丢失做的准备。通过向数据包分配序号并确认,可以在数据包丢失时马上查看并重传丢失的数据包。因此 TCP 可以保证可靠的数据传输。
最后,主机A向主机B传输消息:
[ACK] SEQ : 1001 , ACK:2001
此时数据包传递以下信息:已正确接收到SEQ为2000的数据包,现在可以传输SEQ为2001的数据包。
至此,主机A和主机B确认了彼此均就绪。
通过第一步三次握手过程完成了数据交换准备,下面就开始正式收发数据,其默认方式如图所示:
图上给出了主机 A 分成 2 个数据包向主机 B 传输 200 字节的过程。首先,主机 A 通过 1 个数据包发送 100 个字节的数据,数据包的 SEQ 为 1200 。主机 B 为了确认这一点,向主机 A 发送 ACK 1301 消息。
此时的 ACK 号为 1301 而不是 1201,原因在于 ACK 号的增量为传输的数据字节数。假设每次 ACK 号不加传输的字节数,这样虽然可以确认数据包的传输,但无法明确 100 个字节全都正确传递还是丢失了一部分,比如只传递了 80 字节。因此按照如下公式传递 ACK 信息:
ACK 号 = SEQ 号 + 传递的字节数 + 1
与三次握手协议相同,最后 + 1 是为了告知对方下次要传递的 SEQ 号。下面分析传输过程中数据包丢失的情况:
上图表示了通过 SEQ 1301 数据包向主机 B 传递 100 字节数据。但中间发生了错误,主机 B 未收到,经过一段时间后,主机 A 仍然未收到对于 SEQ 1301 的 ACK 的确认,因此试着重传该数据包。为了完成该数据包的重传,TCP 套接字启动计时器以等待 ACK 应答。若相应计时器发生超时(Time-out!)则重传。
TCP 套接字的结束过程也非常优雅。如果对方还有数据需要传输时直接断掉该连接会出问题,所以断开连接时需要双方协商,断开连接时双方的对话如下:
- 套接字A:我希望断开连接
- 套接字B:哦,是吗?请稍后。
- 套接字A:我也准备就绪,可以断开连接。
- 套接字B:好的,谢谢合作。
先由套接字 A 向套接字 B 传递断开连接的信息,套接字 B 发出确认收到的消息,然后向套接字 A 传递可以断开连接的消息,套接字 A 同样发出确认消息。
图中数据包内的 FIN 表示断开连接。也就是说,双方各发送 1 次 FIN 消息后断开连接。此过过程经历 4 个阶段,因此又称四次握手(Four-way handshaking)。SEQ 和 ACK 的含义与之前讲解的内容一致,省略。图中,主机 A 传递了两次 ACK 5001,也许这里会有困惑。其实,第二次 FIN 数据包中的 ACK 5001 只是因为接收了 ACK 消息后未接收到的数据重传的。
1、请说明 TCP 套接字连接设置的三次握手过程。尤其是 3 次数据交换过程每次收发的数据内容。
TCP套接字的生命周期主要可分为3个部分: ①与对方套接字建立连接 ②与对方套接字进行数据交换 ③断开与对方套接字的连接。
其中,在第一步建立连接的阶段,又可细分为3个步骤(即三次握手
):①由主机1给主机2发送初始的SEQ,首次连接请求是关键字是SYN,表示收发数据前同步传输的消息,此时报文的ACK一般为空。②主机2收到报文以后,给主机 1 传递信息,用一个新的SEQ表示自己的序号,然后ACK代表已经接受到主机1的消息,希望接受下一个消息③主机1收到主机2的确认以后,还需要给主机2给出确认,此时再发送一次SEQ和ACK。
2、TCP 是可靠的数据传输协议,但在通过网络通信的过程中可能丢失数据。请通过 ACK 和 SEQ 说明 TCP 通过和何种机制保证丢失数据的可靠传输。
序列号用于对发送的每个字节进行编号,接收方通过确认号告知发送方已成功接收的字节。通过序列号和确认号的配对,TCP可以跟踪数据的传输和确认情况,并在需要时进行重传。此外,TCP还使用滑动窗口机制、超时重传、流量控制和拥塞控制等机制来进一步确保数据的可靠传输。这些机制使得TCP在面对网络不稳定性和丢包时能够有效地保证数据的正确性、完整性和可达性。
3、TCP 套接字中调用 write 和 read 函数时数据如何移动?结合 I/O 缓冲进行说明。
TCP 套接字调用 write 函数时,数据将移至输出缓冲,在适当的时候,传到对方输入缓冲。这时对方将调用 read 函数从输入缓冲中读取数据。
4、对方主机的输入缓冲剩余 50 字节空间时,若本主机通过 write 函数请求传输 70 字节,请问 TCP 如何处理这种情况?
TCP 中有滑动窗口控制协议,所以传输的时候会保证传输的字节数小于等于自己能接受的字节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