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法可养心艺术能厚德,解析著名书法家文忠轩主郑玄鲲的德、学之道——渤海居士冯志亮

郑玄鲲,名郑林,字玄鲲,号文忠轩主,汉族,现就职于国家清史编纂委员会,民族英雄林则徐七世嫡外孙,林则徐研究委员会副会长,北京市民革中山书画社会员,郑玄鲲先生书法专业研修于清华大学书法研究生班。郑玄鲲先生同时还任中国和平统一促进会国内理事,中国楹联学会书法艺术研究会副秘书长,为国际注册美术师。

书法是一个养心的东西。首先作为一个爱艺术的人,爱书法的人,要有一种担当,用一种时代的担当,这种担当是发自内心的。不是别人去赋予你的,要养心,但是还要教化,这是书法最崇高的一点。它作为一个艺术载体,承载的是中国传统文化一些精髓的东西,所以要用书法的美感,书法的魅力,去滋养自身。

这个是很重要,现在的一些大众,都是把书法提升了一个什么?提升到了很高的高度上,当代的人很浮躁。由于时代的原因,经济的浪潮的冲击,对书法的认识确实不够,书法其实是一个传承到创新的过程的,和任何艺术门类是一样的一个东西,首先你要继承以前古人的一些精髓,把他的精神、气质、内在的东西真正要能够领悟,领悟的程度的深浅,你领悟古人的厚度及精度,就决定了你创新的一个维度。

就今天的中国书法来说,气韵和法度是一个问题的两个方面,离开法度就难以谈气韵,同样,离开气韵也难以谈法度。有了气韵和法度的高度统一,才能把奇正、方圆、疏密、肥瘦、藏露、动静、刚柔等和谐地统一起来,小楷才能写得平和简静,含奇于正,寓刚于柔,藏筋抱骨,含文包质,在理性中流露出一种自然的气息,丽质天姿,不施粉黛,飘逸自然。

你怎么样去创新,你没有深厚的一个积淀的话,你不可能去创新。创新的东西是肤浅的,是很浅薄的东西,这个东西是会被时代,像个大风一样去吹走,不可能留下。

自古以来,不管是书法大家也好,还是一般的书法爱好,凡学习书法的人都必须从临帖入手,这是一个铁定的规律,是习书者能否跨进书法艺术殿堂的第一关。所以帖临的好坏、功力的深浅,将直接影响一个人的书法创作水平和未来的境界高度。如果你判断不准某一幅书法作品的好坏,那么你就稍微费点功夫查阅一下创作者的临帖作品,并找原帖进行对照和比较。如果他临的字和原帖的形、神相去甚远,那么不管他的作品有多么花里胡哨,他是如何的自我吹嘘,你都不要动心,更不要动钱。因为他连基本功都没有过。试想一个连书法基本功都不具备的人还能期望他创作出高格调的作品吗!所以,要准确判断一个人书法艺术水平的高低,其中最为重要的、也是最原始的标准就是看他的临帖功夫。

艺术从来都是表达天性和情感的最好手段,在书法中也有“书为心画”的说法,在书法家的作品中往往可以观察到他的性格特点和书写时的情感状态,这一点,我们在欣赏书法作品时应该加以细心观察。

"三问"是"问人"、"问己"还有"问墙"。所谓"问人",就是在初学的时候,要经常找机会向身边的前辈或书家请教,问一问他们的心得,吸收他们的经验。尤其是那些有丰富经验和独到见解的老前辈,他们的话语重心长,要认真地领会、严格地执行,不要马虎、随意,自作主张。随着时间的推移,问的人多了,见的广了,过个三五年,自己的认识也提高了。这时就要多动脑筋,问一下自己该怎么写,自己感觉怎样好就怎样写,即所渭的"问己"。再随着时间的推移,应当把字放在墙上看看,看看能不能撑得住墙。有句老话,叫「字怕悬」,在下面写的时候看着挺好,放在墙上看就不大好啦。这时候你就要想法纠正这种差别。此后,你还要经常请别人看看墙上的字如何,是否符合大众的审美要求。大家说好的地方可考虑保留,大家说不好的地方就应该考虑修改。这样反复地修改练习,就会和书法应有的规律相吻合,从而自觉不自觉地按照字的规律写,慢慢走向成熟,成为有造诣的书家。这就是"问墙"。

所谓榜书,原指宫阙门额上的大字,后来凡属特别大的字的书法作品人们就统称为榜书。特别大的榜书字又称为“擘窠书”。但榜书不能单纯从“大字”这个概念去诠释,把字写大容易,要在“大”中既保持书法的法度,又追求那种磅礴的神韵和雄浑的气势,以及直指天界、与宇宙无间、同天地合和的文化内涵却难。在我的《榜书概论》中,我把榜书定义为“单手执笔,在'榜’或等同于榜的载体上书写的字幅在一尺以上的一比一的擘窠大字”。明代大书法家董其昌曾说:“盖榜书至难,故能书者,致为世重。”

小楷也有大法。无论榜书还是小楷,都要得其法才能写好。与榜书不同,小楷崇尚一种平和简静,萧散自然的气息。我们欣赏一幅优秀的小楷作品,必萧斋静对,朝夕把玩,仔细品味,先品其点画,次看其结构,后味其神情意趣,如此,方可得其妙处。

学书并不难,关键是要有一个好的老师来指导,别走弯路,特别是不要被一些花里胡哨的东西所迷惑。学习书法没有捷径,初学者唯一该做的,就是踏踏实实地临帖。既然是临帖,就必须临得像,越像越好。从这个角度来说,学习书法也很苦,要勤奋,更要耐得住寂寞。当年我在中国艺术研究院做访问学者时,每天晚上也不看时间,只管写到自己实在熬不住了才去睡觉。就是现在,我每天都坚持临帖四个小时以上。用张荣庆先生的话就是“猛写”。古人所谓“二句三年得,一吟泪双流”,个中滋味,非习书人无以理解。

作为我来说,我以前对书法的认识,以前学的时候也是很肤浅,哪种美、哪种字美观,很好看,我就去学。因为,那时,我对书法的认知是一个很肤浅的程度。现在我的认知就不一样了,就是说,对中国古代经典的所有的能够为我所吸收营养的,不管是经典的碑帖,你比方说有二王的、有宋四家的,有明清调的,有近现代一些名人的这些手札那些东西,能被我所心里接受并且吸收的滋养的一些东西。我认为,都是非常好的艺术精品,这是我的一个认识。

可能我学书法这个阶段,赵熊老师曾经说过,书法开始要“专”,专到一定程度的时候,然后要薄。可能我现在是处于“薄”的层次,就是说我现在需要是杂粮,去博取,在博取的过程中,然后再消化、再分析、再容纳、再结合,最后形成我自己的书法艺术元素和书法语言,这是我一个过程。

当今时代,随着电子产品的的普及使用,很多人写字较少。然而在需要动笔写字时,看到别人的字迹写得很漂亮,自己的字却怎么看都不舒服时,很多人最大的感触就是想练练书法。

练书法,不仅能让自己的字写得好看,拿出去更有面子,它还有不少的好处!

第一、练书法能提高人的审美眼光。只有你欣赏别人或名家的字,看到了他们书法的美,经过和自己的字迹对比,你对汉字书法之美有了深刻的认识,你的审美眼光也会无形中提升,你对表现美也会有强烈的欲望。

第二、练书法能够协调脑、眼、手的并用能力。当你在写书法时,一定是先有了每个字的写法后,然后用眼睛观察、用手去运笔表现,这样,能够全面把脑、眼、手调动起来,并且协调了它们的协调性,想怎么写,就用眼睛看着,用手握笔去表达、去展现。

第三、能丰富人的知识。练习书法,通常都会选择名家诗词、名家文章、或者名人格言作为内容,这样在书写的过程中,也会深刻记下所书写的内容,并受到这些优质文章的感染,学到很多知识,悟到很多哲理,使人胸怀豁达,而且也能修炼人的涵养。

第四、练书法能修炼一个人的心性。如果一个人总是浮躁、坐不住、难以心静,不妨练练书法。选择你喜欢的名家书法或内容,坐下来进行临摹或者创作,当你进入状态后,你会沉醉其中,越写越投入,当你形成一种习惯或者养成了一种做事专心致志投入的状态后,你会发现,自己也能静下心来坐得住,做事也有了很多韧性和执着,这也人变优秀、帮助成功的一种好习惯。

这个非常重要,比如说:对每一个人的经典传留下来的东西比较有成见,我们吸收它营养好的东西,我看到的是一个很精美的精髓的东西,能为我所用,我现在拿来主义就这种感觉。

对,包括你说到鲁迅,鲁迅的书法写的也很好,对他文人气很十足的,它的气息也是很高古的,很古秀的东西,这个也要吸收书法艺术,任何艺术都是一种感觉,你知道吧!和人是一样的,你可能看到一个女孩和她没说话,但是她身上那种气质、感觉就把你吸引住,对书法艺术也是一样的。

真正的要中对中国的一些经典的东西要进行阅读,不在你读的多,你读一万本书,我问你读懂了哪一本?还在于精、要精,一定要把它的精髓真正要能吃透,真正的那种领悟很重要。对书法之外,还要研习这些东西,唐诗、宋词或者《四书》、《五经》、《二十四史》、中国的历史经典这些东西,包括一些美学、哲学的观念,这还包括西方的一些东西。西方的大美术观,这一块很重要,这些东西,就是说,一些画论、一些艺术家对美学思想的一种阐释。

对人生、对生活的一种解读,这种东西也要领悟,把它深深的能够融入到你的书法的领域里边。这都是很重要的,其实你感觉我说得很悬,其实一点都不悬,是真真正正实实在在的东西。

"德"和"学"每个人都要讲求,但这是社会问题、道德问题,与艺术方法不是一回事。宋代的蔡京、秦桧是坏人,但他们的字写得很好。后来的朱元璋、袁世凯,写得也不坏。在他们活着的时候,大家也向他们歌功颂德。假如拿出他们写的残纸片,大家不知是谁写的,那又怎么评论写这字的人是好是坏呢?写字的人,多半是知识分子。既是知识分子,就要知道仁义道德。所以书家讲道德,理所应当。现代社会竞争激烈,但做人的基本原则总还是不能丢,总不能把礼义廉耻都扔一边。这不仅仅是对书法家的要求,对整个社会都应如此。

当然临的形神兼备也只是最起码的标准,这就是书法学习上所讲的“入帖”而已。爱好书法艺术的人都知道,尽管达到了“入帖”这个标准已然是实属不易,但这只能说你仅仅迈进了书法艺术的门栏,走上了书法学习的正途,距离书法艺术的本体或曰纯粹的书法艺术还相去甚远。古人早有定论:“斤斤临摹,已落第二义矣”。可以不客气地说:由于天赋和文化底蕴的不足,致使相当一部分书法爱好者在艰难地闯过了继承关之后永远滞留在了临摹阶段而不能逾越。尽管这种结果很让人痛苦,但却是不争的事实。奥修说:“如果你只知道技巧,只知道不断地运用这些技巧而成为一个非常富有技巧的人,那么你永远不会是个艺术家,而是一个技师、工匠。”

冯志亮,笔名禾子尼,号渤海居士,别署集雅阁主人,河北秦皇岛人,佛教信徒。被誉为IT培训师、网络分析师、网络策划人、品牌推广人、姓氏文化学者;网络新闻营销奠基人和发展者、品牌通创始人。曾提出关于网络广告价值排斥论的“蓝海观点”。蓝海观点的提出对于中国的互联网发展方向有着重要的意义,并成为我国网民对网络真正了解的一个标志,为中国互联网的发展指明了方向。2010年春,冯志亮毅然摘下互联网行业带给他的诸多光环,正式皈依佛家净土宗,并成功完成行业转型,开启了人生另一个崭新的篇章——中国传统文化的复兴与传播。2013年受聘为北京大学民营经济研究院与宗教学系特聘教授。冯志亮涉猎广泛,书法绘画造诣深厚,并热衷于文学历史,亦是一位古体词人和家史家谱研究专家,主持编纂《姓氏寻根手册》380部,《百家姓家谱》180部,并著有《渤海诗词集》《传记写作基础知识教材》《家谱编修讲座培训资料》《家史家谱编修实务教程》《家史写作实例分析》《家谱年谱编修实录》《姓氏文化讲座资料》《怎样修家谱》《怎样编家史》《怎样写自传》等。

你可能感兴趣的:(书法可养心艺术能厚德,解析著名书法家文忠轩主郑玄鲲的德、学之道——渤海居士冯志亮)